《世界社会科学 》2024年第5期目录|“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学术   2024-11-25 16:18   云南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与世界·


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的发展视角

李庆霞 姜立红

【提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阶段接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现代化的内在演进逻辑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持续探索符合发展规律的目标、路径的过程。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终形成,并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其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贯穿不同阶段的根本政治保障,坚持实事求是是贯穿各个阶段的根本方法论,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各个阶段现代化探索的价值旨归。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价值旨归

【作者信息】李庆霞,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50025;

姜立红,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150025。


中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区隔与表征差异

沈承诚

【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现代化模式日益穿上民主、自由和繁荣的外衣,似乎形成“无可辩驳”的线性因果关系,从而成为独立民族国家现代化转型趋之若鹜的“圭臬”。而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现代化隐匿双重向度的关系生产,一是逐利增殖的利益关系生产,二是权力扩张的支配关系生产。这解释了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为什么普遍失败,何以形成寄生性生产关系,依附于西方现代化体系。西方现代化演绎出文明性与自反性交织的外在表征,即导致贫富分化和社会对立,形成物欲横流和精神糜烂,衍生环境衰退和生态灾难,演绎霸权逻辑和欺凌思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使命型”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用“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改写了资本逻辑,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即用共同富裕消弭贫富差距、用先进文化消解物欲张扬、用和谐共生规约环境污染、用和平发展超越霸权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逻辑区隔与表征差异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能够走向成功,这是中国共产党赋予这个国家的高度确定性。

【关键词】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资本逻辑

【作者信息】沈承诚,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15123。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


中华法系的法治思想资源及其现代省察

范忠信

【提要】对于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有无法治资源、可否引为法治基础,很多人可能仍持存疑或否定态度。若以“法律的统治”“良法的统治”这两大核心追求为“法治”标准去审视中国法律传统或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这一疑问应可基本化解。本文认为,中华法系的思想学说中存在具备法治意涵、体现法治追求的十大观点主张,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法治文明的重大贡献。本文具体梳理阐发了中国历代贤哲的十大法治观点,并对其历史局限作了初步省察。

【关键词】中华法系;法治;法治思想;法治资源

【作者信息】范忠信,华侨大学法学院教授,36202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之法理阐释

刘作翔

【提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一个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学术界在此问题上的一些命题和论点,从法学基本理论的视角,对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法理阐释。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是以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为主轴的法律制度体系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兼具法家、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体系的综合体。要传承好这样一个有着复杂内涵的庞大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体系,关键是要做好分析、判断和鉴别工作,即哪些是优秀的,是我们要传承的;哪些是不优秀的,甚至是糟粕,不但不能继承,还要摒弃的。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法治文化;中华法系;法理阐释

【作者信息】刘作翔,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顾问,200234。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与中华法系

郝铁川

【提要】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价值观念。中华法系的内容也有九个方面与之有相通之处,并可创造性地转化。它们可以被创造性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其中的一些观念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以更高级的形式得到复活。中华法系与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的内容主要有八个方面。它们之所以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理念相抵触,是因为中华法系建立在君主专制政体、自然经济、宗法家族社会结构、纲常名教等基础之上,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价值理念建立在民主政治、市场经济、陌生人社会结构、自由民主平等价值理念等基础之上。在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对域外一切优秀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既体现世界各国法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中华法系;转化与抵触

【作者信息】郝铁川,河南大学法学院教授,475000。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李大龙

【提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而确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是其基础。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的众多人群正是在“大一统”观念的主导下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中的“中国”是“大一统”的突出标识,这也是历代王朝被视为“中国”的重要原因。然而,“天下”而非“中国”才是“大一统”实施的空间,在“大一统”观念的推动下,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在清代进入了“底定”阶段,《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是从“天下”和传统王朝时期的“有疆无界”开始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的“有疆有界”转变的标志。清代中国疆域性质的这一转变也推动着清朝对“臣民”群体的塑造,而清末的“宪政”革新催生了“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作者信息】李大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与疆域理论研究室主任、编审、博士生导师,100101。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阐释、生成逻辑及实践进路

宋冠澎 于钦明

【提要】新时期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转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实践进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这需要在强化中华文明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合理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间的关系;在吸收以往优秀成果的同时,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形态建设。为此,必须坚定地沿着中国共产党所指明的理论与实践方向,以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为实践进路的根本遵循,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信息】宋冠澎,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150006;于钦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50040。


·新质生产力研究·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盖凯程 唐湘

【提要】新质生产力是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以保护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以生产制度、分配制度、交换制度“三位一体”的制度创新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制度依托,以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四维联动”的产业创新政策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以科技、教育、人才“三制协同”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制度支撑,构建一个包含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与支持全面创新一体化的新型生产关系体系,从而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全面创新

【作者信息】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611130;

唐湘,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611130。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球产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唐迈著 黄畅译

【提要】“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物质、技术和智力能力,以及它们在推动生产力增长、满足人类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潜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些变革往往与危机和创造性破坏的浪潮相关联,由此引出了社会主义社会能否以低破坏性来实现结构转型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供了分析生产力急剧提高所带来的激荡影响的工具。目前,中国的公共和私人资本在大幅提高生产率和开发新产品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这是一种结构性转型,旨在创造新的增长驱动因素,以代替那些已经失去动力并面临环境和其他挑战的旧有驱动因素)。对那些无法媲美“中国制造”的价格和质量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无疑构成了一个重大挑战。西方的根本问题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力增长的长期乏力。面对中国的竞争,西方集体的反应是加大遏制中国的力度,其实际效果目前却饱受质疑。

【关键词】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质生产力;竞争与价值规律;贸易与技术战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信息】唐迈(Michael Dunford),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访问学者。


·海外中国研究·

传承与发展:儒莲奖与法国汉学精神

李晓红

【提要】儒莲奖是法国最重要的汉学奖项,旨在奖励汉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者。150余年来,诸多儒莲奖获得者承前启后,为法国汉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们的治学经历给后来者以启示,他们的学术成果作为汉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法国乃至国际汉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旨在介绍儒莲奖的创立及评选程序,结合重要获奖者的治学经历,以及部分获奖论著体现的法国汉学精神的发展,阐述19世纪以来法国汉学的谱系传承。

【关键词】法国汉学;儒莲奖;汉学教席

【作者信息】李晓红,法国阿尔多瓦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法国儒莲奖与中国学派的构建

邱江宁 邱栋容

【提要】中国学在中国之外,以巴黎学派为正统。法国儒莲奖代表巴黎学派精神,不仅引领着汉学研究的发展风向,而且彰显着国际上对汉学研究和中国问题的关注程度。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儒莲及儒莲奖的汉学研究取向对中国学派的构建具有三个方面的启发意义。其一,重视语文学方法研究,立足语文学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其二,研究有关中国人生活本质的一切内容,以文明互鉴的视角,理解和构建中国文化精神。其三,注重中国通俗文学的翻译,围绕文本的解释,诠释鲜活的中国形象。就中国学的世界维度而言,对儒莲奖获得者及奖项所确立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进行深入探究,是世界中国学方法论体系以及中国学派构建过程中不可绕开的他者视域和重要内容。

【关键词】法国汉学;儒莲汉学奖;语文学;中国人生活本质;通俗文学翻译

【作者信息】邱江宁,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321004;

邱栋容,浙江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321004。


·人物·流派·前沿·

语言安全视角下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探析

张耀军 杜晓雪 高晶一

【提要】语言是一种“身份验证码”,标识民族特性。从语言安全视角看,语言民族主义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民族主义政治理念与活动,如应对不当,易于引发国际冲突。当前全球语言民族主义再度回潮,语言保护主义复现、语言政治化持续蔓延、语言武器化趋势加重、语言去殖民化兴起是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的突出表征。语言始终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尊严的核心要素,语言日益成为触发和激化国际危机的工具,全球去殖民化由物质制度层面向语言文化层面发展是全球语言民族主义新动向形成的主要原因。中国参与全球语言安全治理要密切关注语言民族主义动向,注意化解全球语言安全风险;各国应从全球语言交流合作中寻求自我语言价值和文化认同,努力为本国语言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际社会要关注剥离语言背后的殖民话语,推动构建包容多元的“语言命运共同体”。

【关键词】语言民族主义;全球语言安全;全球语言治理;国际语言冲突;语言命运共同体

【作者信息】张耀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教授,100024;

杜晓雪,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一带一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100024;

高晶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欧洲学院教授,100024。


同心圆理论在中文国际传播中的应用

梁昊光 张钦 薛海丽

【提要】中文国际传播对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际语言传播模式的阐述,分析了驱动中文国际化的五大环境要素,构建了基于同心圆理论的中文国际传播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中文国际传播策略,为提升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提供支持。

【关键词】语言;中文国际化;同心圆;对外传播

【作者信息】梁昊光,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00190;

张钦,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100190;

薛海丽,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00190。



边疆社会科学
不是每一个窗户,都可以瞭望学术。吾乃数万学人关注之学术瞭望镜,伴诸君度今生。吾立足边疆/民族/历史/社会:主要环视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边疆研究、民族史、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区域史等领域学术动态。吾就是吾,与诸君共食学术烟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