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将围绕《制造非遗》这本书涉及的几个问题展开,主要包括非遗保护的缘起纠葛、非遗名录的利弊得失、保护与破坏的辩证悖反等,基于该书论述的核心乃“非遗的社会生命”这个认识,从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之加以解读与理解,并提出相应的批评意见。
主讲人
吴世旭
北京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族学和人类学视角下的东北研究史研究(1895—1945)”。著有《满族民间信仰》《锡伯族西迁》,译有《制造非遗:<山鹰之歌>与来自联合国的其他故事》等。
与谈人
马千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民俗学)博士。现为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2023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一项,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曾在法国留学期间学习历史学与考古学、艺术史和文化遗产等专业。近年来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谈人
唐璐璐
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剑桥大学考古系文化遗产方向联合培养博士,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项目“批判遗产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访问学者。2016-2022年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产理论与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遗产旅游等。著有《朝向未来的遗产共同体: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机制研究》,译有《文化遗产的观念》,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译文多篇。
与谈人
刘先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比较民俗学系访问博士。主要从事口头传统、民俗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著有《个人叙事与地方传统:努尔哈赤传说的文本研究》,译有《卡莉欧碧的姐妹:艺术哲学比较研究》(合译)等。
主持人
杨秀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民俗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与教学、“非遗”保护研究,组织并参与相关田野调查。主编出版《中国端午节·嘉兴卷》,编著《中国民俗》《民间文学》和《端午节》等。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