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文脉》2024年法律人类学特刊

学术   2024-11-08 11:29   云南  

编辑手记

在本期特刊中,我们携手“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共同开启了一段跨越学术与实践边界的探索之旅。此次探索不仅加深了法律人类学的学术交流,更为广大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法律与社会复杂互动的桥梁。特刊以“法律人类学观察:跨越边界”为主题,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学术视角和深刻的研究成果,展现法律人类学在探索法律与社会、文化交织关系中的独特价值。

“特稿:法律人类学的求知之路”来自于陈祥军教授主持的一场学术对话。在对话中,尹韬、王伟臣、刘顺峰三位“读书会”的创始人分别回顾了自己从初识法律人类学到投身于研究的历程,分享了各自在学术道路上所经历的挑战、收获与感悟。通过这三位学者的个人经历与学术见解的交织,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法律人类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独特魅力,以及学者们在探索法律与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坚持。

“论文”部分包括三篇文章。第一篇的作者是读书会“阅读中国”系列的主持人王凡,他撰写的《阅读中国法律人类学:意义、方案与进展》详细介绍了这个阅读计划的意义、方案、进展以及其对推动“深描法治中国”的重要意义。王励恒的文章梳理了已故的林端教授在法律人类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他在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方面的成就,展现了中国法律人类学研究的独特价值。梅泽星的文章通过探讨青藏高原地区的“斯巴”调解文化,揭示了民间调解在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面临的现代挑战。

“田野”部分较为丰富而多元。曹旭东的文章从法律言说的角度重新建构了摩梭人的“走婚”习俗,探讨了其与现代社会法律的共生关系,为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新视角。王梓鑫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村残障人士法律保障困境的法人类学解读,揭示了农村地区残障人士面临的法律保障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舒雨诚和余兮基于云南巡津街“鬼市”的田野调查,分析了“假货”交易行为的内生机理,并探讨了其在法治背景下的规制路径。戴宗璋的文章《对中国法学教育的参与式观察》深入反思了中国法学教育的现状,特别是法教义学对法学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通过跨学科视角深化对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解。张宇翔从学生视角出发,探讨了“田野调查”课程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强调了其拓宽法学研究视野、检验司法实践假设的作用。

“评论”部分既有书评也有影评。欧玥皎通过阅读《意欲何为:清代以来刑事法律中的意图谱系》,梳理了清代与民国法律体系之间的流动关系,挑战了对近代西方法律模式的固有观念。戴欣对侯猛教授的新著《法社会科学:研究传统与知识体系》做了深入评析,探讨了法社会科学的现状、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法学经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刘浩成对《西方的掠夺:当法治非法时》做了评论,从人类学角度分析了法治在现代社会中的辩证发展,揭示了法治与帝国主义掠夺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影评方面,肖建飞通过对比散文集与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游牧生活的转写方式,以及它们各自所呈现的艺术魅力。黄尧通过分析电影《怪物》,探讨了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法律问题,提出了跨越边界的人类学视角,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法律困境。

本期特刊还有两篇“译文”。石田慎一郎的文章分享了肯尼亚合作研究中的经验与教训,特别是在本土方法论与法律本质主义之间的对话与融合,为非洲习惯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篇文章由在非洲工作多年的李时浩然翻译。另一篇文章由苏珊·西尔贝所著,赵梓蕊译。这篇文章从社会学视角解读了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法律在社会秩序构建中的复杂作用,为理解法律现象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总之,本期特刊通过与法律人类学云端读书会的合作,希冀能够将法律人类学的魅力呈现给本刊的广大读者。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共同推动法律人类学的发展,跨越更多的边界,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想要查阅文章内容,请购买和访问链接:Lulu.com平台,搜索“文脉”








品牌 倡议 回顾 | 中国 | 世界 | 发表


边疆社会科学
不是每一个窗户,都可以瞭望学术。吾乃数万学人关注之学术瞭望镜,伴诸君度今生。吾立足边疆/民族/历史/社会:主要环视海内外人类学、民族学、边疆研究、民族史、历史人类学、历史社会学、区域史等领域学术动态。吾就是吾,与诸君共食学术烟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