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自认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但西方国家并不这么认为,尤其是美国,反复强调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达国家。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原因是在国际社会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所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比如碳排放方面,发达国家需要负担更多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少。关于中国究竟属于哪种类型国家的时候,上海的公子哥和小姐们泄露了天机。
最近,经常看到媒体讲在中国宣布放开144小时的过境签,大批韩国人涌入上海时,为了赚足面子,一改昼伏夜出的作息习惯,自发的三班倒,开着自己的豪车招摇过市。不仅如此,江苏、浙江的豪车们也纷纷加入,就是为了给看不起中国的韩国棒子们来个下马威。对此,国人的评价是褒贬不一,有人讲就要这样,这是一种爱国行为;也有人讲,与其如此的爱国,不如将自己的财富参与到国家的建设之中。在我看,这些这些声音都有道理,我就不作评价。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这样的行为让西方国家更加坚信中国已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讲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呢?因为中国确实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等等,如果按前些年国人的收入来看,大约还有5亿人的月平均收入还低于1000元,所以这能算是发达国家吗?充其量就是比发展中国家稍微好一些罢了。
如何解释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阶段的不同评价?其实就是贫富差距,用经济学专用术语来评价就是基尼系数过高。基尼系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处于0-1之间,系数超过0.5,就算是贫富差距过大了。我国的这一指标是多少呢?之前的官方数据是0.5左右,现在似乎已经看不到了。
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有其优越性,就是社会的相对公平。但为什么,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要超过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呢?我认为根源就在于其分配方式上。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集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旦失去公平正义,其危害程度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当前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
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在总量上累积了巨量的社会财富,但是财富结构却极其不合理。这也是中国从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的最大障碍。当下,决策层想推动中国社会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战略是正确的。但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异常困难。这里最主要的就是要打破过去的分配方式,实行全方位改革。这里有几个并不成熟的想法,来验证未来决策层的战略方向。
一是改变社会增长方式:为什么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会得到政府重用,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提出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会给手握权力的人带来更多的寻租机会。可以说,当前中国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富裕阶层或多或少都与之有关。如果中国社会的增长方式从投资型向消费型转变,过去的富裕阶层必然会被削弱;
二是运用税收手段进行调节:传统的征税手段主要集中在生产端和收入端,这是不合理的。这个之前我曾和大家讲过原因,因为政府注意生产端征税必然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造成产能过剩。如果我们注意消费端征税,富裕人群与普通人群的征税额显然不同,这个对于调节社会财富有积极意义;
三是完善提振资本市场;这里最重要的是完善,比如在大股东减持制度上必须 作出重大修正,与盈利与创造社会财富作为能否减持的重要参考。其次就是要促进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事实上,绝大多数 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都有一整套完备的发展制度。
现在,决策层似乎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包括国企改革、税制改革、上市公司制度重塑等等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改革推进的步伐远滞后于社会和民众的需求。如果改革无法深入,那么中国的这种表面发达实质并不富有的畸形社会形态就不会改变,中国从投资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就无法实现。
回到市场。上一篇文章中讲,本周市场将会迎来最后一跌,也指明了市场可能回调的区间。从今天市场表现来看,虽然指数还在调整,但小票的反弹欲望比较强烈。只不过,盘中中国石油、工商银行的走势还有反复。这些股票不形成真正的向下拐点,这个市场就很难真正雄起。操作上,继续等待指数调整至3108点附近,部分小票可尝试加仓。
中利单账户委托计划,请看多图文
这是我的一个新创业项目,有兴趣的朋友点击图片进入。
陈星宇,中利资产执行董事,上海财经大学MBA,中国特色价值投资理论首创者,擅长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曾担任上海交通台财经评论特约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