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投行并购负责人透露“最近很多并购案例当中的标的是IPO撤单企业。”这些标的相对成熟、清晰,并购操作起来进程也会比较快。为什么IPO的撤单企业摇身一变成为并购重组的香饽饽?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对于我们的操作有何提示?简单分析供朋友们参考。
之前的文章曾经和大家讲过这么一段,未来市场的主流热点将会是央企+科技。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在于,在互联网的科技浪潮中,央国企是全面落后于民营企业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国家对于互联网在某种意义上是失控的。比如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对国资占绝对优势的传统银行业有了非常大的威胁;在媒体领域也是如此,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自媒体发展迅猛,这对国家绝对控制的出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冲击很大;国资占绝对垄断地的电信行业也是如此,在QQ、微信等即时通信方式兴起后,谁还在通话上花更多费用?谁还发一毛钱一条的短信?这些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方式对传统的服务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这不仅侵占了国资的利益,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了动摇。因此,在下一轮的科技浪潮中央国企必定会将这些新质生产力形成有力的控制,这是没有丝毫商量的传余地。
如何实现控制呢?毕竟,央国企并不具备创新的基因。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所谓“智资融合”的模式。也就是民间创新、国家出资。就是民营资本负责创新创造,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央国资出资并购,实现完全或大部分股权的控制。
不过,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确实比较困难,毕竟这些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甚至达到上市标准时,卖不卖股权决定权并不取决于买方,而是要看卖方的意愿。如果卖方不缺钱,或者说创业者有单独上市的梦想和情怀,那么央国资再有钱,也不能实现控制的目的。所以,要想让卖方主动出售股权,就必须另辟蹊径。
之前的文章和大家讲过,若想让民营资本拱手相让股权,就停止或少量的IPO,也就是收紧上市的通道。因为这样做至少会有两个好处,一是必定会获得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支持;另一个就是让实现单独上市的企业梦想破灭。
不过,企业家创新、创造除了有情怀之外,还是想通过上市来实现财务自由。如果国家收紧了上市通道,会不会抑制企业或企业家创新和创造的热情呢?所以,在监管层收紧上市通道之后,必定还会给这些企业留下一扇窗户,这就是并购重组的道路。
当上市通道被收紧、当IPO门槛无形提高,参与拟上市企业的A、B、C、D融资过程的资本就坐不住了,毕竟对于资本来说,只要有回报,上市或被并购,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当监管层收紧上市通道,大量企业被逼撤单时,这些资本必定会对创始人团队形成施压。逼迫其放弃IPO,转而并购重组。
从近期IPO发行稀少及大量撤单来看,之前关于“由央国资企业对这些拟上市的新质生产力公司进行并购重组”的猜想又被证实。对于央国企来说,虽然他们也是花了成本的,但最终还是由他们摘了桃子。在整个过程中,民营资本创新、创造,包括国有资本参与到各个轮次的融资、收紧上市通道、IPO被逼撤单、被央国企并购、政府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控制。关键,在央国资对那些新质生产力实现并购重组后,带来的不仅是对科技的控制,更重要的还可以实现产业转型与市值增加。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国家和各级地方纷纷提出要做大资产重组,实际上都是早有安排。这也是政府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变的重要一环。真是一盘好棋!
当我们看清了这盘棋背后的博弈力量,接下来就是去寻找那些可能率先参与到并购重组的央国企公司。有三个特征值得关注。一是央国资占绝对控股比例的,最好超过40%的控股权;二是基本面极差的央国企公司,因为这是“乌鸡变凤凰”的最佳时机;三是本身是科技公司的央国企,因为这可以实现行业的寡头垄断。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思路去做深入研究,相信会在这一轮央企+科技+重组的牛市中获益丰厚。
中利单账户委托计划,请看多图文
这是我的一个新创业项目,有兴趣的朋友点击图片进入。
陈星宇,中利资产执行董事,上海财经大学MBA,中国特色价值投资理论首创者,擅长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研究。曾担任上海交通台财经评论特约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