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融智库丨中央红军兵进广西剑指湘江的背景

学术   2024-10-14 17:56   北京  
中央红军兵进广西剑指湘江的背景
罗海仙




摘要】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以失败告终,被迫退出革命根据地,开始了伟大的长征。红军在长征途中,必须经过广西,才能北上抗日,在漫漫征程中,危机重重,中央红军不畏艰险,逆流而上,强行西进逼近广西。中央红军的长征之路,九死一生,面临着蒋介石布下的数道严密封锁线,在连续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中央红军于11月25日从永安关、雷口关进入桂北地区,途径桂岩、水车——文市、璃壁——鲁水——隔壁山——古岭头——新富洞——石塘——麻子渡等地,剑指湘江。


关键词】中央红军|兵进广西|湘江


一、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导致中央红军困难重重,难以立足。于是,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包围追击,党中央做出战略转移的方针,不得已惜别赤都另寻出路。党中央和红军总部于1934年10月在苏区军民的掩护下,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从江西瑞金出发,率领中央红军主力与后方机关共计8万多人,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李德和博古等人为中央红军设计“甬道式”行军队形,即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居中,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分别为左右前卫,红九军团和红八军团分别掩护左右两翼,作为后卫压阵的是红五军团。红军长征本应轻装简行,但是在李德和博古等人的指挥下,红军长征却构成了一个流动着的“共和国”,导致行动及其迟缓,一天的行军路程时而只有10至15公里。然而,漫漫征程中红军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行军迟缓,而是蒋介石布下的数道严密封锁线,层层堵截。蒋介石企图将长征途中的红军全部歼灭,故制定出追缴中央红军的计划是:“以北路军第六军总指挥薛岳率嫡系中央军武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组成‘追缴’部队,对红军主力实施追击;令何键将西路军总部移至衡阳,除以一部继续‘清剿’赣西红军外,湘军主力悉数调往湘南布防,并依湘江东岸构筑工事进行堵截;令南路军陈济棠将总部推至韶关,除以一部留置赣闽边‘清剿’外,主力进至粤湘边乐昌、仁化、汝城间构筑防线进行截击;令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团军将总部转至桂林,主力集中桂北,准备参加作战。”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貌合神离,各怀鬼胎,派系斗争始终伴随着国民党的政治运作过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的关系,竭尽全力争取有利于红军的局势,中央红军与南路粤军陈济棠于1934年10月6日秘密谈判并达成借道粤北进入湘南的协议。1934年10月19日至20日,红军主力部队进入南路粤军陈济棠部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陈济棠自称此封锁线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因为该封锁线是以得天独厚的桃江为天然屏障,自东向西宽约50千米,自南向北长约120千米,并且筑有多个碉堡,在每段碉堡线上都设置了铁丝网、深沟和暗堡三层防御工事。陈济棠构筑这道封锁线旨在阻止中央红军进入广东境地,但因中央红军在长征前便与陈济棠私下达成街道协议,故陈济棠将主力集结于纵深,仅以部分兵力分驻各地,为避免蒋介石疑忌便在沿途筑碉挖壕架设枪炮似如临大敌,以示其践诺蒋介石“围剿”中央红军的命令。中革军委决定将突围时间确定为10月21日夜至22日晨,在21日夜晚红军开始突围,战斗在江西安远和信丰间打响,因双方“借道”协议未能及时下达互通,导致战斗尤为激烈。借道协议在双方军实现上下互通后,粤军根据借道协议稍加抵抗,主力全线后撤;中央红军亦遵守借道协议,未深入粤地和深远追击后撤的粤军。10月25日,中央红军先后全部渡过桃江,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中央红军在顺利突破陈济棠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后便继续以甬道式队形沿着赣粤和湘粤边境向湖南汝城、广东城口方向推进。蒋介石得知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心急如焚,立即电令陈济棠和何键火速出兵,构筑第二道封锁线,必须堵击红军西进。第二道封锁线是湖南汝城和广东北部仁化之间的湘粤两军防线,狡猾的何键将堵截中央红军的重任甩给了陈济棠,但陈济棠则另有如意算盘,他以“保境安民为主”,不愿正面截堵中央红军,故佯装部署系列拦截追堵中央红军的行动以搪塞蒋介石。1934年11月5日,中革军委决定将一部分红军兵力留在汝城防敌,主力红军以兵分三路之势向汝城和城口之间进发,从而穿越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遂于11月8日,中央红军在国民党主力军赶到之前顺利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顺利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便向湘南地区迈进,前进的道路总是布满荆棘,等待着他们的是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二、强行西进逼近广西


中央红军行军仅一月,便连续突破国民军设置的三道封锁线,虽有曙光初现,也付出惨重代价。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时减员3700余人,突破第二道封锁线时减员9700多人,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时减员8600余人,共累计减员22000余人,虽有减员,但建制和序列基本保持完整。中央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后进入湘东南地区,即湖南的临武、蓝山、嘉禾地区,而此时的蒋介石也已判明中央红军突围的真实意图是沿着红六军团路线经广西的全州和兴安渡过湘江,前往湘西北与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合。蒋介石判明红军的真实意图和行军路线后,可谓惊喜交加,他喜的是中央红军前行的方向横贯校潇水和湘江两条大河,他们正在前进的区域是湘、粤、桂、中央军四股力量可以同心相向合力的区域,这是歼灭红军的绝佳时机。但在喜之余更多的是惴惴不安,他担心这三支红军顺利会合后会在湖南重建革命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将合为一体,形成更为庞大的红色革命政权,局面将难以掌控。

中央红军前往湘西北途中,必然会经过湘江这道天险。湘江是都庞岭和越城岭之间的“湘桂走廊谷底”,贯穿兴安和全州两县,蒋介石欲利用湘江的天然屏障,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他将主力集中于湖南和广西两省交界的湘江一线,联合粤军和桂军协力将红军包围于湘江以东,形成一个口袋阵,并调用30万大军锁口袋。因此,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缴”军的总司令,统领湘军、粤军、桂军和中央军总共26个整师、30余万兵力,组成5路大军。这5路大军对中央红军是前堵后追,左右夹击,从而迫使中央红军进入湘江以东的全州、灌阳、兴安三县交界的三角地带,这个三角地区自西向东不足60千米,由南向北不足100千米。何键按蒋介石的指示紧急调遣近30余万大军以湘江东岸为中心,部署在湘桂边界,欲利用湘江天险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有湘江和越城岭阻挡)包围红军,逼迫中央红军决战,硬闯湘江,而后一举歼灭,永绝后患。由于中央领导层的错误指挥,使中央红军丧失歼敌的良机,导致了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时的被动局面。直到1934年11月18日中央红军才粉碎湘军妄图将其消灭在潇水之滨的阴谋,11月22日,中革军委决定迅速开辟西进道路,为红军进入广西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做准备,大军即将兵临广西。

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在湖南道县正式决定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发布抢渡湘江的作战命令,中央红军各军团部队先后进入广西,前往目的地湘江各渡口,以期顺利渡过湘江。当日午夜,先锋部队红一军团二师的四团和五团潜出湘江地域。中央红军一路过关斩将,在短短的40多天内便突破了国民党布置的三道封锁线,并于1934年11月25日凌晨从湘桂交界的永安关、雷口关陆续进入广西桂北地区,途径桂岩、水车——文市、璃壁——鲁水——隔壁山——古岭头——新富洞——石塘——麻子渡等地。中央红军入境广西时已损2.2万余人,所以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实际兵力约为6.4万人,行军队形亦随之发生变化,由左右翼分别为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军委纵队、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紧随其后,由红五军团作为后卫向湘江前进的态势。


三、结语


2021年4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靠的是理想信念。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我们对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应抱有这样的必胜信念。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战役。”中央红军于1934年11月25日入境广西,于12月13日转入湖南通道,前后历时19天,行程296公里,足迹遍布桂北地区的灌阳、全州、兴安、资源、龙胜五县。中央红军在桂北地区经历了长征以来最为惨烈、最为悲壮、关系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突破了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翻越了越城岭山区,是长征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而湘江战役孕育的湘江精神,是新时代我们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元素,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提供巨大的力量源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201.
[2]红军在广西活动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134.
[3]红军长征血战湘江[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39-63.
[4]何成学.红军长征与红军长征过广西的相关问题研究[J].桂海论丛,2016,32(06):22.

进入小程序,为您喜欢的论文点赞!

来源:中国军融智库

本期编辑:王迪

合作邮箱:hezuo@chnmil.cn

投稿邮箱:tougao@chnmil.cn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中国军转民
中国军转民杂志,是由国防科工局主管的国家一级期刊,主要覆盖相关政府部门、各军兵种装备机关、各大军工集团、各省市工办、各军地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民口、民营企业单位。宣传和开展军转民的各项工作,是军地技术、人才、产品互相转化的专业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