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那颗星,脚下那片黄土地
作者 张建中
夜晚,仰望西天那一束星光,久久不能自己,沐星辉,心中格外的安宁。
那颗星那么的远又那么的近,那么明亮,那是什么星?
也是这样一个有星光的夜晚,一辆木辋车在老黑马的拉引下,从村里走出。父亲赶着车,披着一身的寒冷,在荒芜的土路是缓缓独行。
那颗星在西天静静的挂着。默默地感受世间的清冷。它如明亮的一颗眼睛,注视着天下众生,而晚归辛苦的山村里的人们同时仰视闪光的星,仿佛有了它世界就有了方向,心底的安慰和欣喜在寂静的夜晚格外的安心。
然而我和父亲却为了过这个穷苦的大年,去外村磨点面粉,也辛苦一年了,该歇歇了。
那个年代,家里的存粮不多,过年了,大人们想尽办法也得让孩子们过个年,拿出一点存粮,小麦不剥皮,全部磨成面,白面变成粗粮了,为了多增加一点口粮,总比饿肚子强。
我和父亲白天还得上工干活儿,只能乘夜晚去邻村走七八里夜路,把小麦磨成一箩打到底的粗粮。
田野上静静的,偶尔从村子里传来几声狗吠。一片朦胧的,像被梦魇笼罩了一样。远方天空与地平线划出一道起伏的曲线,风停了,云彩也没了。寂静的只有车轱辘与土路的摩擦和大黑马的吭哧吭哧的喘气,马蹄子奋力前行的咣咣声音。这宛若低低的交响乐,奏起心底苦涩的河,或弱或强的在大自然的自由放松的情绪里流淌。
而人在那个年代,没有浪漫的心思,单纯的只有在梦里,来一顿美餐,胡萝卜素馅饺子,一盘土豆丝或者大锅熬白菜,如果有点猪油什么的,那就是比做梦都美。
活在记忆里的往事,清醒的自然,带来的回忆的一丝伤感,却也成为余生释然寂寞的甜美的晚餐。不至空虚的成熟。
望着远方。大黑马拉着车穿过一片寂静的小树林,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已经结了冰,在星光下反射出青青的亮面。我恍惚的记起春天里的热闹,春风吹开了一个冬天睡眠的土地,苏醒的黄土地泛着一种情愫,在深深的心里蕴藏力量,迎来明媚的勃勃生机气息,生产队大院里,一位苍老佝偻着身子的老队长放开嗓子:出工了,东坡的老洼地。三组牛具播种,一具播种大日期莜麦,两具播种小麦,抓紧啦,人耽误地一时,地耽误人一年。人们按照出具规矩,分工明确,哪头牛套哪一具播种木犁,并且还配了一头小牛拉滚蛋子,一人在前面扶犁开沟犁地,跟着中间一人挎着装满籽种的袋子撒种,后面一人牵着小牛收土垄,石头滚蛋子把土垄里播种下的种子压实。
我年少干不了技术活儿,只能牵着小牛打滚蛋子,就是我整个春天播种季的农活儿。
春风里播种,一个月的田野里的风餐露宿,赤脚踩在黄土地的踏实,也彻底埋入了我的青春。大黄风刮走我的怯懦的性情,春天明媚的阳光沐浴我壮实而坚韧的身心,此处在一个春天里活出苦难的人生。
一晃春播种,夏耘锄,风调雨顺等待着,秋天的收获。这块地收获了可怜的裹腹半年的口粮时,却让我认知了人生艰辛的日子。
似曾相识的傍晚,星星已经在天空闪烁着,忙碌劳作结束的乡亲们瞬间沉寂下来,匆匆地披着一身的疲惫和饥饿往家赶,一条土路通往山村,沿着防护林带,路过小溪,弯下腰洗洗泥脚,再洗一把阳光映黑的汗水的脸,看着山村的炊烟袅袅,孩童们听到大人们的呼喊,嬉笑喊叫着往小院跑,那里有娘亲,那里有可以填饱肚子的粗粮面窝头。那里是孩子们的安乐窝。我拖着一身的臭汗和疲劳看着一双满是水泡的红肿的手,心中的苦痛难以无法用世界上任何语言表达。灵魂出窍般的难受。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劳动啊。
那时家家挨饿,户户缺烧。没有现在的煤炭、天然气,每年秋收生产队每户分一点麦秸。然而一个寒冬,每家一条火坑,需要烧掉很多柴禾,如果不够,只能去田野搂柴,到草滩用大扫帚扫枯黄草屑,弥补燃烧不足。另外就是拔麦子。这个农活儿孩子们最怕,经年在农田干活的老农民,听说拔麦子,心里也是愁怵不已。
当满天星光时,黎明前的夜色一片暗黑,唯有那颗星星在西天闪烁。老队长就招呼还在睡意沉沉,尤其是年少的我还在梦游了,跟着大人们跌跌撞撞的,踏着满是寒冷孤寂的土路,向东面小麦地里走去。秋凉的露水打湿了裤腿、鞋子,光着脚感觉入了冰冷的水里一样。不知多久在老队长的带领下,大人们每人认了两垄小麦,我因为挣的半个人的工分,认领了一垄小麦,小麦生长的不高,看上去仿佛萎靡不振的黄黄的弱弱的,亩产量那时只有百十来斤,非常低的产量,于是,必须保证颗粒归仓。收割小麦本来使用镰刀的,为了能多收一点麦秸,每年的小麦收获就变成用双手去拔,这样可以连小麦根和荒草一块收获了。
拔小麦需要人蹲在那里,一把一把拔着往前走,从天没有亮直至到夜色降临,整整劳作一天啊!不要说人蹲着走,就是让你站着走一天,也会非常累的。而且拔小麦使用双手,为什么让人们起的早,因为有露水,小麦和杂草潮湿,方便能抓紧不扎手,一旦干燥,如果双手攥不紧,就会被麦秆或杂草划破手掌。一天下来,我的双手到处伤口,一碰钻心的痛,即使这样,第二天仍然坚持,否则,挣不到工分,就会分不到口粮,预示一家日子就会难熬了。没办法啊,那时我在的生产队太贫穷了,人们家里更是穷的家徒四壁,年至分红,有一年谁家挣得工分越多,就越倒贴的多。那是什么时代啊!黄土地赐予农民丰衣足食,然而那几年似乎忘记了对世人的承诺。贫瘠的不能让相濡以沫的人们过上好日子,深深离不开土地的灵魂啊。
思绪在星空下悠然远去,大黑马仍然慢腾腾的拉着车回家。父亲说:老马识途,不用看着那颗明亮的星,山村那时没有电,夜晚唯有天上的月光或者星光,走夜路的人就会依赖星月光来判断方向了。那时的星光和黄土地都是山村里的人离不开的维持生命的珍贵,尽管怨恨了一辈子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黄土地,却是深深地在天地间让人敬畏和崇拜。一起顺从于这大自然之中,就如眼前的父亲、奋力拉车的老黑马、车上两个半袋的粗白面、还有身边一块块的黄土地以及天空上挂着的星光。这一切来源于天地的养育和恩赐,又默默的悄悄地融入这个平凡的世间,尽在各自的使命和责任,为世人极尽可能的相互坚守了顽强的生命,即使苦难的日子里,依然无怨无悔的生存着。
2025年1月8日于山城
作者介绍
张建中,河北省康保人,曾从事过教师、公务员,长期在县基层一线工作。已退休,现居张家口市。爱好文学,常于业余时记录所见、所感、所思。
投稿须知:
1.作品须原创且首发;勿抄袭他人作品、勿涉及宗教政治;作品文责自负。
2.本平台接收小说、诗歌、散文、杂文、随笔、译文等文体(文稿采用word形式)。鼓励作者提供图片(图片一律用jpg格式)。
3.作者需提供个人简介及本人近照一张。
4.请勿一稿多投,投稿15天后未被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
5.平台赞赏费用即为稿费,其中70%归作者所有(赞赏低于十元和十天后的稿费不发放,维持平台基本运营)。
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
联系平台、领稿费请加微信号:hanlinwenyuan88。
投稿邮箱:hanlinwenyuan88@163.com。
文章插图由曹桂荣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