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事不决问张昭?接班孙策后的孙权是如何站稳脚跟的?

文化   2024-11-22 11:27   中国  

近日,有媒体报道,在南京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地块,发现了三国时期东吴朝廷的“首席文臣”张昭墓。锁定墓主身份的是两枚金印。两枚金印上的铭文分别为:“辅吴将军章”“娄侯之印”。金印上的铭文和《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完全吻合。史料记载:“权立,拜辅吴将军,封娄侯,敬礼弥重。”


因为那句著名的“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据记载,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渡江避难,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孙策去世前,将自己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希望他全力辅佐。


“内事不决问张昭”,确实可见张昭对于江东的重要性,但是历史更为复杂生动。那么,接班孙策后的孙权是如何在江东站稳脚跟的呢?请看澳大利亚汉学家、西方最懂三国的人张磊夫教授的介绍。


张昭墓原址


承继孙策

当孙策于200年夏天去世时,182年出生的孙权大约18周岁。《三国志》记录了孙策在高级幕僚的见证下口述的遗言:

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至夜卒,时年二十六。

三国演义连环画《小霸王孙策》

在此前的两到三年里,孙权得到兄长及其同僚的礼遇和尊重。正史记载他已经准备好承继,这一过程也很顺利。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真实的,恰当地反映了孙策一派的团结和孙策追随者的忠心。孙策的猝死并没有带来秩序的彻底崩坏或兵变、分裂叛乱与继承斗争的发生。当时,其他的军阀政权很难应对像首领死亡这样的重大变故。

裴松之注引《典略》称,孙策濒死之时,张昭和其他谋士劝他立孙翊(孙坚第三子)而不是孙权为继承人。然而,孙策拒绝了这一建议,将自己的印绶交给了孙权。孙翊当时17岁,大约16周岁。理论上来说,他至少已然成年,也可以担任孙氏军队的统帅。另一方面,这一委任势必导致孙翊和孙权之间的矛盾,也一定会造成分裂。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形象

事实上,我们很难相信张昭及其同僚会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议。临终改换继承人的后果重大,没有哪个清醒的政客会支持这种决定。如果这一显示孙氏阵营内缺乏信任的故事真的发生了,那可以想见孙权将会报复,以彰显他的权威。事实上,尽管孙权没有像孙策那样欣赏张昭,但他似乎一直对张昭表示尊重。在他在位的早些年里,孙权将政府中最重要的职位都交给了张昭。

孙权是被孙策认可的、合理的继承人;同时,他很幸运地得到孙策部下核心官员们的支持。在他们当中,最重要的文臣是张昭、吕范和之后的张纮。大本营的主要武将则是程普和著名的周瑜。


江东二张

张昭当时约45岁,来自徐州彭城。他是一位杰出的儒家学者,对《左传》颇有研究,在汉末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即便在他年轻时,他也曾多次被推举当官,但他并没有接受。

《三国演义》中的张昭形象

193年,当曹操在徐州进攻陶谦时,许多人向南逃避战火。大约在此时,张昭搬去了扬州。195年,当孙策开始江南的战役时,他遇到了张昭并任命其为长史,即协助将军处理行政事务的官员。张昭当时大约40岁。他还被给予校尉头衔,之后又被封为抚军中郎将。但这些任命并不能表明他曾在战场上统领军队。他主要是一位文臣。

据《三国志·张昭传》,张昭几乎被孙策任命为孙权的摄政大臣,孙权也急缺在孙策死后数日里担任行政机构主理人的人选。在一则带有一丝道德褒奖的逸闻里,我们得知孙权在哥哥死后过于悲痛,无法参与事务;当时是张昭让他理政并告诉他,他对孙策真正的义务在于继续他的事业,而不是坐在那里无用地恸哭。之后,张昭安排孙权检阅军队,作为新的统帅面见百姓,自己则继续在孙权的麾下担任长史。

《三国志·吴书》

这个新政权的另一位主要文臣是张纮,他前来为孙权效力的过程有些曲折。张纮是孙策的老相识:孙策于193年前去投奔袁术时,将自己的母亲和兄弟托付给张,安排他们在江都避难。之后,张纮随孙策参加了江南的几场早期战役;当时,他是张昭的亲密同僚。根据《吴书》,他们共同管理行政事务,他们中的一位总是留守大营,而另一位则会跟随孙策四处征讨。

207年,当孙权准备溯江西上进行扩张时,张纮被召回担任旧职。和在孙策治下一样,他负责在军队行动时留守大本营。209年,他继张昭之后成为孙权的长史;从那时起,他一直担任孙权的重要谋士,直到212年去世,享年60岁。

张纮在孙权的阵营中备受尊敬,他的才能很难被忽视。据《江表传》,孙权对麾下官员都直呼其名或字;但他总是称张昭“张公”,称张纮“东部”,后者指代的是张纮在会稽的职务。显然,这是尊贵地位的标志。


周瑜:潜在竞争者?

在《三国演义》里,当然也有可能在史实中,当时独领风骚的人物是著名的周瑜——孙策的儿时好友以及日后最信任的亲信。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形象

200年,孙策打败黄祖并占领豫章郡后,让周瑜留在巴丘,一处位于南昌西南赣江之畔鄱阳湿地的城池。以此为据点,周瑜可以获得军事资源来控制这一地区刚被征服和即将被征服的土地。

然而,数周之后,孙策去世了。有同袍孙辅和孙贲控制豫章,周瑜便带兵回到吴郡。他参加了孙策的葬礼,留在了大本营担任之前中护军的职位,和张昭共同负责新政权的行政事务。

周瑜当然是孙权的权威在当时的另一个潜在竞争者。他曾是孙策的亲信,并且在军事和政治上远比孙权有经验,也通过婚姻成了孙氏的亲属。另外,如我们所见,周氏是地方上数一数二的官宦世家,这等家世的威望要远胜于孙氏。

然而,周瑜似乎没有试图利用当时的形势,而且当时也有着不利于他的因素。尽管身居高位且与孙策有亲密的友谊,周瑜在过去几年不经常参与大本营的事务:他曾为袁术效力并多次独立作战。他不太可能在孙氏集团的将领当中建立一个支持自己的强大核心。而周氏的威望,乃至于其过去的关系,也不一定能在孙氏核心圈里于对抗孙权的权力斗争中为他所用。

《三国志像》周公瑾赤壁鏖兵

所以,尽管周瑜后来的成就使他跻身这一时代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并且在名声上盖过孙策和孙权,但在历史和传说中,他只能被记载为一位年轻有为的英雄,而不是一方之主。而尽管在继承兄长权力的过程中面临潜在的威胁,孙权还是能够在南方树立一个帝国的基石。


确立权威

孙策去世时,他的大本营在吴郡的丹徒,位于丹阳郡边界的长江南岸。丹徒和25公里以南的曲阿是当时孙氏控制区的中心和战略要地。往西面,它们可以通过丹阳郡进入长江干流;往东南方,它们是对吴郡及更南方杭州湾之外的会稽进行军事行动的理想起点。丹阳、吴郡和会稽三郡是孙权权力的心脏。可以说,孙权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是稳固的。继兄长之后,他被曹操挟持的朝廷任命为会稽太守。

长江下游地区示意图(约200年)

另一方面,我们能够清晰且并不意外地得知,当时还有许多县没有完全归依孙氏。在长江以北,更靠近前线的地方,人们对孙权的认同则没有那么稳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年,孙策夺取庐江郡后,让李术担任太守,统管皖城要塞。在任期内,李术成功保卫了他的辖区。然而,孙权继位后,李术摇摆不定,试图改换阵营投奔曹操。他拒绝接受孙权的权威,反复无常并进行反叛。

然而,孙权用计孤立了李术。曹操此时专注于北方,无暇他顾,已对孙权治下的地方权威给予了官方认可。曹操放弃了李术。孙氏的军队随即攻陷了皖城,李术被斩首;孙权夺回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孙河则成为当地太守。

下一阶段主要的矛盾发生在数年后的204年,由一场丹阳兵变引起。吴景(孙坚妻弟)于203年去世后,继任者、年轻的孙翊试图建立一个宽容而温和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他将妫览和戴员二人纳为部下。此二人都是被孙权处决的会稽人盛宪的门徒。不过,这一和解很难说是完满的。孙翊在一场宴会上喝醉,被一个叫边洪的人刺杀;此人是妫览和戴员的亲近之人。而妫览和戴员夺取了当地的行政权。刚上任的庐江太守孙河被委派统领大本营的军队,前去调查和恢复秩序,被妫览和戴员用计杀死。之后,他们北上送信给刘馥,邀请他代表曹操来占领这一地区。

曹操像

这段时间,孙权和大军驻扎在豫章郡。他及时回到丹阳重整秩序,赏赐了忠诚的政变策划者,惩罚了妫览和戴员的朋党。他委任堂兄孙瑜即孙坚弟弟孙静的儿子为太守。之后他行军向北至丹徒,佯装对孙河生前布置的营地进行奇袭。孙权还开始了检查军队并评估将领的计划。重整混合武装的秩序,并进行规范化训练,对于孙权这位新统帅十分重要;对于受他信任并委以高位且正要表现忠心的人更是如此。

同样,孙权有一套亲自考察官员的策略。在节日和其他典礼上,他会面见官员,询问他们最近如何,住在什么样的地方,以及是否有想要向他特别陈述的事情。这些都关乎良好、高效且重要的君臣关系。

对于更高级别的官员,孙权特意试图吸引德高望重的人前来他的朝堂;这不仅是为了巩固政权,也是为了基于从孙策那里继承过来的人手建立一个听命于自己的群体。在这方面,他似乎尤为成功:初期就投奔他且未来数年里留下来建言献策的学者和士大夫中有,来自琅琊的诸葛瑾——他是著名的诸葛亮的哥哥,下邳的步骘,鹏城的严畯,还有周瑜推荐给他的未来的大将鲁肃。

(摘编自《南方的将军:孙权传》第四章)


南方的将军:孙权传
[澳]张磊夫 著
徐缅
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
2024年8月出版
ISBN 9787214287496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No.235

内容简介
东汉末年,中国北方陷入群雄逐鹿的争夺旋涡。中原战乱,汉人南迁,地处王朝权力边缘的南方,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彼时,来自南方前线的富春孙氏,从一个小小的县尉出发,经孙坚、孙策、孙权接续经营,成长为江南地方的中坚。在近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南方的将军们不仅建立了吴国的伟业,还为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奠定了基业。在文学演绎的加持下,孙吴的成就与汉朝的失落辉煌、魏国的璀璨夺目和蜀汉的傲骨铮铮相比,或许略为逊色;但这一有限的成功而不是彻底的失败,是现实政治层面的一大胜利。    

作者

简介

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澳大利亚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学院终身讲座教授,是当代澳大利亚史学界研究中国东汉及三国史的先驱,《剑桥中国魏晋南北朝史(220—589)》作者之一,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儒莲奖获得者。著有《南方的将军:孙权传》《国之枭雄:曹操传》《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等。
译者简介
徐缅,1997年生于江苏南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国际关系学硕士,曾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目前圣安德鲁斯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外交史、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理论等。
学界评论
孙权家世、年辈和成就与三国时期分别建国成功的其他两位政治家曹操、刘备不同。活动时空又处于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转移的关键点,历史贡献突出。张磊夫著《南方的将军:孙权传》主题新异,论说精当。译者译介之功值得赞赏。我们读史家论著,除领略作者学术理念和历史判断之外,如能于直接叙说的字句之外得到若干启示,收获自然更为可贵。读者捧阅此书,得益可以预期。这里也建议不妨对照参考相关考古资料,包括长沙出土走马楼简牍等,以真切了解当时孙吴行政管理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境况,进而得到历史文化的新知。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 王子今
本书叙说孙坚与孙策、孙权父子史事,阐释两汉江南态势与孙吴立国之关联,诠解孙氏创业艰难,割据江东与曹魏、刘蜀鼎立,到孙权称帝抗衡魏晋之始末,及孙吴对东晋南朝历史、江南发展整合等方面影响,以此观照两汉与魏晋南北朝史脉络。其特点是观察切实、取裁简当和雅俗共赏,既体现了作者对三国史的卓见和史料功夫,又展示了英雄叙事的跌宕情节和传奇色彩。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 楼劲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德裔澳大利亚资深历史学家张磊夫教授《南方的将军》一书,用九章翔实的笔墨描绘了汉帝国崩溃之后,南方建立的第一个独立政权之实态。书中借鉴了剑桥大学悠久的英国史研究法,以及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路去分析东吴的权力结构,等等。其方法与视角都可以作为“他山之石”,给我们带来新的刺激。

译者徐缅出生于虎踞龙盘的南京,又曾留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其间得以亲炙张磊夫教授。译稿文辞雅驯,可谓一部“南南合作”的汉学佳译。诚如张磊夫教授认为,东吴这一政权从孙坚开始,都“彰显着属于自己的英雄本色”。我相信,无论是中古文史的专业学者,还是三国史的爱好者,都能从此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愉悦。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童岭

目 录


中文版序 1

2018年网络版序 1

1990年版序 1

引言 1

第一章 东汉时期的中国南方:政治与地理 6

梗概 6

汉人与南方 7

(请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

荆州与长江中游 15

交州与岭南海岸 21

扬州与长江下游 28

统治的强化 37

第二章 家族的奠基者:孙坚 59

梗概 59

出生、背景和早期生涯(155—184年) 60

升至高位(184—189年) 67

讨伐董卓(189—191年) 76

内战与最后一战(191—192年) 89

关于传国玺 94

第三章 少年郎:孙策 114

梗概 114

早年生活及为袁术效力(175—195年) 114

占据长江以南和与袁术决裂(195—197年) 121

西进与控制长江中游(198—199年) 132

生前最后之战(200年) 138

孙策和干吉的传奇:文献的杂糅 142

第四章 进军赤壁(200—208年):孙权 162

梗概 162

承继孙策 163

确立权威 170

讨伐黄祖 175

弩箭离弦 179

赤壁之战 189

关于舰船和水上战争 195

第五章 军阀政权 216

梗概 216

初定荆州(209—210年) 217

保卫扬州 227

长江以南的山民 234

岭南 243

第六章 争夺荆州(211—219年) 265

梗概 265

西部的刘备(211—214年) 266

再定荆州(215年) 273

大背叛(219年) 284

第七章 问鼎皇权(220—229年) 305

梗概 305

刘备的复仇 305

北方的安全 313

南下扩张 322

平起平坐 326

第八章 南方的帝国(230—280年) 346

梗概 346

政府的形式 347

称帝之后的形势(230—280年) 354

社会与经济 362

吴国的成就 373

第九章 吴国历史文献(170—230年) 399

梗概 399

陈寿和裴松之 400

南方的历史学家 404

3—4世纪的史学著作 413

故事演绎:夸张和寓言 417

《三国演义》的歪曲 422

大事年表(155—229年) 443

主要参考文献 447

   整理 | 思库君
   排版 | Lekky

  了解更多请关注  

民族史
弘扬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汇聚中国民族史研究领域的资讯,记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