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晒娃,要尊重更要慎重

教育   2024-11-06 20:39   广东  

“晒娃”满足了成年人被关注、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带来愉悦感,但不能因此就忽视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的危险要素。

来源 | 《中国教师报》评论版
作者 | 唐远琼 成都师范学院
随着手机、电脑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及新技术发展,在网络上“晒娃”成为家长和教师的日常。
写日志记录孩子的点滴生活,随手发布孩子展示才艺的视频,分享孩子的成绩单、奖状,“晒”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记录孩子成长历程的同时增加了成年人与外界交流互动的机会。
“晒娃”满足了成年人被关注、被认同的心理需求,带来愉悦感,但不能因此就忽视这种行为背后潜藏的危险要素。
“晒娃”可能会因泄露隐私而引发安全隐患。有的家长或教师发布信息时未对孩子的肖像、姓名、班级、学校、住址等信息打码,这些涉及隐私的信息可能被别有用心者不当利用。《华西都市报》曾报道,成都一位母亲在微博发布了一张孩子佩戴小红花站在班级门口的照片,住同一小区的张某看到后便利用相关信息将孩子骗走,并借机勒索家长。而类似事件近年来屡屡发生。
不当“晒娃”还可能影响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长或教师不顾及孩子感受,拍摄时要求孩子按照规定的“剧本”反复表演直至拍出完美效果;有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小没有隐私”,便在网络上无节制地发布孩子出糗或涉及个人隐私的图文信息,这些都可能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受尊重,还可能成为孩子被欺凌的原因。
“晒娃”让孩子的日常生活被频繁暴露,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也可能使孩子对他人的关注和评价过度在意,变得浮躁且虚荣。现实中,有的家长让孩子在社交平台卖萌甚至直播带货,把孩子当成敛财的工具。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三观”。
因此,避免“晒娃”变害娃,家长和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

1. 坚守“儿童第一”的底线

不管“晒娃”还是其他与儿童有关的行为,都应以保障儿童权益为出发点,避免孩子受到伤害。
如果当下或未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则要慎重考虑并停止“晒娃”,或在规避风险的情况下以恰当的方式适度“晒娃”。
比如,对孩子的肖像、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做打码或化名处理,保护孩子的隐私不被泄露。
再比如,询问孩子的感受和建议,孩子不同意的不发布,即使征得孩子同意,但因孩子判断力有限,无法预估当下及未来可能的破坏性,家长或教师也要考虑周全,作出理性判断和选择,切忌“满眼都是孩子,但又满眼没有孩子”。
2. 增强对自身心理需求的觉察
家长和教师可以尝试做一个观察者,了解自己“晒娃”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常见的“晒娃”心理需求有刷存在感,分享孩子成长的喜悦,满足被关注的虚荣心,打造爱孩子、懂教育的人设。
家长和教师不妨审视自己“晒娃”是为了满足哪些心理需求,为满足这些心理需求而“晒娃”时有没有忽视孩子的意愿、侵犯孩子的隐私,是否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以及如果孩子受到伤害是否有解决措施。
3. 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媒介素养
有的家长或教师不了解“晒娃”的潜在风险,因无知而盲目“晒娃”,甚至有些人即使了解其危害仍然心存侥幸,认为媒体报道的安全事件不会落到自家孩子身上。
网络环境极为复杂且不受个人意志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清楚认识到网络环境中哪些信息可以公布、哪些信息绝对不能公布,同时杜绝侥幸心理,不因一时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孩子的保护。
数字时代,家长和教师要提高媒介素养,了解哪些措施或途径可以确保信息发布的安全性。比如微信朋友圈关闭“陌生人可见”选项、设置可见分组等。

4. 生活中增加对孩子的陪伴

有些家长“晒娃”前反复修改图文、精心剪辑视频,“晒娃”后频繁看手机是否有新的评论或点赞,难怪有孩子说“爸爸妈妈我好想做你们的手机,因为你们都不看我,只看手机”。
若因“晒娃”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则背离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初衷。

真正爱孩子就要在生活中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读绘本,带孩子参加体育运动,为孩子创造更多与小伙伴线下交流的机会,用现实生活中陪伴孩子成长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代替在虚拟世界寻求满足感。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网址变

因为“种西红柿”,我把自己种成了特级教师!

学会做一个“不扫兴”的老师

做冷静有力量的老师,做尊重有理解力的家长

少年安全
预防欺凌工作者,青少年儿童安全教育从业者的所思所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