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非遗故事】新开河畔的明珠 ——记省级非遗项目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和加工技艺

文摘   2024-11-27 18:35   吉林  

       巍巍长白山南麓老岭山下,奔流不息的新开河畔,流传着独特的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和加工技艺。追史溯源,这两项珍贵的技艺已经流传500余年,有着完整的传承谱系,并随着时代发展,日益丰富完善。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和加工技艺也是最早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的项目之一,成就了一段长白山由野生人参栽培、加工技艺的不朽传奇演变而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两项古老技艺其独特的神秘面纱。

       
        一、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是由野生人参演变而来。其独特的栽培技艺历史悠久。 人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材,素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人参的悠久历史,早在3500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集安是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的发源地,被誉为“参茸故里”。
        集安,作为古高句丽文明和满族祖先的发源地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人参这一神奇的药用植物,正是这里的重要物产。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区别于其他地区产的人参(普通参),具有芦长、身长、腿长、皮老、纹深、形美似人等优美的外部形态,其皂苷及其它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普通参”。据汉代《名医别录》记载,它是由野生人参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演变而来。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源于西汉、名于晋梁、繁于明清、兴于当今”,是古代“辽东人参”的正宗。我国古代医药典籍《名医别录》及北方历史典籍《柳边纪略》《宁古塔纪略》等,对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都有明确记述。《名医别录》记载《人参赞》诗云:“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椴树相寻。”《柳边纪略》源引杨升庵《药市赋》诗云:“人参三桠来自高句丽之国”。高句丽之国即现在的集安市。
        据考证,集安边条人参栽培始于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到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的清部落时期开始形成小规模栽植。《柳边纪略》记载,人参是满族祖先女真人“赖以为生者”。清部落时期在明朝万历年间人参交易数量就高达每年10余万斤,可以看出,其中就有大量人工栽培的人参参与交易了。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在栽培上采用“顺山倒置”及“两倒制”栽培技艺。“顺山倒置”栽培就是依据集安所特有地貌、地势特征,将人参种栽顺山体方向芦头朝下倒放栽培。这样的栽培方式,能够使山体岩石反应上来的气流与顺山而下的气流交互作用,充分激活人参的生长因子,并使人参因下须整形而形成的伤口在最短时间内得以愈合。“两倒制”的栽培技艺就是在边条人参整个六年生长过程中,进行两次下须整形、两次移栽。即二年生种苗留2-3个粗细均匀的支根,将主根上和支根上部1/2处须根全部下掉,为第一次下须整形;四年生种栽留2-3个粗细均匀的支根,将主根上和支根上部1/3处须根和不定根全部下掉,为第二次下须整形。这一栽培技艺最大程度地利用人参的“返须”和“脱落根”生长习性,使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固有的优美形态得以形成,人参皂苷等其它有效成分得到充分积淀。这是前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栽培技术,能够与集安独特的生态气候条件相适应,最能与人参的生长习性相一致。只有这种独特的栽培技艺,才能培育出有别于其他地区产的普通参,生长成纯正的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 


       二、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源于长白山野山参的加工。早在17世纪60年代(1662年,康熙元年)之前就已问世。当时在营口出口石柱参,其包装箱上就是集安新开河边条参的代号,由此证明,出口的石柱参中,确实有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 
       1947年,在集安花甸子建立了“辑安县公营园参制造厂”。多年发展,集安人参加工业已形成规模。加工品种有红参类、生晒参类、糖参、礼品参等。集安边条红参、生晒参、大力参质优品佳,成为市场抢手货。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坚持传承一套规范化流程,共10道工序: 
       选参:要选浆气充足,参形优美,参体无疤痕、无水锈、无烧须的人参。
        刷参:采用传统的手工刷参和刷参机刷参两种方法刷洗人参。
        下尾:按新开河原料参标准留2-3个分支。 
        蒸参:下尾后,人参摆入蒸参盘,关门、送气,进行蒸制。 
        干燥:把晾晒后的红参入干燥室干燥。
        分选:将干燥后的红参按规格等级进行分等挑选。
        配支:对红参进行修剪后,进行配支。 
        压制:将配支后的红参放入蒸参柜软化进行压制。 
        二次干燥:将成形的参块放入恒温干燥室,按工艺要求进行干燥。
        封装:干燥后的参块经称重及综合外观检验,合格品进行包装,检验后入库。各道工序环环相扣,要求甚严,稍有差错,不成佳品。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是集安人参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集安人参综合利用和产品创新取得新的业绩。在继承传统人参加工技艺的基础上,又开发出多种现代人参制剂、制品。如人参各种皂苷、各种现代中药制剂、模压红参、人参可乐、人参化妆品系列、人参冲剂、人参片、人参粉、人参糖浆、参芪茶、保健食品等。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产品从集安走向全国,直至走向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其滋补药效作用受到广泛赞誉。


        三、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加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建民,师从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第十一代传承人郑殿家,积极发扬光大该项非遗传承技艺。刘建民在任集安新开河人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期间,在栽培实践中,亲力亲为,奔走于深沟大川、崇山峻岭之中的新开河边条人参园地,致力传播技艺。指导参工按操作规范进行栽培,丰富发展了第十一代传承人郑殿家传承下来的集安新开河人参栽培技艺“两倒制”,使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在产量和质量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使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刘建民还积极推进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技艺传习基地建设,依托集安市榆林镇大地参业人参产业园,开辟了500余亩的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实习实验基地。每年分批次组织企业员工、非遗项目爱好者、中小学生进园开展非遗项目体验观摩活动,实地讲授非遗技艺,充分接受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熏陶,弘扬和光大非遗技艺,增进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力量。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显辉,毕业于吉林省卫校大专班,进修于吉林工业大学。如今成为公司主管技术和生产的副总经理。他从集安新开河人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员做起,二十余年如一日,在第九代传承人唐安良悉心指导下,刻苦钻研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熟练掌握并发扬光大,形成了以原料红参加工技艺为代表的独特加工技艺,在加工时要求“精选原料,精细加工,精美包装”。多年来,本着“求生存,以质量为本;求发展,创民族品牌”的企业宗旨,实施“新开河”名牌战略。他严格执行GAP、GMP、GSP生产管理规范,严把质量关、等级关、价格关,保证了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产品的质量。
       李显辉极为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推动重建古老的人参加工坊,重现了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加工技艺这项古老技艺的各个环节,成为技艺传习培训基地现场教学的主要内容。他还积极运作,主动出击,向省及国家争取非遗专项补助资金30余万元,用于集安边条人参博物馆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博物馆拥有人参种植技艺展示区、人参炮制技艺展示区、各种人参种子及形态标本、80年代至今产品展示区等。该博物馆成为传承与弘扬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及加工技艺的重要窗口,显示了该项古老传统技艺生生不息的活力。


       四、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产品造福社会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和加工技艺生产出来的人参系列产品,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及生津、安神的功效。产品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等情况,具有广泛高效的药食共用价值,因而深受专家和广大消费者青睐。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系列产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第十六届日内瓦国际新发明与技术博览会金奖等数十项国内外大奖。1999年,公司在国内人参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同年,“新开河”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人参行业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此外,“新开河”还被中消协推荐为中国知名品牌,连续三次被吉林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名牌产品。2005年,“新开河参”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新开河参、超微参粉、超微参粉胶囊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2008年,“新开河”荣获农业部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古老的传统技艺——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栽培、加工技艺定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造福人民,发挥应有的作用。
       集安新开河边条人参,这颗新开河畔的明珠,伴随其独特栽培技艺和加工技艺的传承发展,将更加熠熠生辉,永久流传。

孙秀利 记者 崔玉兰 文/图

投稿邮箱:thnews796@163.com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王梓怡

     

通化通
通化日报 - 通化市委机关报,地区新闻风向标!每日呈报通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宣传综合资讯。“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