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是一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在这座山城里,有许多人,情系家乡热土,钟爱历史、文化,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记录生活,赞美家乡,讴歌时代,展望未来。他们潜心创作,默默耕耘,守正创新,用踏实的创作继承通化文化财富,传承通化历史文脉,展示通化文化自信。
通化日报开办《文化有约》专栏,一起走近我市创作成就丰硕、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文艺家、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日常工作、艺术创作、社会活动,展示通化山城文化风采。
孙云海,男,祖籍丹东,1959年12月出生。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1980年参加铁路工作,先后当过桥梁工、生产调度、党委宣传助理、新闻记者。198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微小说及中短篇小说200多篇,出版作品集《护路神》。其创作的小说《武开江》于1992年获第五届铁路文学奖,小说《飞翔的高铁列车》《铁道北》分获全路2018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2019年“我与铁路70年”文学征文一等奖。2022年,散文《乘坐高铁去上班》获得喜迎二十大“我眼中的中国高铁”征文二等奖。《空白》《逃兵》《被蒿草湮没的道口》《三角线》《百汇街》《归途》《鸭绿江畔》《头道沟》《最后一次巡道》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发表在《中国铁路文艺》《飞天》《鸭绿江》《海燕》《满族文学》《天池》《远东文学》《人民铁道》《沈阳铁道报》等报刊杂志上。
孙云海的文学梦要追溯到1977年。当时就读于柳河县第四中学的孙云海成为了一名下乡青年,下乡地点是柳河县二道沟公社马家店大队中和屯三队。来到农村后,无论是夏季在地头休憩时仰望蓝天,还是秋季坐在苞米棵子上,广袤的自然天地引发他无限遐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像《烈火金刚》《苦菜花》《林海雪原》一样的好小说。”孙云海心中畅想着。于是,在冬天农闲时,他没有像其他知青一样玩扑克聊闲嗑,而是找来纸笔,趴在窗台上写小说。孙云海回忆,他那时的练笔虽然故事简单,语言粗糙,也未曾投寄,但那是日后写作之路的原始开拓。
1980年,孙云海参加铁路工作,成为吉林铁路桥隧大修段通化第一施工队的一名桥梁工,主要在长白山区修铁路桥梁和隧道。“那时住40多人一栋的简易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我就把这些时间全都用来写小说。那时我总趴在通铺小木箱上写小说,那里成为我文学创作的萌芽地。”那段时光里,孙云海深刻体验到了铁路大修人工作的艰辛,看到了人生百味,也听说了许多有趣故事,这些为他业余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大量素材。他后来创作的许多小说都是那段生活的真实反映。
1980年,孙云海参加铁路工作,成为吉林铁路桥隧大修段通化第一施工队的一名桥梁工,主要在长白山区修铁路桥梁和隧道。“那时住40多人一栋的简易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我就把这些时间全都用来写小说。那时我总趴在通铺小木箱上写小说,那里成为我文学创作的萌芽地。”那段时光里,孙云海深刻体验到了铁路大修人工作的艰辛,看到了人生百味,也听说了许多有趣故事,这些为他业余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大量素材。他后来创作的许多小说都是那段生活的真实反映。
随着逐梦文学之路越走越远,孙云海尝试着将作品投寄。因为是铁路人,他首先把作品投寄到《沈铁日报》,成功发表了七八首诗歌。后来他便专注于创作小小说,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曾一年在《沈铁日报》刊发12篇,全部是副刊头题,平均每月一篇,其中几篇产生了一定反响。这也引起铁路局和报社领导的关注。1992年,沈阳铁路局党委正式任命他为《沈铁日报》驻通化记者站记者,他也从此开启了铁路记者的写作生涯。
新闻采写之余,孙云海把大量时间用来文学创作,作品由小小说到短篇小说再到中篇小说,发表领域由报纸到杂志,由路内到路外,小说连续发表。1998年,他的小说《护路神》获得第五届“铁路文学奖”。随着文学创作渐入佳境,孙云海发现,工作是接触生活、了解人生、丰富阅历的最好方式。“把文学创作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让我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源源不断,永远不会枯竭。”所以,孙云海在新闻采访之后,总是重组和加工,让许多新闻稿件变成了小说,陆续刊发在路内外报刊上。这样的小说顺应时代要求,反映当代生活,引领时代风尚,为报刊编辑所喜欢。
2018年,孙云海参加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次文代会,被推选为作协副主席。2019年,孙云海参加了吉林省作协第九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委会委员,成为吉林省铁路文联负责人。“在我心中,文学创作是一片神圣的净土,写出给人一点启迪的作品,同时又能修炼自己、提升自己、陶冶自己,成为灵魂丰富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如果再能为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构建一个平台,那就更加幸福了。”
记者 张译皓文 文/图
投稿邮箱:thnews796@163.com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王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