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约】孙云海:文学之梦伴钢轨延伸

文摘   2024-11-15 15:16   吉林  

通化是一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的文化之城。在这座山城里,有许多人,情系家乡热土,钟爱历史、文化,用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记录生活,赞美家乡,讴歌时代,展望未来。他们潜心创作,默默耕耘,守正创新,用踏实的创作继承通化文化财富,传承通化历史文脉,展示通化文化自信。

通化日报开办《文化有约》专栏,一起走近我市创作成就丰硕、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文艺家、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日常工作、艺术创作、社会活动,展示通化山城文化风采。

 人物简介
 
 孙云海,男,祖籍丹东,1959年12月出生。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1980年参加铁路工作,先后当过桥梁工、生产调度、党委宣传助理、新闻记者。1988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微小说及中短篇小说200多篇,出版作品集《护路神》。其创作的小说《武开江》于1992年获第五届铁路文学奖,小说《飞翔的高铁列车》《铁道北》分获全路2018年“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2019年“我与铁路70年”文学征文一等奖。2022年,散文《乘坐高铁去上班》获得喜迎二十大“我眼中的中国高铁”征文二等奖。《空白》《逃兵》《被蒿草湮没的道口》《三角线》《百汇街》《归途》《鸭绿江畔》《头道沟》《最后一次巡道》等多部中短篇小说发表在《中国铁路文艺》《飞天》《鸭绿江》《海燕》《满族文学》《天池》《远东文学》《人民铁道》《沈阳铁道报》等报刊杂志上。

  今年65岁的孙云海,虽经历过挨饿、停课、下乡、待业的时代波折,但让他深感幸运的是一直与文学为伴。记者从业27年,他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如他所言,“沾”了文学的光,怀揣文学的梦,在逐梦路上向光而行。


  孙云海的文学梦要追溯到1977年。当时就读于柳河县第四中学的孙云海成为了一名下乡青年,下乡地点是柳河县二道沟公社马家店大队中和屯三队。来到农村后,无论是夏季在地头休憩时仰望蓝天,还是秋季坐在苞米棵子上,广袤的自然天地引发他无限遐想。“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像《烈火金刚》《苦菜花》《林海雪原》一样的好小说。”孙云海心中畅想着。于是,在冬天农闲时,他没有像其他知青一样玩扑克聊闲嗑,而是找来纸笔,趴在窗台上写小说。孙云海回忆,他那时的练笔虽然故事简单,语言粗糙,也未曾投寄,但那是日后写作之路的原始开拓。
  1980年,孙云海参加铁路工作,成为吉林铁路桥隧大修段通化第一施工队的一名桥梁工,主要在长白山区修铁路桥梁和隧道。“那时住40多人一栋的简易房,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却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我就把这些时间全都用来写小说。那时我总趴在通铺小木箱上写小说,那里成为我文学创作的萌芽地。”那段时光里,孙云海深刻体验到了铁路大修人工作的艰辛,看到了人生百味,也听说了许多有趣故事,这些为他业余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大量素材。他后来创作的许多小说都是那段生活的真实反映。


  1983年,孙云海因热爱学习、表现突出,被调任生产调度。“从山沟沟里来到城市,对于我这个铁路沿线长大的人来说,非常感慨,也令我倍加珍惜。特别是我有幸接触到通化铁路分局文联秘书长富廷顺,跟着他参加笔会,得到他的倾心指导和帮助。又通过他认识了通化市作协的朱雷、刘伯英、吕明辉、于涤心等名家,开阔了我的视野,更加坚定了我业余文学创作的信念。”这一系列过程中,他也察觉到了自己有待提高的方面。孙云海是个有“长劲”的人,看准了方向就会义无反顾走下去。他集中精力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翻看所有能找到的书籍。“记得那时,我每天坐火车跑通勤,总是挤在人满为患的车厢里倚在一个角落中,默默看书,经常一路头都不抬一下。那时,对文学的爱好真是如痴如醉。”
  随着逐梦文学之路越走越远,孙云海尝试着将作品投寄。因为是铁路人,他首先把作品投寄到《沈铁日报》,成功发表了七八首诗歌。后来他便专注于创作小小说,结果一发而不可收。曾一年在《沈铁日报》刊发12篇,全部是副刊头题,平均每月一篇,其中几篇产生了一定反响。这也引起铁路局和报社领导的关注。1992年,沈阳铁路局党委正式任命他为《沈铁日报》驻通化记者站记者,他也从此开启了铁路记者的写作生涯。

  “由于性格和成长经历所决定,我既喜欢交往,又喜爱独处,驻站记者正符合我。”带着这份热爱,在以后的27年里,孙云海一直从事记者工作,先后分别在通化、吉林、长春三市当驻站记者。工作游刃有余,领导和编辑部的编辑们对他的评价是:善于拿大稿子,善于写通讯,善于人物刻画,稿件可读性强。孙云海知道,究其原因,还是与自己热爱文学创作有关。
  新闻采写之余,孙云海把大量时间用来文学创作,作品由小小说到短篇小说再到中篇小说,发表领域由报纸到杂志,由路内到路外,小说连续发表。1998年,他的小说《护路神》获得第五届“铁路文学奖”。随着文学创作渐入佳境,孙云海发现,工作是接触生活、了解人生、丰富阅历的最好方式。“把文学创作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并从中汲取创作营养,让我的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而且源源不断,永远不会枯竭。”所以,孙云海在新闻采访之后,总是重组和加工,让许多新闻稿件变成了小说,陆续刊发在路内外报刊上。这样的小说顺应时代要求,反映当代生活,引领时代风尚,为报刊编辑所喜欢。


  1997年,孙云海在《通化日报》副刊发表的微小说《脚步声》,受到时任编辑部主任好评。在这份鼓励下,孙云海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坚持朴素而活泼的语言风格,写好铁路人故事。“文学前辈都说,文学是人学,作家的创作就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说法我认同。作为企业报记者,我的根据地是铁路,是铁路干部职工火热沸腾的生活和企业追星赶月般的高速度发展,让我的文学创作有了更多内容。”孙云海的铁路情怀浓重,许多小说都具有浓郁的“铁味”。他说铁路并行的两根钢轨,早已经在他心中铺就延伸,被他涂上了瑰丽的理想色彩,并不断反映在他的作品里。1988年在《天池》杂志发表的小说《枯树》,反映的是通化铁路守桥人的故事。1990年《海燕中短篇小说》刊发的小说《长满蒿草的道口》和1991年《满族文学》刊发的小说《大鸟》,反映的都是通化铁路人形象。


  从孙云海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1988年的小说《枯树》,到后来的小说《长满蒿草的道口》,从《大鸟》再到2015年小说《采石场》,以及2020年的中篇小说《铁道北》等,几十年来创作的约200多篇作品中,都能找寻到他对铁路人的致敬和铁路生活的感怀。1999年,孙云海出版了反映铁路文学的作品集《护路神》。


  孙云海觉得,作家也应该和新闻记者一样,是人类的哨兵,要观察生活、感知生活、反映生活,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讲述身边人的故事,采撷生活的浪花。2008年,孙云海搬居到长春,负责吉林、通化两个记者站工作。在乘坐高铁列车跑通勤的日子里,他体验到高铁的速度与舒适,创作了《飞来飞去的动车》《一闪而过》《“动姐”艾英莲》《飞翔的高铁列车》等反映高铁工作生活的小说。在通化工作生活了26年,孙云海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文学创作中,他也一直在书写通化,讴歌通化,讲述通化人的故事。


  2013年一次机缘,孙云海和几名铁路文学作者决定重新成立吉林铁路雾凇文学社,孙云海任社长,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给铁路文学作者一个空间和舞台。文学社成立后,孙云海筹措活动经费,举办各种笔会和采风活动,把文学社风风火火搞了起来。同时担任通化铁路作协副主席多年的孙云海也经常积极参与到各项文学活动中。
  2018年,孙云海参加了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次文代会,被推选为作协副主席。2019年,孙云海参加了吉林省作协第九次文代会,被选为全委会委员,成为吉林省铁路文联负责人。“在我心中,文学创作是一片神圣的净土,写出给人一点启迪的作品,同时又能修炼自己、提升自己、陶冶自己,成为灵魂丰富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如果再能为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构建一个平台,那就更加幸福了。”

 

记者 张译皓文 文/图

投稿邮箱:thnews796@163.com


主审 | 王远洋     审核 | 李蕴涵     编辑 | 王梓怡

通化通
通化日报 - 通化市委机关报,地区新闻风向标!每日呈报通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宣传综合资讯。“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