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首剂加倍和首剂减量是怎么回事?

文摘   2024-12-26 22:00   云南  







发药窗口

临床药师:大爷,这阿奇霉素片第一天服用2粒(500毫克),每日一次,第二天到第五天每天服用1粒(250毫克),每日一次。

患者:啊,第一天药吃2粒,后面都是吃1粒?

临床药师:对的,大爷。这是药物的首剂加倍,听我慢慢给您解释。


Part.01

首剂加倍


首剂加倍

“首剂加倍”是指首次服用某种药时,在常规剂量基础上加倍。即第一次服药时,用药量要加倍,后续剂量仍按照常规剂量使用,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目的是使药物在一个半衰期内迅速达到稳态浓度,缩短药物达到有效浓度的时间,立即发挥治疗作用,迅速缓解病情。


为何要“首剂加倍”?

众所周知,药物需要在体内历经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过程,只有当药物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后,才能充分发挥药效,而这一时间段一般需要给予常规剂量3~5次。

如果药物的半衰期较长,达到稳定血药浓度也就相应需要较长的时间,即药物的“不应期”较长,这种情况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来说非常不利,因而临床上会采取“首剂加倍”的给药方法,以求尽快达到稳定血药浓度,产生药效,进而控制急症,后续则再给予常规剂量以维持药效。

“首剂加倍”是基于每种药物的药动学过程,经过大量科学研究证明、探索,结合药效学及药物安全性等诸多因素制定出的负荷剂量给药方案。




Part.02

首剂效应

首剂效应又称为首剂综合征,系指一些患者在初服某种药物时,产生不可耐受或严重的反应。这些药物通常作用比较强烈,首剂药物如按常规剂量给予可出现强烈的效应,致使患者不能耐受,因此需要“首剂减量”。


首剂综合征

首剂综合征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使用哌唑嗪治疗高血压,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和晕厥,常发生于首剂,故称为“首剂效应”。1985年邵耕首先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以问题解答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中的“首次剂量综合征”这一名词和概念。




Part.03

首剂加减使用需谨慎


首剂加减有必要,但并非每种药都应首剂加倍或减量,应用必须谨慎。

1. 大多数药不需“首剂加倍”或者“首剂减量”

临床常用的绝大多数药物,在采取正常的给药方式时,就能获得满意的药物浓度与疗效,因而无需“首剂加倍”或者“首剂减量”。在众多药物中只有少数药才能“首剂加倍”或者“首剂减量”,不加选择地“首剂加倍”或者“首剂减量”,反而有可能造成患者中毒或者疗效不佳。


2. 中成药不宜“首剂加倍”

牛黄解毒片(含雄黄)、柏子养心丸(含朱砂)、六神丸(含蟾酥)、金匮肾气丸(含附子)、强力枇杷露(含罂粟壳)、桂林西瓜霜(含山豆根)等很多常用中成药含有毒性药材,不宜超量服用。

需要提醒的是:大部分感冒类和止咳类中成药含有麻黄,加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心律失常、心梗等严重不良反应,也不超量服用。

3. 治疗窗比较窄的药不能“首剂加倍”

那些剂量和中毒剂量比接近的药物,即治疗窗比较窄的“高警示药物”,如华法林、地高辛等,“首剂加倍”可能会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达到中毒剂量。

例如地高辛,它在内科医生眼里好比是“手术刀”,因为地高辛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个体差异较大,血药安全范围狭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风险,容易发生药物中毒,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头痛等严重不良反应。

注意:本文仅供医药科普,药物调整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用药有疑惑,请咨询医药专业人士。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1] 张海威,陈楚雄,伍俊妍.说说那些药需首剂加倍或首剂减量.逸仙药学V. 2017-07-12

[2]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05):359-376.

[3]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05):380-393.

[4] 药品说明书. 用药参考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
2、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参考。
3、本文若有侵权违规,告之即删。
4、本文章仅供学习参考,无利益冲突。

 长时间

微信号|Hrongling-W

院长时间
一个积极向上的医学人,分享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操作、临床指南、医学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