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S7自去年11月底上市,曾因“产能问题”交付寥寥。而后新款于今年4月“重装上市”,调整了价格配置,并且号称解决了“产能问题”。刚上市时的表现也不错,4月、5月的销量都超过了5000辆。然而好景不长,智界S7 6月的销量出现腰斩,滑落到了2306辆。对于智界S7的表现,甚至连余承东也罕见地在直播中承认:卖得并不好。这说明智界S7真的是销量遇阻了,而不能再归咎于产能或其他因素。
作为反差极大的对比,同为鸿蒙智行下的“界字辈”,问界在6月份月销达到了43146辆,零头都比智界高。问界旗下卖得最少的问界M5,销量也达到6796辆,是智界S7的近3倍。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坊间的观点与分析:都不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个问题,坊间已有多种解读。例如余总自己就说,是营销没做好,品牌没做起来。也有说法,认为是销售渠道的问题,总代理中邮可能有变化,甚至可能改直销为经销商模式,奇瑞的经销商可能参与销售等等。还有“挖得更深”的,认为奇瑞比赛力斯强反而成了罪魁祸首。即由于当初赛力斯的弱势,所以从产品开发到品牌营销再到终端销售,全部交给华为。所以让问界成了“纯纯的华为车”。而奇瑞因为不可能像赛力斯那样“躺平”,各种“积极参与”反而形成某种掣肘,影响了智界的表现。
真的是这样吗?例如营销。诚然,智界诞生晚于问界,知名度上肯定要打一些折扣。但以华为的影响力和余承东的营销能力,这个差别即便有也是微乎其微的。举个反例:比智界更晚诞生、还没有车型上市的享界,目前获得的盲订订单量已相当于智界S7 6月销量的二十多倍。享界的知名度,不至于比智界还高吧?
至于销售,内部纷争或许真有,但直销模式在问界做得那么成功,怎么可能到了智界就冰火两重天呢?真有纷争,恐怕也是因为“卖不好”而引发的。
至于说因为奇瑞强影响了华为的发挥,那更是有点捕风捉影了。例如有说法认为奇瑞将产能优先给了自己的“亲儿子”,从而让智界S7迟迟无法交付。真的吗?去看看奇瑞的纯电“亲儿子”,这一级别的有销量四位数的吗?奇瑞的纯电产能,难道只规划了(一个月)几百辆吗?
退一步讲,以上这些原因或许存在,但应该都不是主要原因。那么主要原因到底在哪儿呢?
智界S7只有纯电,是很重要却被忽略的原因
鸿蒙智行卖得风生水起,问界销量节节攀升直至月销过4万辆,但有一点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增程的销量。如果说,智界S7是截止目前卖得最好的鸿蒙智行纯电车型,你可能觉得“毁三观”,但很可能这就是事实——问界M7是没有纯电版的,问界M9动辄月销1.6万辆+,但6月份的纯电销量也只不过1860辆(虽然从价格看这个数据已经很了不起)。
纯电和增程虽然都划归到“新能源”,它们也都注重智驾、智能化等等,但却是完全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甚至有个现象:但凡擅长增程或插混的厂商,纯电、尤其是中高端纯电的表现往往都并不亮眼。
最典型如理想。它雄心勃勃推出的首款纯电车MEGA已经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强如比亚迪,目前算得上热销的中高端纯电车型也只有汉一款,并且月销已经难以破万。没错,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比亚迪高端,从仰望到方程豹,哪怕到腾势D9,都没有纯电或纯电版销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个角度看,至少说明不能以问界卖得好智界卖得差就觉得不正常、不合理。
智界S7直面“红海市场”是更直接的原因
一直以来,纯电市场都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所以很少呈现出像燃油车市场那样有着多款车辆产品力雷同、相互针锋相对的红海市场。然而智界S7所面对的市场是个例外。
或许是 “都在针对Modle3”吧,不知从何时起,众多国内厂商开始“不约而同地”开发“中型/中大型纯电轿车”这个细分品类。目的也很简单,就是想通过更大的尺寸、更好的配备来对Model 3形成“降维打击”。
我们可以简单来列举一下。“老一辈儿”的小鹏P7、比亚迪汉、极狐阿尔法S之类就不说了。“新一辈儿”的,除了智界S7以外,最热门的自然是小米SU7。然后呢?还有极氪007、智己L6、吉利银河E8、星途星纪元ES、昊铂GT、红旗EH7。如果再扩展一下,略微往上的还有阿维塔12、极氪001,往下的则还有哪吒S、零跑C01等等。这还不包括各种打骨折的合资纯电,如奔驰EQE、宝马i3等等,也不包括那些正在预热、即将上市、吊人胃口的“期货车型”,例如领克Z10等等。
说了这么多,仍可能还有遗漏的,比如东风奕派的eπ007、一汽大众的ID.7 VIZZION……是不是有种“不盘不知道,一盘吓一跳”的感觉?
灵魂拷问:为什么卖不过小米?
以上的理由恐怕仍难以服众。很简单:都是初来乍到,人家小米之前连车都没造过,却能一炮而红,华为的首款中大型纯电轿车为何不能一炮而红?如果智界S7能卖到小米SU7一半的水平,今天的这个话题恐怕也不复存在了。
这是颇有点华为都想搞清楚的“灵魂拷问”了。我们当然也不可能给出足以让任何人信服的标准答案,只能尝试着做一点浅尝辄止的分析。
最直观的当然是营销。真的是一山更有一山高。华为的营销让人叹为观止,但小米的营销更是让人五体投地。别的不说,从“官宣造车的吊胃口”,到上市前的“价格预期管理”,再到上市后的“低价入市”、“饥饿营销”、“权益波动”,小米可谓做到极致,几乎没有一个环节拉胯。反观智己S7:上市后不能交付,半年后被动调整产品和价格,产品策略又不够拳拳到肉,整场比拼下来可谓高下立现。
从产品看,很难说小米SU7比智界S7强,但它处处切准目标群体的痛点。从“保时米”的设计、年轻运动的定位到三电的各种“刷指标”,再叠加“小米生态”的赋能,很容易引发共鸣。当然还有最关键的:配置价格确实卷得像是“赔本赚吆喝”。
例如小米SU7卖得最好的顶配版,不仅价格比智界S7的顶配版低5万,而且加速更快、续航更长,而且各种新潮配置只多不少。
对此或许你认为:5万连20%不到,华为手机相比小米手机的溢价何止20%?的确。但一来,手机与车无法完全类比。二来即便是手机,华为擅长的还是高端机,即MATE 60的用户肯定不会因为图便宜去考虑小米14。但中端机呢?结果恐怕就不一样了吧?智界S7、小米SU7对于华为、小米,就相当于中端机,目标群体对性价比是很看重的。真正到了高端,华为的威力才显现出来:令问界M9卖得让人瞠目结舌,享界S9俘获超预期的订单量。
结论
基于以上的分析,智界S7的成绩不好确实是有客观原因的——它一出生就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最残酷的市场。然而这并不代表智界S7获得这样的成绩就理所当然。作为鸿蒙智行的一份子,这个结果无论如何仍是难以让人满意的。
还是那句“诛心”的话:小米能做到,华为凭什么不能?只是要改变这些,单靠调整销售渠道恐怕远远不够,加大营销力度也绝非治本之道。或许只有进一步调整产品策略,更精准地契合目标群体的需求,当然还有更高的性价比——唯有如此,才能破局。
当然,或许智界的团队已经在琢磨这事儿了。只是这种调整是放在推出新款智界S7上,还是放在即将上市的智界R7上,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