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无界 大爱无疆 | 援助非洲的380个日日夜夜

健康   2024-09-06 18:30   江苏  

近日,《人民政协报》
《医道无界 大爱无疆》为题
整版报道了
我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何小卫的事迹

具体内容如下

↓↓↓


情,如高山,却比高山更高

爱,似大海,却比大海更深

——中国(江苏)第27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援非实录

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如皋市政协委员、如皋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何小卫口述

何小卫(右一)与江苏省血防所援非专家交流


▲在当地医生家做客


▲医疗队全体队员深夜参加高危产妇会诊


作为中国(江苏)第27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的队员,何小卫与7位队友并肩作战,凭借无私的奉献、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医德,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获得了当地百姓的称赞与信赖,被当地政府和人民赞为“最好的医生,最受欢迎的人”

每每提及非洲,提及桑给巴尔,那380多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便会浮现在何小卫的眼前,注定成为他生命旅程中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


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

援外医疗是我国援外工作的关键内容。2017年,电影《战狼Ⅱ》的热映,让中国援非医疗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而那时的我,正身处东非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在奔巴岛上与疾病奋战,守护着当地人民的健康。

桑给巴尔,这个因盛产丁香而有着“香岛”美誉的地方,在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桑给巴尔的奔巴岛是一座美丽却贫困的小岛,其长60公里,约有30万人口,医疗资源极度匮乏。肠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疟疾、血吸虫病、结核、艾滋病等各类感染性疾病频发,其中疟疾更是严重危及当地居民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这座美丽与贫困并存的岛屿,虽有迷人的风景,却也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到达奔巴岛后第一天正式上班,举行升旗仪式。

在这里工作,物资的极度缺乏和医疗条件的简陋让我深感震撼。还记得第一天查房,几个发热病人等着测量体温,可整个病房竟连一支体温计都找不到!辅助检查手段的缺失更是给我们内科医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只能进行最基本的几项检查,实验室还不能24小时开放,甚至无法正常运作。全岛唯一的一台心电图机在我们这里,记录纸却奇缺,能读懂心电图的医生更是没有。

生化仪因缺乏试剂,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常规检查无法开展;频繁停电致使CT机难以正常运转;麻醉科不仅缺药,麻醉机也是故障频出;内科除了抗感染和抗疟疾药,其他药品几乎一无所有。国内常见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血脂等常规检查,在这里都是奢望。

值得庆幸的是,由中国政府援建的新医院——阿卜杜拉姆齐医院在2016年11月落成,配备了全岛唯一一台CT机,这也是整个桑给巴尔最好的CT,因此很多危重症病人都会被送到这里。急诊室里,医生的脚步永远匆忙,每一个被送来的病人,都需要我们迅速投入救治,与死神赛跑。

这就是真实的非洲,有艰难,有挑战,但也有信任,有希望。我们援外医疗队员,愿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健康。


建立一套严谨有效的规章

尽管去非洲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正来到奔巴岛接手工作时,这里的状况还是让我们深感震惊。

除了物资极度匮乏,医疗条件之差远超想象之外,更严峻的问题是规章制度的缺失。当地医务人员工作随意,并非他们没有责任心,更多的是文化差异形成的习惯使然。各种医疗设备因缺乏维护而时常罢工,这给医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在江苏省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我们针对各科室的实际难题,拟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期望能改变现状。


▲为疑似霍乱患者采血


手卫生制度是重中之重。当地感染性疾病多发,可医务人员几乎没有手卫生的概念,查完一个病人不做任何处理就接触下一个,隐患巨大。我们在全院展开手卫生宣传教育,建立强制制度并严格督导。

消毒隔离制度也亟待完善。传染病高发,而医务人员对无菌和消毒隔离的认知却十分有限,我们加强了这方面的宣教工作。

器材维护制度同样关键。新医院配备的新器材不少,但当地医务人员培训不足,使用和维护不当导致器材经常无法使用。我们建立了相关制度。

对抗感染药物使用制度的规范也刻不容缓。当地医务人员在抗生素使用上存在诸多问题,适应证、禁忌证、副作用都掌握不好,不合理使用现象普遍。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宣教和考核工作。

值班、交接班制度存在隐患,各科医生大多处于备班状态。我们梳理人员配备情况,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医嘱执行制度也须改进,当地医务人员执行医嘱不到位、不及时。我们协调护理部、药房、检验科、影像科等科室,确保医嘱迅速有效执行。

此外,分级护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会诊制度和查对制度,我们都在逐步推进和建立。

初步建立框架后,后期根据执行情况进一步集体讨论、完善和补充。同时,我们也会根据各专科的具体情况,细化出适合各专科的规章制度。我们深知,建立一套完善且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非易事,但我们坚持不懈,努力为奔巴岛的医疗事业带来积极的改变。


一场战胜疟疾的较量

作为一名援外医疗队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上,每一次与病魔的交锋都是对生命的守护。

一个周一的清晨,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宁静。外院转来的急诊患者病情危急,让我瞬间从睡梦中惊醒。顾不上洗漱,我飞奔至医院。

走进病房,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一位年轻男性昏迷不醒,身体抽搐不止,大小便失禁,呕吐物让病床一片混乱。若不立刻处理,呕吐物堵塞气道,后果不堪设想。没有丝毫犹豫,我迅速调整患者体位,清理他口腔中的呕吐物,同时详细询问病史,展开初步检查。

患者从入院前一晚就开始头痛、发热,在当地医院被当作感冒治疗,然而病情非但未好转,反而急剧恶化,夜间出现抽搐并神志不清。如今,我们所在的阿卜杜拉姆齐医院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身处疟疾疫区,脑型疟疾是我首先考虑的病症,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清晨的实验室空无一人,我手中仅有国内带来的恶性疟疾快速诊断试剂卡。时间紧迫,我立即为患者采血在床边检查,同时用冰块为其物理降温并进行对症处理。

15分钟后,结果显示阳性,基本确诊为凶险的脑型疟疾。

这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每年无情地夺走全球60多万人的生命。我国的青蒿素是特效药,可医院只有起效较慢的肌肉注射蒿甲醚,起效迅速的静脉注射青蒿琥酯却一支也没有。

就在我心急如焚之时,突然想到同在奔巴岛执行援非任务的江苏血防所医疗队,抱着一丝希望,我迅速与他们沟通病情。幸运的是,他们不仅给予了技术支持,还提供了急需的青蒿琥酯。

上午10点,救命药终于送达,注入患者体内的那一刻,我一直紧绷的心稍稍放松了一些。

病情如此凶险,我不敢有丝毫松懈。整个下午,我守在病房,密切关注着患者的每一丝变化,看着他高烧逐渐退去,不再抽搐和呕吐。直到晚上8点,患者有了模糊的意识,我悬着的心才终于落地。

周二清晨,我满怀期待地来到病房,眼前的一幕让我无比欣喜。患者已换上干净衣服,正坐在病床上与家属交谈,精神状态良好,与昨日那个命悬一线的他简直判若两人。他成功得救了!

当地的医务人员和家属兴奋地竖起大拇指,称赞道:“Amazing,great China,magic medicine,good China doctor!(令人惊叹,伟大的中国,神奇的药物,中国医生好!)”那一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作为援外医生的成就感在我心中澎湃。然而我深知,这并非我一人之功,而是国家的支持和全体援外医疗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场与疟疾的遭遇战中,我们用责任和担当,守护了生命,传递了希望。


一次惊心动魄的手术

一天上午,在奔巴岛医疗中心阿卜杜拉姆齐医院的门诊室里,我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为患者诊治。突然,一阵尖厉的警笛声打破了平静,一辆救护车呼啸着停在了急诊门口。几乎同时,我接到了求助电话。

我迅速交接了手头的普通患者,一路小跑赶到急诊室。原来,这是一位从恰克医院转来的垂危患者。随车医生简单地向我介绍了病情,这位患者有长期的高血压和心脏病史,三天前因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心脏功能衰竭伴有肺部感染。然而,经过治疗却未见明显好转,就在当天早晨,医生查房时发现患者意识不清,血压偏低,当地医院已无力处理,这才紧急转来我们这里。


▲多学科合作切除巨大腮腺肿瘤


我立刻查看了病人的状况,只见他神志不清、呼吸微弱、面色发绀,测量血压竟只有80/40mmHg,已然处于休克状态。再一听诊,心脏有频发早搏,两肺满是湿啰音。一般来说,心脏衰竭患者出现低血压是极为棘手的,这意味着患者的心脏已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在国内,常规的心脏衰竭治疗通过降血压、利尿等手段,可缓解大多数患者的病情。但眼前这位患者血压过低,利尿剂成了使用禁忌。而且,在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奔巴岛,像呼吸机、左心辅助等先进设备根本是奢望,我只能依靠现有的设备和药品拯救他。

鉴于急诊室条件有限,我决定先将病人收入病房做进一步处理。我们马上为他接上心电监护仪,随时监测心律、脉氧血压等关键参数。我紧急找来了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吗啡等平时不常用的急救药品,还从儿科借来了制氧机,并准备好呼吸机以防万一。

给护士下完医嘱后,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这类药品的使用要求极为精确,必须严格控制注射量,并根据患者的实时情况随时调整药量,而微量注射泵是必不可少的器材,可这只有麻醉科才有。我赶紧与麻醉科的苏医生联系,幸运的是当天没有大手术,顺利借到了微量注射泵。我迅速教会当地医务人员配置药品和设置参数。

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后,患者的呼吸困难逐渐改善,意识也慢慢恢复了。通过监护仪,我看到患者的血压正在逐步上升,于是我小心谨慎地使用了利尿剂,以尽快减轻肺部充血,但同时又得时刻提防利尿后血压再次下降。此外,考虑到患者伴有肺部感染,我重新调整了抗生素,用上了手头能找到的最好药物。

由于当地医务人员经验不足,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我在他的床边守了整整一天。好在,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第二天查房时,看到患者的各项指标都在好转,我一直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患者逐渐康复,最终出院。回想起整个救治过程,尤其是第一天,那真是惊心动魄。

在奔巴岛工作,条件艰苦,医疗资源严重不足,与国内根本无法相比。但当看到病人在我们有限的资源下重获健康,那种自豪和欣慰难以言表。我深知,每一次的全力以赴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的成功救治都是对医者使命的坚守。


一支授人以渔的团队

回首在桑给巴尔的380多天,真的是感慨万千。

2017年11月26日,阿卜杜拉姆齐新医院迎来了一周岁生日。这一天,对我们第27期援桑医疗队来说,也意义非凡。我们与医院签订了联合成立骨科培训中心的意向协议。签约仪式上,奔巴卫生署副署长优苏福、姆可尼镇镇长海迈迪·苏来曼,还有我们医疗队奔巴分队全体成员、医院管理层人员以及当地媒体都来了。

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医院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患者越来越多,光靠我们中国医生根本忙不过来,培养本地的医疗团队成了紧迫的任务。


▲开展教学查房


可这里条件太艰苦了,桑给巴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奔巴岛更是贫困。但再难我们也没退缩,大家团结能团结的力量,培养医院现有的助手。每周的讲座课堂从不间断,抓住任何机会言传身教。然而,困难还是比想象得多。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可落后的医疗条件却成了巨大的阻碍。

岛上的路况差,车祸频繁,丁香采摘季事故不断,骨科创伤中心的病人与日俱增,还有很多从桑给巴尔和坦桑尼亚大陆慕名而来的患者。所以,成立骨科培训中心,培养当地的骨科人才,势在必行。

这一年,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我们留下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一份永远的希望。据统计,一年来,我和其他7名同事完成门诊31506人次,急诊1137人次,住院1678人次,完成各类手术636人次,重大手术78人次,抢救危重病人209人次,麻醉636人次,各类医技报告9616人次。每当我们上街的时候,陌生人看到我们,都会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嘴里喊着“CHINA,CHINA”。

情,如高山,却比高山更高;爱,似大海,却比大海更深。中非之间的友情种子,珍藏于全体医疗队队员的内心深处,播撒于两国人民辛勤耕耘的土地之中,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如皋市人民医院
提供患者移动服务与支付,包括导诊挂号、费用支付、报告查看、就诊指引、就诊反馈等全流程闭环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