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青,复旦大学,Nature Communications!

文摘   2024-11-15 19:30   青海  

随着高性能计算需求的不断提升,现代计算机架构逐渐呈现出深层次的内存层级结构。为了弥合高速处理单元(如CPUGPU)与相对较低速度的主存(动态随机存取内存,DRAM)之间的差距,缓存内存被插入处理单元与DRAM之间,从而减少数据访问时间和降低延迟。随着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对大容量缓存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六晶体管静态RAM6T-SRAM)缓存虽然与逻辑工艺兼容性良好,但在集成密度和功耗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正在开发新的技术以实现大容量缓存。当前,AMD、英特尔、台积电、三星和IBM等公司通过不同方式推动缓存技术的发展。例如,AMD推出了3D V-cache技术,通过堆叠SRAM芯片来实现大容量的三级缓存,而英特尔等则采用了嵌入式DRAMeDRAM),通过1晶体管/1电容结构(1T1C-DRAM)来提高集成密度和降低功耗。然而,1T1C eDRAM由于充电共享操作和附加电容的需求,存在电压缩放受限、破坏性读取以及电容制备复杂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增益电容eDRAMGC-eDRAM)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技术。GC-eDRAM结合了24个晶体管以实现读、写和随机访问功能,其工艺与CMOS逻辑工艺完全兼容,且在集成密度上优于6T-SRAM。然而,由于GC-eDRAM的数据直接存储在存储晶体管的栅电容中,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存储电容减小,写晶体管的关断电流因短沟道效应(SCEs)增加,导致GC-eDRAM的数据保持时间显著下降。在先进技术节点下,GC-eDRAM面临着数据保持时间过短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使用宽带隙半导体,如氨基氧化物半导体(AOS)作为通道材料,AOS能够有效降低晶体管的关断电流,从而大幅延长数据保持时间。然而,AOS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导致晶体管的开启电流(ION)降低,从而影响感应边际。

最近,复旦大学周鹏(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包文中、万景团队在GC-eDRAM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团队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异质GC-eDRAM,结合了硅(Si)和二硫化钼(MoS2)材料,成功解决了短数据保持时间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了GC-eDRAM的集成密度。作为一种广泛研究的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s)材料,MoS2具有原子层厚度、接近传统硅的材料特性、低的关断电流以及较为成熟的晶圆级生长工艺等优势。因此,MoS2材料在先进CMOS、光电子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此外,MoS2与硅技术的结合,通过低热预算和堆叠特性,为三维集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通过硅和MoS2材料的异质集成,该研究成功实现了Si-MoS2异质GC-eDRAM,其数据保持时间达到6000秒,感应边际为35μA/μm,较传统硅和MoS2 eDRAM分别提高了1000倍和100倍。同时,Si-MoS2异质GC-eDRAM的访问时间仅为5ns,完全满足高速缓存应用的要求。该技术展示了在大容量缓存领域的巨大潜力,有望突破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瓶颈。

通过将MoS2堆叠到硅晶体管上,利用后端线路(BEOL)工艺,该团队还展示了三维Si-MoS2 eDRAM的集成,进一步提高了集成密度。凭借长时间的数据保持、较高的感应边际、快速的访问速度和高集成密度,Si-MoS2异质eDRAM预计将彻底革新大容量缓存技术,并推动现代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进步。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直达原文!💖


碳谷
有人的地方就是碳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