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文摘   2024-09-19 21:58   西藏  

很多时候,我们帮助的人不少,但感觉他们中很多是“白眼狼”,不懂感恩,为此我们自寻烦恼。

直到我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豁然开朗,当下解脱,原来是我住相了,住了“感恩相”,要求别人都有感恩心。

我可以帮你,但不要求你有感恩心。

正如老师不要求学生有感恩心。父母不要求子女有感恩心。同事互助不要求对方有感恩心。路人帮忙不要求对方有感恩心。

只要求自己有感恩心,只要我有感恩心就够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佛教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里的一句重要教诲,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教导人们如何通过放下对外界事物的执着,来达到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这里的“住”指的是,心灵对色、声、香、味、触等感官体验,以及思想观念的依附或执着;而“心”则指向了人内在的精神状态,或者说是觉知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被各种各样的外在条件所影响:物质财富、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当我们的心紧紧抓住这些条件不放时,就形成了所谓的“住”。这种“住”会带来烦恼和束缚,因为它意味着我们的心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框架内,无法自由地观察世界的真实面貌。

比如当我们过于重视金钱时,可能会为了追求财富而忽视健康或家庭;当我们在意他人的看法时,可能会失去自我,变得焦虑不安。

因此,“应无所住”的意思,应是提倡一种开放而灵活的心态,即不让自己的内心被任何具体的对象或想法所牵绊。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培养出一种超然的态度,能够客观看待一切现象而不产生强烈的贪恋或厌恶情绪。这并不意味着要远离生活或是放弃努力,而是要学会在参与日常生活的同时保持一颗平静无扰的心。

而“而生其心”则是指在这种没有执着的状态下,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清明纯净的心境。

这样的内心不会被外界的变化所动摇,可以更清晰地洞察生命的真相,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智慧。

今日慢跑,完成十公里。

是为记。

后学郑敏
萍水相逢,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相对天地悠悠岁月,谁又不是萍水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