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入市”姿势……【2024年的路演感受】

文摘   财经   2024-12-29 15:00   上海  

        202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对于今年的市场,有太多可以回顾的事件,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或许就是这两大“质变”。

         第一个“质变”就是在今年的四季度里,中国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A股+港股)首次超过股权融资金额。记得正是在今年第一篇的文章里,我曾经对今年的政策做过一个展望,当时认为如果年内能够出台扭转股票和资金供给天平的政策,那将是改变A股长期生态的重要一环,而最终,今年A股的分红和回购金额加起来有2万多亿,这个数据创造了历史。

        第二个“质变”就是今年国内被动型基金的规模首次超过主动型基金。截至最新日期,被动指数型基金的规模为32512亿元,主动型基金的规模则是28113亿元,这个“交叉”是在今年9月份完成,同样为A股历史上的首次。

        相比于指数基金的规模创出了历史的新高,偏股混基金的规模却已经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创下了历史最长下滑记录。从下图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四个季度里,被动指数基金的份额在不断追赶偏股混合型的份额,由于主动多头的基金基本上都属于偏股混这一范畴,所以这也表示,不论是居民还是机构,对权益的布局演变成了对指数的布局,宁愿自己配指数,也不愿轻易相信谁谁谁的alpha,谁谁谁能做出持续的超额收益……

        即便遇到了今年9.24以后的这轮暴涨,我们也很少听到谁谁谁的公募基金爆款了,更多是听说的是哪个指数基金又大幅“吸金”了,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叫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入市”姿势……
图:近四个季度,股票型和偏股混基金份额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力的期权工作室整理
        为什么这样子?怎么这样子?或许这正是因为银行、券商等零售端的思维正在发生一场悄悄的变革……
        我们都知道,2019-2021的时代是主动投资绽放的三年,是基金明星化最极致的三年,在这个阶段,只要一个基金经理是曾经的明星,哪怕封闭三年也有人为他买单,但经过了2022-2023两年之后,大家都发现在持续的负beta下,哪来这么多“神仙下凡”,哪来这么多的“神来之笔”,本质上都是一种smart beta和同类抱团的正反馈。

        同样在2022-2023的这两年,主观多头已经进入了减量,但量化私募的规模还在不断创出新高,这两年也是DMA规模快速上升的两年,大家依然相信“黑箱”,愿意为量化中性加杠杆,依然相信这个市场上有一群人能赚到真正的alpha,免疫掉负beta的损失,然而到头来,经过今年1月份后,大家发现这一切同样都是一种的smart beta,你再怎么穿着人工智能的外衣,最终还是难逃一根小市值因子崩塌的“钓鱼竿”。

        今年,由于一直在公司忙碌发行新的指数产品,也在各地接触了各类渠道,其中有大银行,大券商,中小券商,路演下来的结果还是让我感触颇深的。这里,我并不想去多聊托管、券结上的事情,更多想从渠道选品的角度说说一些感受。可以这么说,关于选品这件事,不论是因为过去“伤”的太深,还是售后压力太大,现在许多渠道在选品的时候,要的就是三个字——透明化!要的就是讲得清、道得明,能够特征化,最好能够几句话就让客户明白这个产品是在干什么,于是就有券商零售开始要求对资产端和资金端同时进行标准化。

        什么叫资产端的标准化?说白了就是你的策略是一套可回溯的、讲的清楚的规则,最好几句话就能讲清楚,通过回溯你能给出历史年平均收益率的范围,年化波动率的范围,具体控制尾部风险的方式是什么,是以哪个指数作为基准的,这些都属于资产端的标准化。

        什么又叫资金端的标准化?说白了就是渠道端自己先给客户进行了分类,每一个客户对应的本金大小在哪一类,预期收益率在哪一类,能承受的最大亏损在多少,于是渠道就可以和对应风险偏好的客户去营销对应标准化的基金产品,这就是所谓资金端的标准化。

        于是在这个时代下,清晰透明的策略逻辑比讲故事更重要,不用多说你有多么独特的因子,不用多谈你有什么特立独行的理念,对方要听的是你的收益风险比会在什么范围,多说“黑箱”的东西甚至只会成为减分项。举个例子,如果你的选股主要是基于低估值的逻辑,那对方可能就会问你的“低估值”是什么意思,遇到低估值陷阱怎么处理,如果你的选股是基于高景气的逻辑,那对方可能就会问你,你的“高景气”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零售端在选品的时候变得这么较真了?一句话,就怕“老母鸡变鸭”……

        与此同时,有些券商的研究团队也一起加入了销售,在销售的前面加了一道把关,有些券商会以研究团队先判断当下准备卖什么资产,是主卖红利还是成长,是大盘还是小盘,是外盘QDII还是国内的宽基,确定选品范围后,通过尽调先给有意发行此类选品的基金公司评分,ok了以后销售端再介入参与卖产品,这样做相当于零售业务条线不再参与选品,把选品这件相对专业的事交给了更为专业的人,增加选品选对的概率,把客户能够赚钱视为第一要务,避免了有些渠道一听到基金公司承诺高换手、高佣金,就闻利而卖。当然,这也给中小基金公司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么这个经理过往历史业绩一直很好,纯靠过往业绩来卖,要么自己想布局的产品与主合作渠道想发力的方向大致相符,所以发产品也不再是闭门造车,事先在选品上的沟通也越来越重要。

        如今银行和券商渠道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卖的时候和客户讲这是一辆保时捷,最后他发现买的是一辆Polo,卖的时候告诉客户这是一辆汽车,最后他发现买的是一辆自行车,这往轻的说叫不及预期,往重的说就……
        事实上,近一年来,不仅仅是零售端的选品越来越倾向于透明化,连一些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增配权益类资产的时候,也都只配置指数或者指增类的产品,甚至也会自己对某个风格事先有所判断,然后找公募基金以专户的形式定制smart beta产品,比如定制泛科技的smart beta产品(在某个科技指数上加入1-3个因子),要求收益跑赢双创,又如定制新质生产力方面的smart beta产品,要求加入价值、红利类因子,使得回溯后的波动率低于双创等等,这就促使了基金公司与指数公司之间的互动和定制越来越多,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指数类或者指增类的产品的逆势增长也就不奇怪了。

        这正好也符合新国九条的精神。如果你仔细看过新国九条,你会发现其中的一条就提及了“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要知道,在美国市场,16000多只股票,有15000多只的成交额是不足100万美元的,要跑赢指数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样对于今年的A股,又有多少只多头基金跑赢了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于是,在A股进入一个“优胜劣汰”的长逻辑下,在过去五年“黑箱”式投资一次次被证伪的情况下,未来的公募基金也越来越有工具化的趋势。

        毕竟,大部分人赚的都是smart beta的钱(抱住某一种风格的钱),这个世界哪来那么多“灵光乍现”的alpha……



【最近文章与资料回顾】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抄袭侵权必究,如需转载内容,请与作者联系。)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的一切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或组织观点亦不构成对投资者的任何投资建议。)

原创是一种心血,
欢迎三连(点赞、在看、分享)
给更多的朋友,感谢感谢!

力的期权工作室
对个人更通俗,对机构更专业,努力做最具品质的衍生品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