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上海:徒步探访南汇古城 - 惠南镇

文摘   2024-09-20 08:01   上海  
惠南镇曾经是南汇县县治所在地,建城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这座南汇古城,曾经是上海浦东平原上建造最完备的古城,也是县城中极为少见的方城。

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

浦东包括南汇这片土地,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海盐产业肇始极为久远,宋、元、明时期盐业大发展,并逐渐盛极一时,大量盐民定居浦东,熬波煮海,在此繁衍生息。元朝肇始的盐民灶户建团制度,沿用至明清,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以“团”“场”“路”“灶港”等为名的地名。而其中的“三团”即在今三灶、惠南镇一带。(有关浦东海岸线的变迁和盐业发展,可以参考《从新场出发,追溯浦东的变迁1》《从新场出发,追溯浦东的变迁2》

明朝时期,为了抗击倭寇来犯,军事上推行“卫所制度”,即寓兵于农,成立战时为军、闲时垦殖的边防部队,抵御倭寇袭扰。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太祖命大将信国公汤和在三团地区(今惠南镇)筑南汇方城,派兵驻守,称“守御南汇嘴中后千户所”,属金山卫统领。城墙修筑,采用了挖护城河取土筑城的方法,即在修建城墙前,先在城墙外挖护城河(一平方公里)。作为城墙的屏障,护城河能有效延缓敌人的进攻,起到良好的隔离和缓冲作用,同时挖出的泥土用作城墙填土。且为了构筑坚固的城门,选择结实的木头作桩基,将木头底部削尖,依靠人工慢慢打入土中,然后再在木桩上方再铺上一层“三合土”(用石灰、陶粉和碎石混合夯实)作城墙基础,在此基础之上,用条石垒砌基座部分,基座之上再砌墙砖,墙砖均用灰浆堆砌。

筑成后的南汇城离东海仅1.5公里,长、宽各1公里,周长4公里。城墙高7.3米,底宽7.5米,顶宽3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南面为“迎薰”门,北面为“拱极”门,东面为“观海”门,西面为“听潮”门。四道城门外各有月城一座,城上设门楼、炮台、雉垛等,作为屯兵和作战之用。城外围有护城河,河面宽20多米,深4米多。每个城门外的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如遇敌人攻城,就将吊桥拉起,城门禁闭,守城军民可居高临下,从雉垛后面射杀来犯之敌。

城内有一条河,连通东西水系,是城内主要的水上交通河流。另外设东西2座水关,东为“静海”,西称“通济”。城内建于明清时期的古桥主要有青龙桥、彩凤桥、靖海桥、文源桥、乐思桥等。

南汇古城的修筑,对抗击倭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让南汇古城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清顺治四年(1647年)改称南汇堡。清雍正四年(1726年),南汇正式建县,县治设南汇城,改称为城厢镇。1934年,南汇实行保甲制时,以“有惠于南汇”之意,将城厢镇改名为惠南镇,并一直沿用至今。

南门大桥

惠新港

南汇方城筑成后,历经变乱,时受毁损。从建城至清末先后修葺10多次,或将城墙加高,或将护城河拓宽挖深。之后,南汇方城经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仍基本完好。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方城开始遭受破坏。1958年,南汇县开挖卫星河,因城墙处于河道规划范围,南门城墙(迎薰门)率先被拆除。在《南汇水利志》中,有一段关于拆除南汇古城墙的文字:1958年冬,在开浚新闸港拆掉南汇古城墙时,由于城墙坚固,难度很高,久攻不下。施工队负责人采用增添开山锄、搭建拔桩架的办法,终于拆除了宽4米、高8米的城墙,将深埋地下600余年的大木桩逐一拔起。

这段文字是作为施工队的功劳而记载的,但也让人感到惋惜,由于观念不同,当年各地大量的古城墙陆续被拆,时代的脚步将很多古迹抹去,而当人们认识到这些古迹的重要性时,却也是后悔莫及。

古城墙虽然已经不再,但是翻看惠南镇的地图,仍旧可以清楚看到古城四方城的格局:在惠南镇的中心区域,护城河围起来一个四四方方的矩形,矩形内十字街的格局分别向四方伸出东门大街、西门大街、南门大街、北门大街四条主路。城南紧邻惠新港是卫星路,城北在东西门大街和护城河之间有条人民路。城西则有城基路,从名字上来看,不知道这条路是不是修筑在原有城墙的位置上。不过这条路并没有南北贯通,而是北抵人民路,南至卫星路。城东紧贴浦东运河,有条窄窄的运河路。

惠南镇老城仍旧保留了方城的格局

我的徒步探访从南门大街、卫星路路口附近开始。

第一站先去了古钟园,想要看看园内的明代古钟。入园找到钟亭后,才发现古钟早就“物归原主”,移回到了福泉寺。于是我临时起意,又折返回南门大街,去了位于庙庵路上的福泉古寺。

说是古寺,其实已经完全是新修建的。寺庙分别在1998年和2010年两次重修,目前的寺庙也明显地留下了两次修建而形成的奇特格局:第一进山门和第二进的三层天王殿是南北向中轴略对称构造,而第三进并没有位于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第三进建筑格局谈不上有中轴线,如果要说有,倒是有些坐东朝西的格局。寺庙是新建的,但是寺庙里一株雌性古银杏树已有千年树龄,在上海古树名木里排名第二,仅次于嘉定的1200年的树王。古钟被放置在了寺庙二进三层楼阁的第三层 - 钟鼓楼上,且只有初一和十五开放,所以仍旧不得见。

位于庙庵路上的福泉古寺

古钟园和福泉古寺可以参见《惠南镇古钟园》《惠南镇福泉古寺》,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探访完这两处“古”迹,我决定回到原计划,从南门大街路口开始,沿着卫星西路一直走到古城的最西端,再沿城基路走到人民西路,然后沿着人民西路走到北门大街,复折向南行,走回到起点的路口处,从这里再折往东沿卫星东路走到运河路,从运河路一路往北,走到人民东路,这样基本上将古城内沿着护城河分布的道路走了一圈,也可以经过东门大街和西门大街两端。

我的徒步路线记录

其中城基路、卫星西路、卫星东路、运河路路段,按照路边立着的指示牌显示,属于惠南镇方城慢行步道,全长2.6公里。卫星西路、卫星东路段沿河已经修建出来一条不算宽的绿化带,一条可容两人并行的彩色沥青混凝土铺面的步道延伸在绿地中,步道南门,是宽阔的惠新港。沿河南侧河岸,分布着不少高层居民楼,和古城内大多数五、六层楼高,修建年代较早的居民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步道标识牌

卫星西路

卫星西路沿途的居民小区

惠新港沿岸步道

卫星西路上的两家咖啡馆,一家已经关门

城基路的步道并没有修好,路两边仍旧是略显陈旧的人行道,沿河都是居民楼,也并没有步道可以穿行。我一路沿着城基路往北,越靠近西门大街路口处,街道两旁的店铺越是热闹。站在西门大街的桥上,可以看到卫星西路到西门大街这一段,很多居民楼都是紧贴河道而建。护城河西侧,依旧是相对较新的十多层高的高楼。

城基路

西门大街

站在西门桥上南望

人民西路

北门大街

人民西路两侧分布着不少老的居民新村,路北在解放路和北门大街路段之间的一大片地块被围了起来,应该是在做旧城改造,地块上的建筑基本被拆除了。路南沿路有一些底商,但都没什么人气,有家较大的商业体在招商,临街店面基本上都空置着。

走到北门大街路口,看到了一家全家便利店,这也是我一路沿着四方城外围道路徒步行走所看到的第一家像样的便利店。后面在十字街的中心路口,终于又看到了一家罗森便利店。

折返到起到位置后,沿着卫星东路往南行,途中经过工农南路时,看到前方有座庙宇一样的建筑,于是拐进了工农南路往北走了一段。原来这是一座尼姑庵,名为“清凉庵”,立着庙庵路、工农南路路口附近。庵不大,比起福泉古寺要袖珍得多,山门进去后,一个小院,紧贴着就是天王殿,从天王殿进到里面的院落,是一个被四面四层楼高的环形建筑围起来的天井,坐北朝南的主位上,从下往上依次是讲经堂、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地块太小,所以只好往天空发展。

清凉庵

天王殿,上面一层是圆通殿

向上发展的清凉庵

位于三层的大雄宝殿,从正殿来看,属于二层

大雄宝殿前的平台

清凉庵建庵历史不长,1937年2月,由比丘尼从顺、从宽等筹资建造,占地一亩,当时仅有大殿、二间偏房和三间小屋。因此庵在惠南镇的历史较短,俗称“新庵”。1987年12月,经南汇县人民政府批准重新开放,1990年2月19日,上海市佛教协会真禅法师来庵主持开光仪式。由比丘尼比宽师太担任住持。后陆续修建成今日规模。

庵虽不大,但也解释了我的一个疑惑:庙庵路为啥叫“庙庵路”。前面我逛福泉古寺时,只看到了位于路北的福泉寺。其实沿庙庵路再往东走不足百米,就能看到清凉庵了,只不过它往北缩进去了许多,所以在福泉寺山门前,并看不到清凉庵。

站在大雄宝殿一层的平台上往远处眺望,可以看到庵的东侧在一片树丛中,有一座殿堂式样的古建筑。我查了一下地图,并查询了一下资料,发现这座古建筑位于南汇第一中学内,是南汇古城内原来的南汇学宫的大成殿。

位于南汇第一中学内的南汇学宫大成殿

南汇自雍正四年(1726年)建县后,首任县知事钦连感到读书人缺少学习场所,为兴贤育才,于次年购买县城东水关内民田20亩,于雍正五年(1727年)兴建南汇学宫。儒学与孔庙设在一起,故称学宫。南汇学宫包括多个单元的建筑群,除孔庙外,还有明伦堂、儒学署、惠南书院及芸香草堂、文昌阁等设施,都是门墙庭院,各成一体。1937年,日军入侵,南汇沦陷,学宫内的明伦堂、儒学署、梅花吟馆等均遭损毁。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除仅有躯壳的大成殿外,其余都已荡然无存。

因为这座古建筑位于校园内,未能入内参观,只能站在庵内的平台上,远眺了一下。这座大成殿也是南汇古城内残存的为数不多的古迹之一了。

运河路位于老城东侧的护城河-浦东运河的西侧,沿河分布着不少自建的民宅。步道是沿河修建的一条水泥栈道,笔笔直,且沿途没有任何绿化,显得颇为光秃秃的。

运河路桥下

运河路步道

后来查看资料时,发现在运河路和南汇第一中学之间还残留了一小段古城墙,长约50余米,不过我在徒步时,并没有看到这段古城墙,不知道具体位置在哪里,地图上也没有标注。

西门大街和东门大街是老城内主要的商业街,沿路都是商铺,不过像样的商场并没有几个,有的也是有年代的老商场了。我在沿运河路行走的时候,进了位于东门大街、运河路路口处的一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商场- 浦东商场看了看,商场是那种长条纵深形的,单层面积并不大,柜台布局和陈列都有浓浓的上世纪味道,人气也不足,倒是旁边的盒马奥莱人还多点。

十字街口

东西大街是老城内主要的商业街

东门大街

浦东商场门口

后来我返回16号线惠南镇站乘车时,又去了位于拱极路、南祝路路口的一家商场,这个商场甚至都没看到在外立面上有明显的商场名字,地图上查看,也只看到标注为世纪联华。一楼有不少餐饮品牌,二楼则是联华超市和影院。看相关规划,这家商场对面的地块,打算要建造的商业综合体,也没有看到任何施工迹象。

位于拱极路、南祝路路口的联华超市

运河路,东门大街-人民东路段

东门桥上南望

人民东路

南汇并入浦东新区后,作为原来南汇县治所在的惠南镇,其发展的脚步明显慢了下来。拉跨的商业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致力于开垦非中心城区的万达、宝龙、龙湖,惠南镇都没有拥有它们的名字。老城内的道路倒是满宽阔的,尤其是东门大街和西门大街。老城外围的道路、绿化也都做得不错,但是从规划上来看,北有仍待发展的城市副中心-川沙,南有临港新城仍需大力建设,惠南镇这座拥有六百余年历史的老城,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搭上历史发展的快车。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从新场出发,追溯浦东的变迁1】

【从新场出发,追溯浦东的变迁2】

【川沙老城厢】

【行走川沙城南】

【惠南镇福泉古寺】

【惠南镇古钟园】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



海上山川图
这里既有一个常年精益生产工作者的观察和分享,也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魔都深度游和各地见闻攻略、人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