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上海:探访消逝的闸港老镇

文摘   2024-09-16 14:18   上海  
我在日历的阴历八月初八,标注了一个提醒事项:八月初八鲁汇观涛。

而且我还提前几天查看了一下黄浦江的潮汐时刻表。虽然我知道,如今的鲁汇老街是看不到潮水的盛况的,但我还是打算有机会前去闸港老镇所在的闸港河河口处去探访一下,兴许河口还是能看到潮涌的现象呢?

后来我再次查证了一下,确切的说法应该是“八月十八鲁汇观涛”。之前我也有些纳闷,八月初八怎么会有大潮?

阴历八月初八大雨,我没有出门。初十早上瓢泼大雨,天上像倒水般下了一个小时,后来雨渐渐止歇,偶尔会飘一阵小雨。看着天不打紧,我于是收拾东西出门,前往闸港。

闸港河的河口处


闸港镇和闸港河,都和上海的母亲河 - 黄浦江以及“江浦合流”有密切的关系。

明朝永乐大帝时,由夏原吉、叶宗行治水,以现如今的浦江第一湾的黄浦江、大治河、金汇港交界的闸港处为起点,将原来吴淞江的一条位于上海县城东面的支流- 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引黄浦之水顺着拓宽延长后的上海浦水道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从而形成了今日黄浦江和吴淞江的走势,也造就了以黄浦江为界,区划浦东和浦西的说法。

闸港就是当年设闸处。为了阻止黄浦的水流东流,在黄浦转折处的东岸设闸予以截断,仅有少量来水过闸港走旧水道,东部的河道因此得名闸港。

而闸港镇则位于闸港河道与黄浦交接处的东岸。关于闸港形成集镇,上海县志(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上海通)有简介如下:”闸港镇在鲁汇乡永新村。位浦东鲁汇乡闸港河黄浦江出口,距黄浦江仅半公里,因闸港河而得名。清光绪时称闸港镇,宣统时称闸港口镇。出港为黄浦江折北处,江面开阔,隔江与浦西塘湾乡寺嘴角(又称邹家嘴)相对。初村民数户,因闸港走黄浦江船只泊此候潮,清雍正年间市渐稠密,居民数十家。自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轮班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镇跨闸港南北两岸,架有‘浦东第一桥’之称的木桥,南为短窄直街,北为东西走向两条平行横街,与直街相通,呈‘工’字形。闹市在北岸,有店肆30余家。“

大治河西闸


江浦合流后,这里的闸港河道成为进出黄浦江的咽喉要道。由于潮汐、风向和水流不同,闸港往返黄浦江的船舶多在此等候,闸港渐成集镇。自清光绪三十年(1904)平沪(浙江平湖至上海十六铺)客轮班线通航,商市益盛,遂成水陆码头。据《分建南汇县志》载:......半里许,出口系黄浦自西而东折北处,郡邑舟楫往来孔道。或浦中风逆难行,或待潮信,船多泊此,遂成市肆,今民居亦止数十家......。

闸港北岸是闸港镇的核心商圈,有30多家店铺,闸港镇也形成了南街、北街、前街、后街的格局。

由于闸港与黄浦江水流量的巨大差异,且闸港位于黄浦江大拐弯的外角,闸港河受到黄浦江潮水冲击影响非常大。闸港河由黄浦江入口东流经鲁家汇时,由于湾曲折向西南又折东而形成鹤颈湾,每逢秋季潮汛,黄浦江来潮至鲁汇遇急转弯,形成汹涌澎湃的潮头。且《分建南汇县志》记录了当时的情况:......闸港口,在黄浦西来折北处第一港。潮来入口,势尤迅疾......。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潮头高大,煞是惊险刺激。正是这种地理形势,造就了位于闸港东4公里处的鲁汇镇有“八月十八鲁汇观涛”的盛景。届时,四乡农民与商人、摊贩蜂拥鲁汇,一为观潮,二为赶集。故八月十八日成为地方俗节。鲁汇中心小学前身观涛书院之名即由此而来。后随着河道的疏通,闸港河裁弯取直,潮头逐渐减缓。

让闸港镇远近闻名的还要数号称“浦东第一桥”的跨闸港河木桥。

据《浦江村宅鲁汇篇》里记载,在明朝弘治年(1488)以前就建有,清朝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因港阔桥长,号称“浦东第一桥”。咸丰六年(1856)又重修。据光绪《南汇县志》写道:......跨闸港者曰闸港桥。乾隆庚子夏,景韩呈请知县成汝舟拨周浦河工霸木并倡捐重建......。1930年改建为5孔木桥,气势不凡。1938年,全镇被日本侵略军烧毁,灾民复搭200余间草房栖身。次年3月22日,又遭日军纵火,夷为平地。1949年国民党军队溃退时,木桥被炸断,只能靠木船摆渡。1963年人民政府拨款在原桥址以东250米处建造长76米、宽5米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闸港桥。

老闸港桥


据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县志载:”1949年有59家商店,从业人员108人,其中米店、茶馆和豆腐店有6家,棉布百货店5家,烟什店4家,鲜咸肉庄3家,药店和鲜咸鱼店各2家。另外有3家饴糖坊,2家榨油坊,从业人员23人。“

1978年,大治河开挖,闸港河废,全镇迁大治河西水闸畔。由于新的大治河河岸高于闸港古镇,每逢雨季,闸港镇经常水漫金山,整个老镇开始逐步拆建,有的居民搬迁离开闸港,有的居民则通过垫高后重建了房子,闸港古镇也逐步消失。

如此捋了一下,可知我要去探访的地方,既不会有“涛”可观(虽然日子也不对),也不会有闸港老镇了。不过我还是打算前去一探究竟。
我乘坐公交到浦江镇永康城的西南角的永恩路胜秀路下,然后往南徒步前往金闸路。金闸路北起闸航路,往南跨越大治河西闸水利枢纽。

金闸路/闸航公路路口


大治河西闸水利枢纽西距黄浦江约800米,占地面积约360亩,主要由节制闸、船闸和公路桥组成,建成于1979年2月。节制闸有三块底板,共6孔,每孔宽10米,其中中间四孔为非通航孔,设有胸墙,闸门采用直升平面钢闸门,闸底板高程-2.00米,闸门顶高程5.10米;上游最高控制水位3.96米,最低控制水位1.80米;下游设计最高水位4.40米,最低水位0.46米,船闸通航等级为300吨,公路桥宽7米,长188米。

我此次前来的目的之一,也是想走到公路桥上看看能否遇到开闸放船。当天东风劲吹,站在桥上,日头时不时从云彩中露出脸来,虽然暴晒,但是感觉还是有些凉丝丝的。风从东来,所以公路桥以东的大治河河面波浪滚滚,而以西则颇为水波不兴。北闸暂停通航。赶巧了,南闸正在缓缓打开东端的闸门。停泊在水闸内的三条驳船,待闸门打开后,纷纷解开了船缆,依次驶出了船闸。闸门又缓缓合拢。

公路桥不能通大车,上桥处的路中间有三个大水泥墩子将路面收窄,只能容小轿车勉强通过。来往金闸路的汽车也不多,偶尔有一两辆车驶过,来往的大多数是助动车。

金闸路北端上桥处

公路桥

节制闸,北闸的航道是日暂停通航

节制闸,中间的一组不通航

风从东来,西闸东面的大治河波浪滚滚

西侧河面水波不兴
从公路桥下来后,沿着东西向的永浦路往西,就进入了永新村,也就是旧日闸港镇的地界。

永新村原有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大治河两岸,其中大治河南面6个村民小组,北面4个村民小组,因4.2大居动迁且撤队有1、2、7、9组4个村民小组,大治河西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动迁4、6组2个村民小组,其中5组、8组部分村民动迁,历史遗留问题,10组在2018年已全部提前动迁。未动迁有3、5、8组3个村宅,现有区域面积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77亩,现有户数100余户。

从这些立在路边的标识牌上的数据来看,这个村子已经大部分动迁走了。村委会临街一栋长长的二层小楼,一层一排罗马柱支起了一条长廊,显得有些气派但又和周边的村野景观格格不入。村委会大院寂静无声。再往西走一小段,有两排农宅从路边往南延闸港河边。再往西,一条看着像是废弃的小路,通往老闸港桥,也就是63年修建的钢混桥。桥面不宽,两辆车勉强可以擦身而过,不过桥北的石墩子限制了车辆通行。

永新村村委会

永新村5组

通往老闸港桥的道路

站在老闸港桥上往东望去,闸港河在前方村落处断了头。往西望,河面还算宽阔,河水的北岸,有一座小亭子,据说是修建在被日军炸毁的老桥的残余桥墩之上。再往西,前方一道坝截住了水流,经堤坝一栏,潮水也不会涌进来了。越过堤坝,再往西才是闸港河的河口,黄浦江开阔的江面,船只来往行驶,远处兰香湖壹号的几栋高楼像一排锯齿竖立着。

西段闸港河以南属于永丰村。村子里一排宅院紧挨着闸港河的南岸。在闵行区2035年规划里,永丰村是五个永久保留村之一。村子里停着不少皖C、皖S牌照的车子,查了一下,分别是安徽蚌埠和亳州的,看来村子里住了不少安徽人。

桥上东望,闸港河在前方断头

河中的小亭

河南的永丰村

河南的永丰村

老闸港排放口


沿着丰南路往东折返回到金闸路。途中还经过窄窄的金钱公路。金闸路、丰南路路口算是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路口有超市、杂货店,村宅也比较多。沿着金闸路折往北走,路过了两段标注为二号和三号闸港河的河段。说是河段,其实叫池塘更确切。二号闸港河里还有淹没在水中的电线杆。

一路折返,经大治河西闸公路桥又回到了闸航路。

小小的排放口

建在南北向的西浦河上的水闸

永丰村的稻田

这一段的金钱公路好狭窄啊

永丰村内的健身器材区域

金闸路、丰南路路口处比较热闹

永丰村内停着不少皖S牌照的车子

二号老闸港

三号老闸港

闸港老镇,由于大治河开挖和西闸的修建,和后来的动迁,已经消逝,唯余金闸路、闸航路、闸航河等路名和断头的河道,还能捕捉到闸航老镇的一丝气息。


更多相关文章,请见:

【浦江第一湾】
【徒步浦江第一湾东岸,从东盐铁塘到大治河西闸】
【浦江镇的大治河公园】
【Village Walk 之 浦江郊野公园外的联民村】
【鲁汇“老”镇】
【浦江镇南的永康城和瑞和城】
【金汇老街】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



海上山川图
这里既有一个常年精益生产工作者的观察和分享,也有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魔都深度游和各地见闻攻略、人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