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在境外、尤其是美国找到新出路。。。

学术   2024-12-22 06:30   美国  


Bringing medical advances from the lab to the clinic.


关键词:病理学;进化;宇歌解读


编者按:

  • 2024年12月18日,美国默沙东以20亿美元的高价,购买了中国生物制药公司Hansoh的在研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而就在1年前,英国葛兰素史克就与Hansoh达成过协议,推进ADC产品HS-20089的开发和商业化。

  • 实际上,最近一年,多个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达成对外转让/开发许可协议

    德国 BioNTech 获得Duality生物两种 ADC 管线资产 DB-1303 和 DB-1311 的开发许可。

    英国阿斯利康 与 Eccogene 签订了独家协议,开发并商业化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ECC5004。

    美国百时美施贵宝以84亿美元获得了中国 Biokin 药业针对 HER3/EGFR 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 除此之外,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在美国开设研发中心,在美国做3期临床试验以期直接在美国获批上市的举措也日益兴盛

  •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的研发终于呈现蒸蒸日上之势;但研发成功并不意味着商业会成功。其出路,到底在哪。。。


    下面内容为王宇歌博士的分享,可以给予我们更多思考。


(点击👆,进入职业专栏,获得聪明的职业发展)

今天和几个朋友聊了一下美国医保的话题;及由此涉及的、近期在国内讨论较多药物定价的问题。
在医药行业的一般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全球大药厂都是靠在美国挣钱获得盈利的,得美国者得天下
药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大部分国家对药物定价都有严格管控;美国则相对没有那么严格的定价管控,美国的医药消费能力也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所以全球一半的医药利润都产生于美国。

因为美国盈利高,所以药企也会在美国投入更多的研发,即使欧洲的五大药企,其研发业也主要布局在美国。
美国有全球最好的医药人才库,而药物销售产生的高利润会产生高工资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吸引医药研发人员到美国工作。这一方面导致了极高的药物定价,但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很多最新研发出的“救命”药能够让美国患者最早使用,比如2013年上市的人类第一个病毒病治愈药物 - 丙肝病毒(HCV)治愈药物NS5B抑制剂Sovaldi以及2014年上市的开创免疫治疗先河、可以治愈部分恶性肿瘤的PD-1抑制剂Keytruda。
这两个发现分别获得了2020和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而美国是最早可以使用这些诺奖发现转化成最先进药物的国家。

许多国内的朋友这几天一直在讨论中国相关药物定价问题。
就像我讲的,医药不是一般商品。中国虽然有最大的患者群体,按人口算,数量约为美国4倍,然而,中国的医药市场仅为美国的1/4(这其中还包括很多传统医药)。虽然很多全球主要制药厂家一直十分重视中国医药市场,然而中国一个困局是这些药厂销售原研药按照定价销售,太过昂贵,没有销路。
作为我微博一个重要内容,我帮助中国患者群体追踪了十几年很多进口药物定价;在新冠疫情后,越来越多普通患者向我询问药物定价,尤其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如果按照原研药品的定价,很少有中国患者能够承受得起,比如Keytruda虽然显著缓解中国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病情,但是刚上市时400mg一次注射需要23138美元,一年则需要1960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43万元。如果站在国内普通患者角度考虑,我十分同意药物进入医保,以让更多普通患者能够承受。我这些年见到了很多患者必须用高度靶向性的EGFR突变抑制剂,他们热切期待这些药物进入医保,以能够治疗自己或家人的肺癌,因此,他们对这些药物能否进入医保十分焦虑。

但是当这些药物进入医保后,医保会把原研药药价压得非常低,最终让很多产品线以显著低于成本的价格进入医保。
这虽然对患者有很大裨益,但是这些公司难以在国内盈利,而考虑到他们高成本的运营,那么很多公司则会选择淡出中国市场,包括减少产品线、裁员、关闭部门及国内区域总部。
药厂必须盈利才能生存,无法保证盈利而需要全球总部倒贴,那么这些公司迟早退出该市场。药厂除了病人,还要服务自己的stakeholders(员工、股东、董事)等等。这也是最近几年十分频发的现象。
而有意思的是,很多国内创新药公司的新药,也是优先选择在美国上市,而显然这是因为在美国能迅速盈利,以赚回研发投入成本。

声明:
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完整而客观的信息视角,我们有时会分享有冲突或不同的研究结果。请大家理解,随着对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新的证据有可能修改或推翻之前的结论。


编辑:Jessica,微信号:Healsanq,加好友请注明理由;助理:ChatGPT
作者:王宇歌 博士,一直在美国从事病毒研究及疫苗/新药研发,微博“子陵在听歌”。主持本公众号的“宇歌解读”专辑。

点击👆;From Bench to Bedside, Healsan Paves the Path.

更多阅读:
(点击👆图片,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辑。或点击“资源”,浏览本公众号所有资源









Hanson临床科研
美国的七位生物医学科学家主持。通过专家讲座,交流医学课题选题思路及SCI论文撰写规范;通过经典论文解读,分享临床科研技巧和突破性进展;通过大数据分析,解析生物医学发展趋势及行业动态。只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客观报告,及专业、独立的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