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登革热
Q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又称“断骨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热高发于夏秋两季,8-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全人群普遍易感。
登革热主要的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和埃及伊蚊。传播途径为“感染者→伊蚊→健康人”媒介蚊虫吸了感染者的血液,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在下一次蚊虫叮咬时将病毒传播给健康人。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登革热感染的主要症状为: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上升至39-40℃,可持续一周不退;
“三痛”: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及骨骼痛;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出现潮红,呈“醉酒状”;
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者点状出血皮疹
当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并出现上述症状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汇报自己的疫区逗留史,以便得到及时的救治,防止疾病传播。
Q
预防登革热有哪些防控措施?
清
清除蚊虫孳生地,保持环境卫生整洁。排清积水,翻盆倒罐,家中种养水生植物的3-5天换水洗瓶,封盖水箱水缸;
隔
家中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等物理措施来隔绝蚊虫;
避
外出时最好身着浅色的长袖衣裤,同时外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
灭
适时使用杀虫剂、蚊香、电蚊拍等杀灭成蚊。
布鲁氏菌病
Q
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主要的传染源为发病或带菌的牛、羊、猪、犬等家畜。布病对全人群易感,其中饲养、屠宰、售卖家畜的人员,畜牧业兽医及运输加工人员感染风险更高。
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1.接触传播:经皮肤粘膜直接接触感染,或在饲养、屠宰、加工等过程中防护不当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亦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或物品感染;2.消化道感染:食用被布鲁氏菌感染的食品如生牛乳、奶制品、未煮熟的肉、饮水等受染;3.呼吸道感染:吸入被污染的飞沫尘埃而感染。
布病症状多样且复杂,常见的包括发热、出汗、关节和肌肉疼痛、疲劳等。病情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和神经系统症状。
Q
如何做好对于布病的预防措施呢?
A1
对于相关从业人员
要定期消毒清扫养殖场圈舍;在作业时注意个人防护,佩戴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工作后进行消毒清洗;进行牲畜布病疫苗的预防接种。
A2
对于普通市民
避免食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和未经充分煮熟的肉类,食用鲜牛奶、羊奶时保证“三煮三沸”,吃涮肉时保证肉煮熟透;菜刀、菜板要生熟分开,切了生肉的刀、板要用热水消毒,避免接触疫畜,不使用染病动物的皮毛制品。
最后,牢记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做好登革热、布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预防工作,“登(蹬)”别蚊虫,“布(不)”碰疫畜,旅游畅行,守护健康。
编辑:叶独秋
审核:吕锡宏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