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动发展“新引擎”,“芦荡火种”再放耀眼光芒

民生   时事   2024-09-25 17:19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贾平凹在《沙家浜记》中写道:“游了一次沙家浜,再也忘不了江南的这个古镇,记住了这片可能是中国最干净的水和水中浩浩荡荡的芦苇。”


现如今,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相得益彰的沙家浜镇,已成为名闻遐迩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时代号角催人奋进,这片热土也有着新目标——“现代渔业产业+文化旅游体验”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

阳澄、昆承两湖之畔,一条“鱼米蟹乡产业联动带”正串连成片。

“芦荡火种”已越燃越旺,再放耀眼光芒。

“绿”与“红”相融


擦亮乡村旅游“新名片”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沙家浜》的这句唱词仿佛映出了这片红色热土的勃勃生机。
在常熟南大门——苏嘉杭高速沙家浜道口附近,由旧厂房改造的沙家浜田园会客厅已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沙家浜服务游客的“第一窗口”,也是展示城市形象与文化的重要名片。
从田园会客厅往东行,沙家浜镇芦荡村内,繁花盛开,绿树成荫。乡舍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宅前屋后用木篱笆围起了菜圃,花园里栽满了月季、海棠。清澈见底的蟹塘里,肥硕饱满的螃蟹不时地爬出水面,挥舞着蟹钳四处觅食,一幅水碧岸绿的自然生态画卷呈现眼前。
“时光长廊”、“共享果园”、“芦耕菜园”……处处是美景,绽放的鲜花、明艳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

在这片土地,“绿”与“红”相融,奏响时代发展交响曲,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寸光阴映照一寸峥嵘,一片热土积淀一片信仰。作为《沙家浜》故事的主要发生地,近年来,芦荡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把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新四军养伤处位于芦荡村黄桥宅基,也是京剧《沙家浜》的故事发源地、孙大生的故居。往昔的抗战古迹,已被挖掘修缮,一系列当年抗战的医药器具、药材等陈列在中庭内,左右两间房则保持了抗战时代的陈设。
昔日的新四军养伤处,如今成了生动的党性学习教育“现场教学点”。新党员在这里宣誓入党,老党员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回望今天幸福生活的来处。
在芦荡学堂内,“红色印记”处处可见,铜塑雕像将烽火岁月里的深厚军民鱼水深情还原呈现;在芦荡村红色家园综合服务中心,“芦荡集市”办得有声有色,各式特色农产品应有尽有,大米、茶叶等也是包装完善、“整齐待发”……

去年以来,芦荡村进一步做精文旅规划,结合常熟沙家浜渔文旅融合发展片区建设,做强“芦荡火种”文旅品牌,建设“芦荡学堂”,推出“红色系”主题党课和“芦荡系”研学项目,开发芦荡火种体验园、芦荡火种营地、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等项目,一张集红色教育、特色农业、水乡风情、民宿美食于一体的“红色+”乡村旅游“新名片”正在打造中。
村子美、产业兴、人气旺。阿庆茶馆人来人往,“章基一号”农家乐炊烟袅袅升,“有戏小栈”主题民宿一房难求……“农”为基础、“文”为内核、“旅”为引擎的江南水乡新图景,透过芦荡村便照出了具体形象。
蟹业有“智”更有“质”


“四季有蟹”已成真


“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头可谓是家喻户晓,大多数人以为阳澄湖大闸蟹只指养殖在阳澄湖内部的螃蟹,实则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主要分布在“两市两区”——常熟市、昆山市、相城区和园区,而常熟市沙家浜片区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主要养殖地之一,有着最广大的塘域面积。
当前数字经济已然成为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位于沙家浜的苏州湖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智慧养殖数字农业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走进湖强蟹园内,放眼望去是井然有序的高标准池塘,在炙热的阳光下仿佛洒了一层碎金,再过些时日,待到螃蟹“成熟”之时,也便到了这里真正忙碌、热闹的时候。据介绍,湖强蟹业拥有绿色食品大闸蟹养殖基地422亩,阳澄湖湖区围网养殖面积160亩,联结带动合作高标准养殖池塘10000余亩。
“科技兴农、质量强农”这句话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诠释。整个湖强蟹园全覆盖打造农业物联网智能化技术应用和智慧装备改造提升,所有池塘的水质水温和螃蟹的健康状态都被实时监测。不仅如此,湖强蟹业更发明引入了许多“黑科技”设备,自动捆蟹设备、自动化重量分拣机还有可以在蟹壳上印字的激光机,借助科技的力量,在节省人力的同时,最大程度上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大闸蟹一直以来都是市民舌尖上的时令美味,从最早尝鲜的“六月黄”到秋末的“黄膏”盛宴,可一旦过了季节,就是再垂涎欲滴,都要再等一年。为能让食客全年尝“鲜”,湖强蟹业推出了“四季有蟹”的计划,在旺季将蟹进行速冻,淡季时进行加工,此外联合高校成立项目组,利用微波低温杀菌技术延长鲜活蟹存活期,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四季有蟹”。

如今,作为苏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湖强蟹业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建设了集标准化虾蟹池塘养殖、新型现代渔业养殖、水产苗种繁育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渔业基地,并建立“湖强蟹业产业化联合体”。湖强蟹业新农人团队还为沙家浜镇的困难养蟹户提供免费标准蟹苗和专业技术扶持。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帮养蟹户投喂螃蟹,并测水温、看水质,减轻他们的劳作压力。
近年来,金唐市、湖强、长虹蟹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在沙家浜涌现,养殖环境不断提升的同时,带动大闸蟹品质、规模不断“攀高”,并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发展,生态经济“双赢”格局应运而生。
于芦苇荡中穿行


遇见“生物多样性”之美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球首批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江南城市之一,常熟湿地面积近3万公顷,沙家浜镇是市里湿地生态地标。近年来,该镇科学编制了“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全镇湿地有序划分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核心区,分类加以保护修复。

对现代化城市来说,湿地更像一个吐纳新鲜空气的生态之地,被誉为“城市之肺”。
走进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除了一望无际的芦苇丛,最吸引人的还是水波涟涟的澄澈水域。在公园深处的湿地渔乐园区域,七个大小不一的水塘就像层层过滤的筛子,将原本浑浊的水体变成了藻荇交横、鱼儿嬉戏的清澈水塘,这便是“多塘活水链”。与传统尾水湿地工艺不同,活水链通过改造和连通七个小水塘,构建了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以此来达到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净化的目的。多塘活水链的日处理水量可以达到500方,年处理水量达到18.25万方。
沙家浜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愈加丰富的生物种群就是最好的体现。
据最新统计,公园内的野生鸟类记录已达到157种,比试点建设前增加了88种;植物记录则是达到了720种,对比2013年新增了180种。


俗话说,靠水吃水。沙家浜借着这块广袤无垠的湿地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休闲垂钓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我们每年会进行花白鲢、螺蛳、河蚌等水生生物的放养,将沙家浜的农渔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捕鱼捉蟹体验,在实现水体净化、完善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增加公园的经济收益。”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冬捕为例,每年可捕获约4万斤渔货,创造经济价值在20万元左右。

此外,沙家浜还将民俗文化、研学旅游等与生态文化进行创新融合,将湿地资源科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依托湿地公园生态价值,沙家浜镇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217.85亿元,生态资产已经充分转化为全镇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GEP与GDP双丰收,被评为江苏省生态环境系统2022年度“十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全凭着劳动人民的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一曲《沙家浜》传唱至今。
一场场“内外兼修”的乡村蝶变不断上演,
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铺开,
一朵朵携手共富的“浪花”争相绽放。
一个大写的“福”字,
在沙家浜落地生根。

观察员: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责编:王烨

议事苑
临事精敏,博采众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