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中药加多少水啊?煮多久啊?”,“我是饭前还是饭后喝?”
相信很多老师在煎煮中药时会遇到这种困扰。中药煎煮其实是有挺多讲究的,像有的中药需要先煎,有的中药又需要后下,还有的要另煎,这些其实都和中药本身的特性有关。
有些中药如果错误的煎煮,不但会影响药效,耽误病情,甚至可能还会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中药都应该怎么正确煎煮以及服用。
中药的煎煮器具
说到用什么容器来煎煮中药,大家肯定都是首先想到砂锅、瓦罐,古人都是这么煎煮过来的,确实是以砂锅和瓦罐为好,其次是搪瓷器具。
最好不要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因为这些金属材质在高温煎煮情况下,有可能会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影响疗效。
那有人会问了,不锈钢器具可以吗?答案是可以的。不锈钢和搪瓷器具一样,也是可以用的,因为不锈钢不会和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当然有砂锅和瓦罐那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中药的煎煮水量
一般煎煮中药用凉水,加的水量大概淹没过药材以上2~5cm左右即可,花草类中药由于会吸水,以及一些需要煎煮时间较长的药材,可以酌情增加水量,总之就是保证煎煮后不会药液太少太浓,也不会太多。
煎煮之前可以先浸泡个20~30分钟左右,便于药材更好的吸水软化,煎出有效成分。
中药的煎煮火候
一般煎煮中药宜先用武火(即大火)煮沸,待沸后采用文火(即小火)慢煎,保持微沸的状态,以免药液煮干或者溢出。
煮好后应当趁热过滤,这样能保证中药的有效成分在药液中,因为放的时间过久,有些中药的有效成分会因为温度降低,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沉淀在药渣上,简而言之就是过滤出来的药液里面的有效成分变少了,影响疗效。
中药的煎煮次数
通常来说,一付药方可以煎煮2~3次。一般小编自己会煎煮三次,早中晚各喝一次,现在中药材可不便宜啊,可不能浪费了嘿嘿。但第四次一般就没必要了哦,反正剩下的药渣也可以用来泡脚什么的,物尽其用,主打一个不浪费。
中药的服用时间
煎煮的中药通常来说,一天服用一付药,根据煎煮次数,分2~3次服用。
对于发散风寒的药方,适合热服,以热助力发散风寒。那很多人都会问,煎好的药是吃饭前还是吃饭后喝呢?
其实一般药方饭前饭后都可以,吃饭和吃药的冲突主要是看饭前服药或饭后服药会不会影响药性,因为饭和药都需要靠消化液来分解的,如果吃饭和吃药的时间相隔太近,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一般建议吃饭和吃中药间隔半个小时以上就行。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药方,比如滋补药方宜饭前服用;而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则宜饭后服用,避免饭前服用刺激肠胃;还有像如果方子里有麻黄的话,也宜饭后服用,因为饭前空腹服用的话可能会出现心慌、虚汗和不安的表现。
还有如果是泻下药或驱虫药,则多空腹服用,才能更好达到泻下和驱虫的效果;安神药则是宜睡前服用,安神助眠;特殊情况如呕吐或药物中毒情况下,应当小量频服,避免刺激肠胃。
上面分享的都是通常情况下,中药怎么煎煮和服用。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经常碰到的先煎、后下等一些特殊的煎法,以及明白为什么需要这么做。
▶先煎
以上就是常见的特殊煎法了,当然存在一味药有几种煎法的情况,比如珍贵的药材人参,既可以另煎喝,也可以打粉冲服;肉桂既可以后下,也可以泡服。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等以后分享到单独药材的时候再和大家说哦。
另外这里也强调一下,本文只做科普和知识内容分享,在医院就诊开方时,具体煎煮药方的方法和时长等,一定要按照医生嘱咐执行,特别是对于某些有毒药材如附子、乌头等的煎煮。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