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愿大家“粽”享美好健康生活想必大家都吃上粽子了吧,这里粽子虽然好吃,也不可贪多哦,糯米吃多了对于脾胃不好的人,会增加消化负担,容易腹胀。正好今天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附子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腹胀的病案。
前段时间来了位老人家,有70岁了,老人家一坐下来就说,医生啊,我吃完饭,肚子容易胀,胃里还堵堵的感觉。
我招手让老人家坐下,说老人家别急,慢慢来,我先把把脉看。说实话对于我们尚未久经临床的年轻中医师来说,碰见老人家下意识还是会觉得治病过程会比较艰难。原因是什么呢,年纪越大的人,气血阴阳肯定是更虚的,可以调动用来恢复身体的元阴元阳也不多,且年纪大的血脉易瘀滞,因此老年人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发作概率远远大于年轻人;再者一般病程都久远,所以要治起来是需要一定时间和功夫的。
我仔细打量了下老人家,虽然在诉说自己的不适,但是脸上还是能看到精神劲,再把脉看看,两手寸关脉象都以滑偏紧脉为主,尺脉沉细。
我心里想,这该是归到三阴病了,我示意老人家把舌苔伸出来看,老人点点头把舌头缓慢伸出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头两边有明显齿痕印,可见脾虚有湿,舌下络脉倒是没有明显迂曲。于是我让老人家细说下有哪些不舒服,老人家说:“我这也没什么大毛病,就是吃完东西容易胀,容易堵,这口里啊,不知道为什么老是会有白色黏沫从喉咙里吐出来,总是吐不干净,一天总要吐上那么个几回,我这胃啊一直就不太好。”老人家头微微摇动了下,继续说到:“我这胃十年前就做手术切掉了一部分,那个时候胃部长肿瘤,还好命大,医生说是早期。”我问切掉多少了,老人家说记不清了,病历早不知道放哪去了,只是一直都没什么大问题,然后大便也不太好,要2-3天一次,想拉却拉不太出来的感觉,晚上睡觉也容易醒,以前冬天特别怕冷,这几年多亏儿子孝顺买了红参吃,去年冬天就不那么怕冷了。讲到这我心里更加确定了,这是太阴虚寒引起的心下痞和大便干结。于是我问,是不是爱吃热乎乎的东西,老人家高兴点点头说,是啊是啊,吃热的就胃里舒服点,吃不了冷东西。
听完这些,我给老人家开了7剂附子理中汤,方子如下:炮附子9g(先煎), 干姜12g, 白术15g, 炙甘草10g, 党参12g。(仅供参考和探讨学习,请勿盲目跟方)
后来老人家也没来看病了,我以为是方子没效果,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有个患者来了,说是老人家介绍来的,说上次的方子很管用,胃基本上没什么不舒服了。那为什么会用理中汤呢,因为它是治中焦脾胃阳虚,或太阴虚寒证的主方。我们来看伤寒论中原文:“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大病瘥后”,指的是病好了之后,老人家正好是胃肿瘤术后的人;“喜唾,久不了了”,这和老人家说的口里长期有白色黏沫一样,这些症状伤寒论中说是“胸上有寒”之故。“胸上”包含胸脘,实质是脾肺虚寒导致喜唾,因脾阳虚弱,运化无力,水湿聚而为痰;肺气虚寒,宣降失职,水津不布,则聚而为饮。加之老人家有喜欢喝热饮、热食,怕寒怕冷,脉紧证,因此可以看出老人家是脾寒阳虚,治疗应当温脾暖肺,散寒化饮。因为患者年事已高,肾阳亏虚,因此理中汤再加炮附子进一步温脾肾阳。
我们来看附子理中汤的方义:理中丸,又称为人参汤,方中人参味甘,微苦,温,善补中健脾、益气(上面方子用党参代替);白术苦甘温,善健脾除湿;干姜大辛大热,专温中阳、散里寒;炙甘草和中补虚,附子理中丸则是在此基础上,加炮附子用以温肾阳,附子合干姜更能增加温阳的作用。五味药相合,中阳振奋,寒气消散,脾气健旺,湿气自除;中焦脾胃调和,升降有序,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吐利自止。所以这个方子最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好了,今天的病案就分享到这里了,吃包的大肉粽去咯,话说你们爱吃甜粽还是咸粽呢。
关注公众号,带你学习更多的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