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
索达吉堪布·传讲
第49课
2019年4月23日
现在正在讲不二法门,有31位菩萨讲了相关道理,昨天我们讲了9位菩萨的教言,今天继续讲第10位菩萨——狮子意菩萨的教言。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狮子意菩萨说:“有漏和无漏为二法。如果获得诸法平等,则不起有漏无漏之相,不会执著于相,也不住于无相,这是入不二法门。”
“有漏无漏为二”,狮子意菩萨说:“在世俗当中,有漏法和无漏法为二法。”有漏法意为具有烦恼之法,或与有漏六门[1]相连的法;无漏法意为无有烦恼之法,或与有漏六门无关的法。
“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若以空性智慧去寻找诸法的本质,有漏法的本体得不到,无漏法的本体也得不到,由此不会起漏与无漏之想。
“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有漏无漏之想不存在,就不会执著其行相,也不会住于无相,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为什么最后也不能住于无相呢?因为无相也是一种相。
在名言当中,有漏法是存在的。藏文的“岗萨”就是补特伽罗,即有漏者。有些人听课的时候一点都记不住,这也可以是有漏的比喻。
《金光明经文句》(智者大师造)是《金光明经》的一部注疏,其中讲了障碍闻思修的三种过患心:一、散心,犹如覆器,障碍闻慧。就像汁液无法注入倒扣的器皿一样,以散心无法听闻上师法语。二、忘心,犹如漏器,障碍思慧。就像往漏器中倒多少液体都不会存留一样,以忘心听闻上师法语会立即忘失。三、倒心,犹如秽器,即有污秽的器皿,障碍修慧[2]。
藏传佛教中也有这些内容,《大圆满前行》讲闻法轨理时就讲到了这些过患心,只是《金光明经文句》将三种过患心与闻思修三慧相对应:若心散乱,不专心听闻,就无法获得闻慧;若听后不忘,就能获得思慧,反之则无法获得;若无邪见、成见等烦恼杂染,就可以生起修慧,反之则无法生起。
记录
无论是听闻佛法,还是听世间知识,包括参加演讲、培训或会议,都要专心听闻,这代表一个人的素质——要么不参加,既然参加了就认认真真地听;如果记性好就记在心里,记性不太好就用文字记录下来。
以后,各个部门、各个地方的发心人员,要重视文字记录。用笔记本记也可以,用电脑记录也比较方便。现在佛学院也要求僧人们经常做记录。前段时间,我去我们那边的佛学院,我让他们多准备一些纸笔用于记录。我们藏地人跟以前的印度人比较像,都没有记录的习惯,但现在好一些了。汉地比较重视文字记录,像玄奘大师和法显法师都在这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
以前,印度的佛教曾被伊斯兰教摧毁无余,在五六百年间,印度本土没有佛教,很多遗迹也找不到了。后来,一位英国学者依靠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和法显法师的《佛国记》,恢复了鹿野苑、尼泊尔的佛陀降生地、金刚座等遗址。这段历史非常精彩。
可见,文字记录还是很重要的,大家也要经常做一些记录。比如你在藏地或西方国家待了5年时间,那你可以将这5年间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到了晚年再看到这些文字时,也许会觉得非常有意义。
我本来在讲无二法门,现在反而讲“有二法门”了。这样也很好吧,有二无二都可以,两方面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说:“有为和无为是二法。但若远离一切数目,心就会像虚空一样,以此清净智慧令心无有障碍,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1位是净解菩萨。“净解”意为清净的见解、清净的胜解,有些译本中是“信解菩萨”。
“有为无为为二”,净解菩萨说:“有为和无为是二法。”有为法是依靠因缘而生之法,或者是有生、住、灭之法相的法;无为法是指没有生、住、灭之法相的法。在现象层面,有为法和无为法是存在的。比如人们认为:虚空、抉择灭是无为法,瓶子、柱子是有为法。
“有为无为”在藏文等个别译本中是“快乐不快乐”,二者要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因为无为法不会给人带来任何痛苦,有为法才会让人感到不快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而泡影会迅速幻灭,当人们执著的有为法破灭时,美好的梦想就变成了破碎的瓦罐,令人感到痛苦伤心。
“若离一切数”,若以清净的智慧观察分析,有为法、无为法都远离一切数。“数”在有些经典中表示心所的“所”,但此处是指数目,藏文等很多译本中都是“数目”。意为无论有为法、无为法有多少,若用智慧观察,一、二、三、四乃至百千万的数目都不存在。
“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此时心如虚空一样,以这样的清净智慧令心无有障碍,就是入了不二法门。
藏文译本中说:快乐、不快乐是二法,若以清净智慧分析,快乐与不快乐都远离一切数目,此时心如虚空,无有任何阻碍——“以清净慧”的内容是放在前面的,这样也许更好懂一些。当然鸠摩罗什大师的翻译也很好,也可以理解。
定解
在世俗当中,有为法和无为法是存在的;但若以智慧观察,有为法与无为法是不二的,这是真正的实相。这样的实相,是般若波罗蜜多之精华,希望每个学习《维摩诘经》的人都能懂得此理。不仅在文字上明白,内心也要有所感悟,这很重要。不然一旦遇到邪师或不究竟的善知识,听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法理,你也许就跟着他们走了,修行也就没什么希望了。
实际上,如果没有遇到无二法门,是很难获得解脱的。虽然行持一些善法也很好,比如做慈善、修人天善法会获得善果,但若想获得解脱还是要修不二法门。
如果对不二法门没有定解,很可能被恶知识引入歧途。佛陀在《大宝积经》中讲了这样一个公案:以前有六位恶行比丘(跟六群比丘有点像),分别名为善见、善乐、欢喜、调善、苏逾遮、火天授。他们并没有证悟空性,因此被邪法染污,经常说“有我、有人、有常、有断”之邪说。
他们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不同的团体、家庭当中,影响力非常大。他们还宣传:“谁说万法无我、空性?谁说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些说法都是邪法,因为我们明明看到有感受者、有享受者……”他们讲了很多相似的道理。
有一次,一位阿罗汉到那六位比丘化缘的地方去,那些人把阿罗汉骂得很厉害,因为他们自己学的与真实的佛法不相符。骂完阿罗汉,他们又开始诽谤佛陀。后来,这六个人以持邪见、传播邪见的缘故,全部堕入了阿鼻地狱。他们的那些“粉丝”,命终也同样堕在了无间大地狱当中。
现在有些人善知识,大家自己要学会观察。我之前讲过,初学者刚遇到一位上师时不要“视师如佛”,什么都听他的,而要“视师如凡夫”。因为,观察善知识是佛陀允许的。既然要观察,肯定是把他看作凡夫人。如果已经确定他是佛了,还观察什么?所以,初学者不能“视师如佛”,不然连观察的机会都没有。如果一开始把他当成凡夫人,就可以观察他的所作所为是否合理、如法,之后才能以清净心去依止。
观察善知识
当然,如果某个人的势力比较大,很多人就不会去观察。刚才讲的那六位比丘,在半个月的时间内,每个人就发展了五百家眷属[3],影响非常大。现在也有一些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很大影响力。如果是在弘扬正能量、弘扬真正的佛法,影响力越大越好,我并没有什么嫉妒心,因为现在缺少的就是真正能弘法利生的人才。但是,如果他们有自己的私人目的,连基本的无二法门都一窍不通,心里始终藏着世间八法,等到最后原形毕露时,很多人就会后悔莫及,自他相续都会毁坏,危害很大。有些人炒股亏本,受到的经济损失只影响这一辈子;如果被邪知识引入歧途,很多人的法身慧命就会受到损害,那是生生世世的亏损。
所以,佛教徒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不要一开始谁都相信,到最后谁都不信,这样没有必要。最初就要有警觉心和智慧,善于观察,这很重要。
无二法门对于一个善知识或普通佛教徒来讲都很重要。因为一切佛法的精华就是般若思想,也就是无二法门。对此大家至少要稍微有点感受。否则即使学佛多年,也没有太大效果,所作所为与佛教的基本教义毫不沾边,甚至完全背道而驰,非常可惜。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和出世间为二法。世间的本性为空性,这就是出世间。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从世间出离、进入出世间;对于出世间不必增长,对于世间也不必舍弃。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2位是那罗延菩萨。“那罗延”意为金刚大力士,他不会被违缘动摇,非常坚强;也意为勇坚三摩地,一种令人勇敢坚强的三摩地。
“世间出世间为二”,那罗延菩萨说:“世间和出世间为二法。”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现象叫世间,超离生死轮回的空性、万法究竟实相叫出世间,名言当中这两种法是存在的。
“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若以智慧观察,世间的本性是空性的,这就是出世间。实际上,世间和出世间是一个本体,因为世间的本性就是出世间。比如,贪嗔痴等心的现象叫世间,而证悟心的本性就达到了出世间境界。也就是说,通达了世间的本性为空性即为出世间。
“不入不出”,世间的本体为空性,与出世间无二无别,也就没必要出离世间、进入出世间。藏文译本中说:“不入不出,不来不去。”与此处经文意思基本一致。
“不溢不散”,世间与出世间的本体均为空性,也就没有必要增(“溢”)出世间、舍弃(“散”)世间。
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总之,世间和出世间在显现上不平等,但在本体上平等。《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中讲:“世及出世法,此二亦平等。”就说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平等性。如果懂得了世间的本性,就没有二法。
前面讲的有为法和无为法也是如此。因为修行达到最高境界时,可以说获得了无为法,也被称为出世间法,麦彭仁波切在中观教言中将其称为如来藏、出世间、无二慧等,有很多名称。
《中论》中说:“生住灭不成,故无有有为,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有为法是具有生、住、灭的,但生、住、灭并不成立,所以有为法也不成立;既然有为法不成立,观待它的无为法也无法成立。同样,世间法不存在,观待它的出世间法也不存在。总之,世间与出世间不可能有真正的本体。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善意菩萨说:“生死和涅槃为二法。若见到生死的本性,则知没有生死,没有束缚和解脱,没有轮回中的产生和涅槃的寂灭。通达了这个道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3位是善意菩萨。有些译本中称其为“调伏心识的菩萨”。他的心很善良,每天都很慈悲,看到谁都笑呵呵的。不像我们有些人,生嗔恨心时就特别不善良、心怀恶意;或者看到某些人时笑得像鲜花一样,看到其他人就愁眉苦脸、特别痛苦、心生厌恶。
“生死涅槃为二”,善意菩萨说:“生死轮回和涅槃是二法。”在未证悟者看来,生死和涅槃都是存在的:生死就是流转轮回,涅槃就是修行后所获得的大无为法。不管是声闻的涅槃,还是大乘的涅槃,都是一种无为法。
“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若见到生死和轮回的本性就会明白:生死并不存在,束缚和解脱也不存在,轮回中的产生和涅槃的寂灭也不可能存在。
“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通达这个道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中论》《定解宝灯论》中都有相关教证,我以前引用过,这次就不引用了,大家应该比较清楚。关于生死与涅槃,《华严经》中也有很好的教证,比如:“生死及涅槃,二皆不可得,虚诳妄说者,生死涅槃异。”在真正的菩萨、智者面前,生死和涅槃都了不可得,而一些虚诳妄说者却声称生死和涅槃以异体方式存在。
声闻乘等认为:生死轮回是凡夫人的境界,超凡入圣后才会获得真实的涅槃。但究竟而言,生死轮回与涅槃是不二的,是一体而非异体。若通达此理,修行就会非常容易。其实,心的本体也称为涅槃,并非人死以后才叫涅槃。我们平时经常讲“某位上师涅槃了”,“佛涅槃了”,这只是涅槃的一种含义。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见菩萨说:“尽与不尽为二法。但究竟而言,尽和不尽都是无尽相。无尽相就是空性,空性则没有尽与不尽之相。通达此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4位是现见菩萨,他现量见到了诸法本性,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萨。
“尽不尽为二”,善见菩萨说:“尽和不尽为二法。”尽与不尽,指烦恼染污的灭尽与未灭尽。僧肇大师说:有为法是虚假之法,是无常的,会灭尽,因此叫做“尽”;实相无为法常住不灭,因此叫做“不尽”[4]。比如钱可以用尽,茶杯里的水可以喝完,这些无常性的有为法都可以用尽。而无为法则不然。因此在世俗当中,尽与不尽是二法。
“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究竟而言,无常法的尽与常法的不尽均非实有,皆为无尽相。
虽然我们经常讲“灭尽烦恼”,但烦恼究竟是如何灭尽的呢?实际上,烦恼的本体就像石女儿一样,根本无法灭尽。但是说“烦恼不尽”也不对。所以究竟上讲,尽与不尽都是无尽相。
“无尽相即是空”,无尽相就是空性。
藏文、唐译中说,无尽相即刹那性,刹那性无有尽与不尽相[5]。这可能是译自不同的梵文本。实际上,空性和刹那性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因为刹那性代表刹那灭,也并非实有。
另外,所谓“无尽相即是空性”,这里的空性不是单空,而是大空性。
“空则无有尽不尽相”,空性没有尽与不尽之相。在名言当中,我们可以说尽与不尽、有尽与无尽。但在实相当中,二者是一体的。
“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这样趋入,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以后如果有人跟你说:“我的钱用完了。”你就可以说:“用完了和没有用完都是空性、刹那性的。”我那天说,有些人跟别人一起去餐厅吃饭,从来不掏钱,因为他的钱已经尽了;而有些人就很大方,他的钱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胜义当中,尽与不尽是一样的。讲不二法时,任何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连在一起,比较方便。很多人为什么喜欢大乘法呢?一方面,大乘法不太好理解;但另一方面,大乘法也比较好理解,因为很多道理跟分别念比较相应,大家会觉得很有逻辑性、无法推翻,其实这些道理当中蕴含着很甚深的意义。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说:“‘我’和‘无我’是二法。‘我’尚且不可得,‘无我’又怎么可能得到?见到‘我’的本性后,就不会再有‘我’和‘无我’之想,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5位是普守菩萨。一方面,他特别善于守护实相;另一方面,他在显现上还是会守护菩提心,故名“普守”。
“我无我为二”,普守菩萨说:“‘我’和‘无我’为二法。”在未证悟时有“我”,我们每天从早到晚要说无数次“我”,开心时说:“我今天很开心,天气很好!”不开心时说:“我今天身体不好,我胃痛!我心脏痛!我觉得这个人很讨厌!”说“无我”的次数就比较少。但在菩萨的境界中,“无我”就比较多一些。
“我尚不可得”,真正观察时,我是不可得的。以观察人无我的方法,或者借助禅宗、大圆满的修法,直接观“我”到底在哪里,就会发现“我”根本得不到。
“非我何可得”,既然“我”得不到,“非我”就更得不到了。
“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见到我的本性者,不会再产生“我”和“无我”这两种见。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宝行王正论》中讲:“我无我二义,如实捡不得,是故如来遮,我无我二边。”通过观察抉择,“我”和“无我”是得不到的;所以,诸佛菩萨都遮止了“我”和“无我”这二边。
《宝行王正论》
《宝行王正论》是南北朝时期印度真谛法师翻译的一部论典,《大藏经》中有。我对了半天,发现这部论典就是《中观宝鬘论》,因为二者品数相同,第一品和最后一品的内容也完全一样。我没有时间对比全部内容,只对了这两品。以前的有些用词比较古,像“增上生”被译为“乐因法”(快乐之因),“决定胜”被译为“解脱法”(解脱之因)[6]。以前我翻译《中观宝鬘论》时,只找到了一两本现代译本,古代汉语译本怎么也找不到。这次终于发现了,大家方便的时候也对一下。
我还没翻译《中观宝鬘论》时,在小经堂传讲过一次。翻译以后就让堪布堪姆们讲,他们说有些内容不是很好懂,其实应该是好懂的,而且当时给大家翻译的注释也是很好的。
汉文的文献中说,《宝行王正论》中没有注明作者,只注明译者为真谛。而藏地文献中说,这部论的作者是龙猛菩萨。当时我想:“‘宝行王’是不是‘乐行王’啊,《宝行王正论》会不会是《亲友书》?”结果发现,《宝行王正论》应该是《中观宝鬘论》。
真谛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译师,他是中国佛教四大译师(鸠摩罗什、玄奘法师、不空、真谛)之一。而且,真谛是最早期的佛教译师之一,他是在公元五百多年由梁武帝迎请来到中国的。真谛译师对佛教的贡献很大,他翻译了《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很多论典。但是他的翻译不是特别好懂,可能因为那个时期的表达方式就是如此。
广泛阅读
研究中观的道友们,要学会翻阅和研究资料。我看到,有些西方人会翻阅很多自己专业领域的书。比如要研究中观的话,他们就会广泛查找相关资料。我去过西方的几所学校,看到有些大学教授的办公室里有很多书,他们真的特别喜欢书。而我们很多道友不喜欢书,尤其是一些居士,好像对书特别不感兴趣,经常要把书处理掉、扔掉。对于一个修行人、一个崇尚智慧的人来说,书应该是最好的伙伴吧?不管有没有时间,还是要多看书。比如说你今年学中观,那就多翻阅、研究与中观有关的论典,这很有意义。
你们以后如果要传讲《中观宝鬘论》,也可以参考《宝行王正论》。我现在讲不同的经论时,也会尽量对比不同译本。我听说讲考班的有些道友,每次课前都会看一些参考书,对比不同的译本,这是很有必要的。大家学任何法都要很认真地对待,因为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理解法义、如理修行。
我年轻的时候,每次上师如意宝要讲一部论典,我都会拼命去找相关书籍。那个时候借书很困难,不像现在,网络这么方便,书也很容易得到。有时候我会想:“哎哟,现在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看书了。如果有的话,想看什么书都特别方便。”
希望大家不要整天看一些无聊的信息,没有必要,应该不断串习前辈大德们的智慧,逐渐积累、沉淀。很多人刚学佛时,相续中满是世间的东西,出世间的佛法不一定很多。但若慢慢积累,无论理论上还是修行上,都会收获颇丰。当然,大家要有耐心,这不是两三天、几个月或两三年就能做到的。在世间学习某种专业知识,都需要好多年才能精通,何况是学习出世间的佛法呢?
《中观宝鬘论》的古代译本找到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算是一个好消息。你看法显从印度回来时,对法本是那么重视。我们也应该重视法胜过重视金钱,对吧?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说:“明与无明是二法。无明的本性就是明,明也不可得,由此远离十二缘起的一切支,入于平等无二的境界,这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6位是电天菩萨,“电天”是一种三摩地的名称,这位菩萨具有电天三昧[7]。
“明无明为二”,电天菩萨说:“明和无明是二法。”明是智慧,无明是无明烦恼,乃十二缘起之开端。在凡夫人面前,这两种法都是存在的。
“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无明的实相就是智慧(“明”),而且明也不可得。
“离一切数”,若无明不可得,观待它的明也不可得,由此远离十二缘起的一切支——从一到十二的数目都不存在。
“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于十二缘起平等无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关于十二缘起的实相,《大藏经》中有一部《有德女所问大乘经》讲得比较清楚。有德婆罗门女问佛陀:“十二缘起中的第一个是无明,这个无明存在于内还是存在于外?”佛陀说:“都不是。”又问:“那为什么说无明缘行?另外,有他世法来到今世吗?”佛陀说:“没有。”有德女又问:“世尊,无明行相是实有的吗?”佛陀说:“并非实有。无明的自性是从虚妄分别产生的,非真实生;从颠倒而生,非如理生。”
有德女说:“既然如此,则无无明,又为何有诸行生起,乃至于众生在生死中受种种苦报?就好比树没有根就没有枝叶花果等一样。无明没有自性,行等定不可得。”[8]
佛陀说:“万法是毕竟空的,但凡夫迷惑颠倒无法理解此义,由此造种种业。有了众生,诸有就会产生,在诸有中受到各种痛苦。在实相中没有诸业,也没有诸有从业产生,也没有种种苦恼之事。所以我要随顺世间,根据众生的根基来宣说诸法。”[9]
有德女听了佛陀的话非常开心。当时那些补特伽罗真的很有善缘,佛陀一讲他们就明白了。有德女说:“愿我以后也能像您一样转种种法轮。”大家有时间的话,也看一下《大藏经》中的这些经典。
总之,佛陀是根据所化众生根基意乐不同而宣说十二缘起的;在实相当中,十二缘起并不存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说:“色和色空为二法。但实际上,色即是空,并非色灭了之后才空,色自性就是空性;受、想、行也是如此;识和识空为二法,但实际上,识即是空,并非识灭了以后才空,识的自性就是空性的。通达了这个道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7位是喜见菩萨。我看到这个名字时心想:“这位菩萨是不是特别有魅力,很多众生都很想见到他?”后来看了古大德的注释,发现确实如此,喜见菩萨是一切众生都喜欢见到的菩萨。
每位菩萨的发愿确实不同,有些菩萨就不是所有众生都想见到。不同上师之间也有这个差别。有些上师,大家见不到就很伤心;而有些上师,大家见到以后就不欢喜,远远地躲着。
喜见菩萨可能长得比较好看,他对色法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他说:
“色色空为二”,色和色空为两种法。世间人以为,自己看到的色法和色法的空是两个法,不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他们认为色不是空、空不是色。
“色即是空,非色灭空”,但若以智慧观察,色就是空,并非色灭以后才变成空。用锤子将瓶子砸碎,瓶子就没有了;有些道友特别喜欢自己的碗,但不小心掉在地上摔碎了,他的碗就没有了,这种“没有”并不是此处说的空性。
“色性自空”,色的本体就是空性,这是自空,不是他空。所以我们明显看到的这个茶杯,其本体就是空性的,并不是等它灭了以后才空。很多人以为,万法空性是指现在不空、灭后才空。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正在看到的、听到的、品尝到的、嗅到的、触摸到的,六根前显现的六境,当下就是空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未通达此理而已。
“如是受想行”,受、想、行也是一样,并非灭后才空,而是其本性即空。
“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很多人也将识和识空看成两种法。但实际上,识即是空,并非识灭后才变成空,识的自性就是空性。
“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通达此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杂阿含经》讲五蕴空的时候,只讲开头的色法和最后的识法,中间的受、想、行一直不讲,我翻成藏文时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办。这可能是印度佛教的一种特殊做法吧——将色抉择为自空,识也抉择为自空,中间的受、想、行就以此类推。
《心经》中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中确实蕴含着甚深道理。然而,我们凡夫人口头上天天念《心经》,心里可能一直想着“色就是色,空就是空;色不能变成空,空不能变成色”。
《入楞伽经》也说:“色与空无异,无生亦复然,不应执为异,成诸见过失。”色与空并非异体,无生与生也是一样;如果将其执为异体,则是很大的过失。但我们现在可能天天犯这个过失,认为色不是空,空也不是色。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说:“地水火风四大种与空大为二法。但实际上,四大种的本体就是空大的自性,过去的四大种、未来的四大种都为空性,故现在的四大种也为空性。如果能通达此理,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8位是明相菩萨,他已通达一切相之实相。
“四种异、空种异为二”,明相菩萨说:“地水火风这四大种与空大是不同的,因此为二法。”世间人认为,地水火风不是虚空,虚空也不是地水火风,二者完全异体。
“四种性即是空种性”,但实际上,地水火风的本性与虚空的本体无别,都是空性。
“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地水火风的前际是虚空的自性。此处藏文译本说得更明显,前际指以前、过去,意为过去的地水火风与虚空无别,是虚空的自性;后际即未来的地水火风也与虚空的本性相同。所以,中际即现在的地水火风亦与虚空无二无别。总之,虚空与地水火风并非别别分开之二法。
窥基大师的注释中说:前面十六位菩萨的教言,都是讲以二法为二法,比如认为“我”和“无我”是二法;从第十七位菩萨开始,讲以非二法为二法,如认为四大与虚空为二法[10]。
“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能通达地水火风和虚空的本体,就是真正入于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妙意菩萨说:“眼根与色为二法。如果通达眼根的本性为空性,就不会对色法生贪心、嗔心、痴心,这叫寂灭。同样,耳根与声音、鼻根与香气、舌根与味道、身根与所触、意根与法都是二法,但若了知意根本性为空,就不会对法生贪心、嗔心、痴心,这叫作寂灭,安住于这样的境界,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第19位是妙意菩萨。他的意乐非常善妙清明,经常处于禅定和智慧当中。我们的意识就不总是很美妙,经常处于贪嗔痴、后悔或睡眠当中。
“眼色为二”,妙意菩萨说:“眼和色为二法。”很多人以为,自己的眼根与所见的白色、红色等法是分开的,有二法的执著。
“若知眼性”,眼根的本性是空性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都叫作净色根。
我以前学过的《俱舍论》,现在已经跑到虚空中去了,当时的智慧全部入于不二法门了。辛辛苦苦地学、辛辛苦苦地背,最后全都忘了。如果你们也是这样,不要伤心,你可以很开心地说:“我已经证悟《维摩诘经》中的不二法门了!”我以前对《俱舍论》中根识方面的道理看过、讲过、翻译过,但现在基本没印象了。(众笑)
“于色不贪不恚不痴”,如果明白了根的本性,就不会对色产生贪心、嗔心、痴心。
按照《俱舍论》和因明的观点,五根和五根识都没有分别念,到了意识层面才有分别念。这里讲到,如果你通达了色的本性,根识就不会积累习气,也就不会产生贪嗔痴的分别执著,可能是这个意思。因为五根识不会直接产生分别念,它取境后传达给意识,意识才会生起贪嗔痴——“哇,刚才看到的色法很好!”于是生起贪心,觉得此色法不好而生起嗔恨心,或不懂色法的本质而生起愚昧之心。
“是名寂灭”,这叫做寂灭。意思是说,根间接产生贪嗔痴烦恼,但若懂得了根的本性,贪嗔痴就不会依靠根而产生。
“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同样,在世俗当中,耳根听声音,鼻根闻妙香,舌根尝味道,身体接触所触,意根取对境之法,都是有二法的;但若通达意性(此处没有讲中间三法,直接讲了意识),就不会对法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这就是寂灭法。
“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果能安住其中,就是入于不二法门。
《杂阿含经》中有很多类似的教言,也抉择了空性,但与此处抉择的角度有所不同。此处主要通过抉择法无我讲无二之理,《杂阿含经》主要是按声闻乘的观点抉择人无我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