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代医家孙思邈对这句话的解读是:“春夏养阳”主要是养心与养肝,因为春季与肝相通,夏季与心相通;“秋冬养阴”则主要指的是养肺与养肾,因为秋季与肺相通,冬季与肾相通。
在接下来寒凉、干燥的秋冬季,家长应该注重帮孩子养肺、养肾,以更好地滋养体内的阴液,让阳气更好地潜藏。饮食方面,可以适当给孩子吃点能滋阴润燥、同时又能养肺养肾的食物,石斛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是“仙草之首”!秋冬防燥、进补都能吃
秋冬天气干燥,阳气潜藏,体内热气蕴结,在外邪+内邪双重攻击下,阴津耗损会很明显。因此,帮孩子进补前要先滋阴。
✔一是,阴津充足才能濡养五脏,帮孩子储藏进补所需的营养与能量。
✔二是,阳生于阴,进补的实质是将食物能量藏于“阴”。想要孩子补一身阳气,就要先帮他滋养阴气。
✔三是,阴液亏虚的孩子容易一补就上火,很难补得进。想避免这种情况,给孩子调补前,可以先滋阴养阴。
这时,适当吃点石斛就可以满足上面的调理需求。
石斛被称为“仙草之首”,《本草纲目》中记载:“(石斛)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肾经,能生津益胃、滋阴清热、润肺益肾、明目强腰¹。
总的来说,吃石斛对生津润燥、滋阴进补都是很有帮助的,适合大部分孩子在秋冬季节吃。另外,如果孩子平时阴虚火旺、容易上虚火的话,就更适合吃了。
但如果孩子脾胃一直都比较虚寒,容易腹痛、拉肚子,或本身就有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的,不宜吃性寒的石斛,容易加重虚寒体质,让身体虚上加虚。
日常保健、进补吃,一周1~2次,不宜多
石斛这么有益,秋冬日常保健或进补,都可以适当吃。
“适当”吃:一是指频率要适当,一周安排1~2次就足够了,不宜多,不能长期吃、过量吃。二是指搭配要适当,选择一些性味平和、或稍温和的食物和石斛搭配,可以一定程度上中和石斛性味上的微寒。
参玉滋阴汤就很适合目前喝,可以一直喝到冬季。
这碗汤的石斛、沙参、玉竹都是养阴佳品,用它们和猪排骨、猪腱肉一起煲汤,不仅能益胃生津,还能滋阴润肺。在孩子消化好的情况下,可以一周煲1次喝作为保健。口干、胃纳差、舌苔花剥、大便干结的孩子一周喝2次都没问题。
参玉滋阴汤
材料:石斛5克,沙参10克,玉竹8克,猪排骨200克,猪腱肉30克
做法:
1、猪排骨斩段,猪腱肉切块;
2、所有材料放入炖盅,加入3碗水;
3、中小火炖煮1.5小时即可。
宜忌:
◆ 3岁以上辨证喝。
◆ 蚕豆病可以喝。
更多调理方可查阅
《儿童食疗大全》
秋冬干燥常备2个“石斛方”,专治阴虚上火、肺燥咳嗽
秋冬时节,孩子的身体会面临“外燥+内燥”的双重考验,很容易出现阴虚上火、肺燥咳嗽等不舒服。应对由“燥邪”引起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将石斛和其他食材进行搭配,对证调理。
1、阴虚火旺,喝冬斛饮
石斛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高手”。阴虚火旺、上虚火的孩子,可以用它煮冬斛饮喝。
冬斛饮用到了石斛和麦冬,搭配了疏风清热、平肝明目的菊花及养肝、滋肾、润肺的枸杞子,适合用来清虚火、滋阴津,缓解孩子上火热气、口气大、口腔溃疡、睡不安稳、烦躁不安等问题。
冬斛饮:石斛8~10克,麦冬8~10克,菊花3克,枸杞子5克
(3岁以上辨证喝;蚕豆病可以喝)
但要注意冬斛饮里有石斛、麦冬、菊花三味,比较寒凉,不能长期饮用,孩子虚火消退后就不要再喝了。
可以改用更为平和的小儿清热方。
另外,日常补充津液,还可以用陈皮、柠檬、蜂蜜(秋柠饮)给孩子泡水喝,性味更平和。
小儿清热方(沁芳宁):
莲子:养脾益肾、养心安神¹
菊花:平肝、明眼目、疏风散热¹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髓、明眼目¹
淡竹叶:清泻内火、除烦止渴¹
2、肺燥咳嗽,喝石斛百合清肺汤
在干燥天气影响下,阴津受损,肺失濡润,继而影响肺之宣降,孩子就会很容易咳嗽。因此,当家长发现孩子有肺燥的表现,如口干口渴、咽痒干咳、有痰难咳、清嗓子,同时伴随大便干燥、小便黄、舌红少苔等表现时,就要及时帮他润肺清热。
秋冬多喝点汤水,本身就对润燥有帮助。这个季节还可以用石斛、百合、雪梨一起煲汤,能增加清肺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孩子肺燥咳嗽时,可以连续喝两三天石斛百合清肺汤来调理。就算孩子没有不舒服,但天气干燥很明显时,也可以一周喝一两次作为预防。
石斛百合清肺汤:石斛10克,百合20克,雪梨1个,冰糖适量
(3岁以上辨证喝;蚕豆病可以喝)
不过,我要提醒一句,不是秋冬季所有咳嗽都可以喝石斛百合清肺汤的。这碗汤对肺燥咳嗽很有帮助,对热咳也有一定缓解,但寒咳的孩子是不能喝的,否则会加重体寒,咳得更厉害。
如果家长没办法辨别孩子咳嗽的寒热属性,可以喝小儿三仁止咳方。这个方由南杏仁、桃仁、莱菔子组成,全方性味平和,不太有偏性,寒咳、热咳、寒热夹杂的咳嗽都能喝,而且很温和,2岁以上就能喝。
小儿三仁止咳方(杏桃宁):
南杏仁: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¹
桃仁:润肠通便、止咳平喘¹
莱菔子:消食除胀、降气化痰¹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