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强度间歇训练法的全面认识

美体   体育   2024-10-09 12:02   安徽  

资料节选自:Endurance Exercise Performance in Masters Runners: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and Training Recommendations

刊物:国际田联:《New Studies in Athletics》,2015.1

(注:本文发表已征得国际田联同意)

       由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强度较高,因此很难通过心率来监控训练负荷。心率指标无法有效地反映短时间运动的强度。再者,由于心率的增长存在平台期,因此当运动强度达到或超过最大摄氧量强度时,心率的变化将很小。因此,短时间运动情况下跑速的变化很难在心率指标的变化上得以反映。因此,在实验室通过递增负荷测试所测得的最大摄氧量跑速,被认为是相较于心率更为精确且有效的负荷评价指标。

       由于实验室测试有时候可能不具有可行性,因而耐力运动员在监控高强度间歇训练的负荷时往往会采用其他方法。如在进行短距离间歇跑时(10-60s),教练员通常会用100-400米跑的最大速度百分比来监控强度。而对于长距离间歇跑(2-4直至6-8分钟),则会以800-1500米乃至于2000-3000米的跑速来进行训练。此外,RPE(自感疲劳分级)法如今也愈发常用,因为它较为简便。当采用RPE法监控长距离间歇跑的负荷时,教练员会让运动员根据自我感觉来自行安排跑量或跑的持续时间。主观强度通常介于“累”与“很累”之间(如RPE满分10分,强度值则≥6;如果RPE分值在6-20之间,则强度值≥15)。

       与持续训练法只需要把控2个负荷指标(量和强度)不同的是,高强度间歇训练中需要把控的负荷指标更多。其中既包括强度和量(这与持续训练法类似),还包括间歇时间、间歇方式。

       除了高强度间歇训练的形式外(长距离间歇跑还是短距离间歇跑),以最大摄氧量强度所完成的跑量同样非常重要。近来的研究表明:在高强度间歇训练课中,运动员应至少完成10分钟以上≥90%最大摄氧量强度的跑量。训练形式既可以是长距离间歇跑(≥2分钟)也可以是短距离间歇跑(≤45秒)。

       间歇的方式既可以是积极性的,也可以是消极性的,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休息方式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自然也是不同的。消极性休息时,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速率较高;而相对的,积极性休息时磷酸肌酸的再合成速率则较低。然而,在积极性休息时,肌肉中乳酸的排除速率较快,尤其是在积极性休息的强度介于60-70%最大摄氧量强度之间时,乳酸的排除速率将达到最大。一般来说消极性休息的时间短于积极性休息。基于二者在恢复方面的生理学效应,教练员在安排高强度间歇训练时可根据实际训练目的灵活确定休息方式。

       建议缩短准备活动到正式开始高强度间歇训练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因为这有助于加快缩短机体达到最大摄氧量状态的所需时间。而准备活动的强度则以<60-70%最大摄氧量的跑速为宜。

       对于大多数运动员来说,两次高强度间歇训练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在48h为宜,这有助于他们得到充分恢复,从而最大化地提高运动表现水平。事实上,如果高强度间歇训练课之间的间隔时间少于2天,那可能会逐渐出现过度训练的情况。在某个特定的训练阶段,有时候这种“功能性”的过度训练的情况可能是运动员有意为之,然而如果不能合理地控制训练负荷(降低训练负荷),并且连续几天或几个星期都是大负荷训练,那么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就可能会造成非功能性的过度训练情况。

       对于老将运动员来说,在制定长期训练计划时,应首先进行传统的低强度持续跑训练,从而使他们的心血管系统以及肌肉骨骼系统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在这之后如果希望在耐力成绩上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那么高强度训练的刺激就是必要的了。


下表给出了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和持续训练法的训练计划示例


推荐课程:

田径训练加油站
田径教练员培训。以田径教练为服务群体。定位于专业性、科学性。发布田径(短跑、中长跑等)类训练信息及体能训练类课程及培训信息 。我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