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不平衡是运动员人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从功能的角度,人们希望解决双侧不平衡,因为显而易见,它会限制运动表现的长期提升,并可能导致伤病问题,然而其实,双侧不平衡在普通人群中同样存在,或者说,人很难使自己的双侧完全平衡。由于职业、生活/动作习惯或自身身体发育的关系,不平衡反而是一种常态现象。
讨论双侧不平衡纠正的有效性及必要性之前,在此分享一个案例:
案例:运动员曾经在体考前出现过四个月内左腿拉伤三次的情况,导致其双腿力量严重不平衡—左腿弱右腿强(技术层面具体表现为:跑的过程中重心一高一低起伏明显,右侧蹬离地面时重心较高,左侧蹬离地面时重心较低;左腿下压速率明显慢于右腿,而下压速率恰恰与腘绳肌力量有关)。后来该运动员在一次骑车时意外摔伤,正好摔伤的是右腿。由于其本就是左腿弱右腿强,于是当时考虑利用受伤时间加强左腿力量,那么在伤病恢复时,左侧的力量得到加强,右侧由于缺少训练则可能会出现下降,如此则其长期不平衡的问题能够有所改善。
对于这个案例,我们通常能够想到的结果无非两个:1. 运动员的双侧不平衡有所改善,甚至可能过度纠偏,转而变成左强右弱;2. 双侧不平衡改善很少或几乎没有改善(众所周知,双侧不平衡本就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最后的结果是:运动员左侧的动作力量表现明显好于右腿。但其跑动过程中仍表现为右侧强左侧弱(基于技术观察以及其诸如触地时间等力学参数),难道这意味着他右侧的力量其实仍然优于左侧?然而事实上,他在训练完后第二天自述右侧肌肉非常紧(延迟性肌肉酸痛),左侧却无明显反应,表明右侧由于长期缺乏训练,力量的恢复仍需要时间。为什么运动员在左腿力量已优于右腿的情况下,却仍采用右侧主导发力的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