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哲思|教改让教育变得更好了吗?

文摘   2024-10-15 12:00   上海  


写在前面

在暑期的《苏菲的世界》文学与西方哲学启蒙营,我们邀请学生们对自身感兴趣的“大问题”进行探究。

学校内外,同学们耳濡目染,总会听见“教改”一词,他们的生活也常常围着教改转。“教改所追求的目标被应是帮助学生、除旧革新,但为什么感觉上,教改只是带来了更多的惶恐、困惑与奔忙?”——有同学说到这个,营期当时所有的孩子都能发出有证据的怨气。将教改的思考置于历史中、也置于亲身经历与感知中,藤池同学试着得出自己答案。

艾林/按

教改让教育变得更好了吗?

文/ 藤池,新9年级

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与这个时代是否相匹配和契合?我的回答是,不。

现成的教育以大量的概念和知识灌输为特点,以测验、排名和优胜劣汰为手段,试图用模具将学生的灵魂“规”成一个个相同体,并进一步筛出其中形状更加完美的一些。回溯历史,这种机制的产出目标,实际上对应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中一个理想的加工厂工人的形象。

而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正反映了彼时的时代特征:机械化、重复、批量生产,它们符合的是十八、十九世纪的时代变化的需要。

然而,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AI已能够承担机械化的工作,它能比任何人都更快速和有效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成为那个完美的模版。因此,21世纪的社会需要的人应该是擅长反思和质疑的,有批判性思维、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有创造性、创新精神、灵性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那些无法被机器所取代的、越来越“活”的特质。

但现代教育实际上是怎样的呢?它的目标还停留在毕业率、清北率这些刻板的概念上,用表格和数据评估学生是否优秀和成功。教育仍然用过去的方法应对未来。

在这个矛盾的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频率变得越来越高。但是教改在干什么呢?它没有改变教育的实质和底层的逻辑,它发明出更多的综合考评手段,使得学生老师更加应接不暇;要胜任它的考核,学生必须学习更大量的知识,花更多的时间在拓宽自己的知识库和套路解题水平上。这让我质疑教改的推动者的目的,似乎是希望以教改这个推手来进一步限制学生的思想。

在课本里有越来越多没有被解释的概念,越来越多被主观和主流叙述所影响的文字(特别是在历史课本里)。面对着老师的理所当然的沉默,面对着考试、排名的巨大压力,学生渐渐丧失黑格尔所说的“否定的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批判性思维。他们习惯于麻木地接受和被迫适应,内心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小。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教育改革:一场可以预知的失败》,副标题是“我们是否能在太晚了之前改变航向?”,这也很代表我的思考

在这样的处境下,我认为当前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危险,因为它包含了许多不应附加给教育的“私心”:它试图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填塞给我们毋庸置疑的结论,甚至运用一套游戏规则掌控者的模糊说辞,混淆我们的常识与本可通过教育变得越来越清楚的反思。这样的教育情况带来怎么的后果呢?是我越来越不能信任课本上印刷的道理与结论,而越来越寻求通过YouTube、Bilibili、社交媒体去寻求答案。而更可怕的是,我根本不知道我现在思维方式是否已经受了限制和影响,模式化和量化的课标成绩是否已经定义了我、改变了我。四顾看看,我却发现似乎大部分人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被这种偏狭而模糊的衡量标准局限了。

如果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灵性的人才,那么现代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激发和正确引导学生们的灵魂,而不是让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越来越隐藏真实的自我。记得第一次上艾林的课时,我们读了《遗失的灵魂》这本漫画,书中所画的就是人在盲目又快速的机械化生活中,步履匆匆,而灵魂被落在后面太多,人需要慢下来才能等到自己的灵魂追上。

诺奖获奖作家托卡尔丘克的绘本《遗失的灵魂》,一本推荐给9-99岁的书对当下现代病的反思

我仿佛能在现在的教育里看见一名名学生遗失的灵魂。应试教育和优绩主义不停的催促学生们快一点再快一点,训练出一种不假思索的盲从,而质疑和思考的能力已经与我们的灵魂一起遗失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教改让教育变得更好了吗?如果讨论“好”的前提局限于现行教育体系之内,那么你当然可以说教改填补了现代教育体系的某些漏洞,比如现在社会需要更多理科人才,于是教改就迎合了这个需求——比如,北京最近调整英语的满分从120分降低为100分,而物理增加到100分,化学和生物从满分60增加到80;接着老师就会在家长会上告诉我们,理科是更抓分的,学好理科才更有可能进入更优秀的学校;于是,这样的改变使得更多学生被迫地能够学好理科,理化双选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更多理科人才进入了社会……看似目的已经达成了。

仔细读读这幅漫画。虽然这里以“有乐趣的学习”为名,

可当学生们被如此监控时,他们怎么可能真的放松呢?


然而,如果我们回到教育的本质——教育应当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获得自由(包括更为自由自主的生活、自由的精神等),如今的教育甚至连人和自由究竟是什么都似乎不再关心。

《遗失的灵魂》这样描绘现在的人:

“如果有人能从高处俯瞰我们,他会看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行色匆匆、汗流浃背、疲惫不堪的人,以及他们姗姗来迟、不翼而飞的灵魂……

我们在盲从这条道路上走的越来越远,而忘记了质疑,忘记了批判性思考,也遗失了自己的灵魂。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匆匆往前,一心追赶时代的快车,而是转头等待一下,反思反观这条来路,在这个不断变幻标准答案的世界里,放缓速度找到真正的自我。

编辑:曼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  关  文  章  -

关心,解开教育死结的一把钥匙

少年哲思|当代女性处境中的“母性困境”

哪有孩子不迷途?两本给“叛逆少年”的推荐


- 版 权 声 明 -


部分插图来源网络

文章版权归“游豆岭”公号创作者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并留言


- 关 注 我 们 -



游豆岭
游豆岭,见天地,观来去,呼朋唤友,载舞载歌,吟诗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