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不可失,失不再来
虽然距离过年已没有几个交易日,但监管仍然在积极进行市场引导。
1月2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要点如下:
证监会:今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财政部:推动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
金融监管总局:第二批保险资金的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春节前先批500亿,马上到位,投资股市;
央行:今年1月互换便利操作的550亿元可随时用于融资增持股票;
人社部: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基金取得稳健投资收益。
可以看出全部是利好消息,其中互换便利这些也是去年“9.24”的延续以及展开。
不过,市场表现却并不如人意,23日早盘冲高后,整体出现冲高回落的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01
为何市场冲高回落?
市场冲高回落是因为对政策已经免疫了吗?又或是不看好市场?
可能并不是这样。
从资金面来看,当下临近春节休市,投资者操作欲望往往会下降,再加上春节期间花销可能会增加,反而可能对股市资金形成一定虹吸。
从历史来看,春节前几个交易日市场呈现冷清状态属于常态。单个交易日的走势也并不能代表什么。
02
后市如何看?
首先,政策面的表态已经很明确,可以说是大力支持股票向好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保驾护航,所以,对于政策面我们无须担心。
其次,资金面也处于较好的环境中。过去几年多次的降准降息给市场带来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根据此前央行的表态来看,这样的宽松环境2025年仍然会维持。
最后,基本面能否好转可能是市场能否继续起势的关键。不过,从过往来看,基本面往往与政策强关联,比如房地产上下游超70个子行业,是影响基本面的一个重要变量,而房地产在近年来持续政策支持下,已经开始有所企稳,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止跌现象更为明显,这些或许会成为接下来基本面好转的关键因素。
所以,对后市我们无需过于悲观。
03
保持钝感力,更理性应对未来
A股市场波动一直比较大,对于投资者的心性考验更为明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或许需要具备一定的“钝感力”,拉长周期去看待自己的投资。
在《随机漫步的傻瓜》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很擅长投资的退休牙医,获得的报酬率比国库券高15%,波动率为每年10%,换算后,任何一年赚钱的概率为93%,一年中任何一个月赚钱的概率为67%。但继续细分到更窄的时间维度中,赚钱和赔钱概率几乎相抵,任何一分钟赚钱的概率只有50.17%。
假设他每分钟检视一次自己的投资组合,一天观察8小时,每天他会有241分钟开心,239分钟不开心,一年分别是60688分钟开心和60271分钟不开心。
根据禀赋效应,亏钱时不开心的程度会大于赚钱时开心的程度。再结合牙医每天高频地关注自己投资情况,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情绪压力。
但如果我们换一下角度,牙医只在每月初看一下自己的投资情况,由于有67%的月份是赚钱的,所以他一年只有4个月不开心,8个月开心,如果是一年看一下,那么在余生20年里,他将收获19次开心,只有1次不开心。
这就是“迟钝”的力量。
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写道:那些情绪适合于投资活动的普通人,比那些缺乏恰当情绪的人,更能赚取钱财,也更能够留住钱财,尽管后者可能拥有更多的金融、会计和股票市场知识。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市场的波动中坚持下去,投资的旅程才能走得更长更稳。
-End-
本篇作者 | 三两
图片来源 | 贝塔数据
整理编辑 | 贝塔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