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研究的殿堂,青年学者们犹如雏鹰展翅,清亮的声音响彻整个领域。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入探索医学奥秘,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他们在实验室埋头苦干,在学术舞台上崭露头角,为医学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
钟秋,1988年2月生,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现任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临床微生物组组长。
学习工作经历:2013年6月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就职于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检验科;2022年6月毕业于陆军军医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耐药菌与噬菌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噬菌体治疗多重耐药菌的作用机制。
学术成果: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参与制定感染性疾病相关的专家共识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新型实用专利2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含共同)在《PNAS》《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iScience》和《Microbial Biotechnology》等专业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其中IF>10分2篇。
学术任职: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噬菌体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检验分会青年委员,重庆市微生物学会委员,《国际检验医学杂志》青年编委。
探寻科研之路
01
基础研究:揭示解糖微小寄生菌TM7x帮助宿主菌逃避噬菌体捕获的新机制
近期,研究团队在《PNAS》杂志发表题为《Episymbiotic Saccharibacteria TM7x modulates susceptibility of its host bacteria to phage infection and promotes their coexistence》的研究,文章揭示了在口腔微生态中,细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噬菌体耐受性的影响。解糖微小寄生菌TM7x作为人类口腔微生物组中的成员,是一种“不可培养”的细菌,它通过寄生在龋齿放线菌XH001的表面得以生存。该研究发现,寄生菌TM7x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壁多糖(CWP)的合成基因簇表达水平帮助宿主菌逃离噬菌体LC001感染。
体外协同进化实验进一步揭示,噬菌体LC001与多种状态宿主菌之间的复杂互动。该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噬菌体抵抗机制,也为深入理解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未来的微生物防控和生态调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图1 口腔中细菌-寄生菌-噬菌体复杂互动模型示意图
图2 TM7x保护宿主菌XH001免受噬菌体LC001DE的捕获
02
临床研究:开展了双链RNA噬菌体治疗“超级细菌”的临床试验
2023年,研究团队与复旦大学上海噬菌体研究所合作开展了针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双链RNA噬菌体治疗临床试验,采用了噬菌体雾化治疗与环境消杀相结合的方案,在经历3个疗程的治疗后,有效地降低了患者体内的细菌载量,显著改善了其临床症状。尽管在噬菌体治疗后的短期内观察到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复发,但分离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发现不仅凸显了噬菌体治疗在重塑细菌耐药性方面的潜在作用,也为患者后续的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宝贵的治疗窗口。
图3 双链RNA噬菌体phiYY治疗棕色铜绿PA-LX01
团队展示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检验科
陆军特色医学中心(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检验科是集科研、医疗、教学和卫勤为一体的临床科室。检验科是重庆市首批获得ISO 15189认可证书的单位、重庆市重点临床专科、重庆市病原微生物实验诊断专科联盟副理事单位、重庆市精准医疗分子诊断专科联盟。
科室长期从事病原菌的致病性和检测研究,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课题50余项,课题经费3 000余万元。近年来,科室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收录8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军队医疗成果奖三等奖7项和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项、新型实用专利15项;任国家、军队、重庆市等各级学术团体副主任委员、委员共11人次。
END
编辑:陈玮嘉 审校:张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