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丨杨宝学/孙金鹏/铁璐团队揭示尿素转运机制及尿素通道抑制剂的多样作用模式

学术   2024-12-01 14:30   四川  

尿素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有机化合物之一,也是人和动物体内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分布于人体全身各处组织,是一种重要的渗透性溶质,在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尿素的快速跨膜运输需要通过尿素通道蛋白 (Urea Transporter, UT) 这类特异性通透尿素的跨膜蛋白实现,其速度是简单扩散的10-100倍。肾脏是人体调节尿素浓度最重要的器官,由尿素和钠离子共同形成的肾皮质到髓质的渗透压梯度,决定了肾脏的尿浓缩能力。UT在肾脏的生理学功能已比较清楚。肾内髓组织的尿素浓度梯度和渗透压梯度主要依赖UT-A1,-A2,-A3和-B亚型介导的肾内尿素循环,在尿浓缩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择性敲除UT-A1/UT-A3、UT-A2或UT-B,可以阻断肾脏内的尿素循环路径,减弱尿液的浓缩能力,并且这一过程不干扰Na+、K+、Cl-的排泄,属于“尿素选择性利尿”现象。这表明尿素通道蛋白有可能成为新型利尿药物的作用靶点,其抑制剂有望被开发为创新型的利尿剂。尿素通道抑制剂的利尿效果具有一个显著优势,即利尿的同时不会影响体内电解质的平衡,适合高血压、心力衰竭和水肿等慢性病患者长期使用。近年来,以尿素通道蛋白为作用靶点的药物研发逐渐受到关注,新的作用机制和化合物也在持续发展,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日,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孙金鹏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杨宝学教授团队,铁璐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urea permeation and distinct inhibition modes of urea transporter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UT跨膜转运尿素分子的结构基础以及竞争型、非竞争型和不竞争型UT抑制剂的作用模式,为靶向UT设计和开发选择性抑制剂作为新型利尿药提供了直接结构依据


该研究中,作者通过表达量筛选体系,体外表达多种不同的UT亚型,并通过冷冻电镜解析了人源UT-A2,UT-A3,UT-B和斑马鱼UT在静息状态(Apo)以及UT-A2结合尿素分子,抑制剂分子25a,ATB3,CF11和HQA2状态的高分辨率结构。通过结构性分析,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序列比对和突变验证分析,作者首次直接观测到尿素分子结合在UT通道中的状态,发现UT转运通道中保守的尿素分子识别基序(URM),包括胞内侧和胞外侧的两个尿素分子结合口袋EUBP和CUBP,主要参与了尿素的识别和运输过程(图一 A-B)。尿素分子在渗透压的驱动下,通过两个口袋上高度保守的“Q-T-T-Q”极性氨基酸基序进行氢键传递,沿着UT通道实现跨膜运输的进程(图一 C)

图一 尿素分子与UT的结合转运模式及UT抑制剂的多样作用模式

此外,联合团队还分析了竞争型、非竞争型和不竞争型UT抑制剂与UT-A2作用模式的差异。两种竞争型抑制剂C25a和ATB3通过占据了EUBP和CUBP,与尿素竞争与“Q-T-T-Q”基序的氢键作用,从而竞争性阻断尿素的跨膜运输。此外,作者也发现UT-A2的胞外端抑制剂结合口袋EBBP中非保守残基L202和P336(也称为L-P口袋),是设计hUT-A2的选择性竞争型抑制剂的关键氨基酸。与竞争型制剂不同,非竞争型抑制剂CF11和不竞争型抑制剂HQA2分别结合在通道内侧和通道外侧的两个不同口袋,并不占据EUBP和CUBP。CF11仅与通道内侧的UCBP结合,允许尿素进入UT通道但阻止尿素跨膜运输进程,而HQA2只结合在通道外侧,与SCG次级口袋作用,同样不直接阻断尿素分子进入到转运通道。UCBP和SCG口袋中存在不保守的关键氨基酸,可应用于设计不同作用模式的UT-A2的选择性抑制剂

综上所述,该研究直接揭示了尿素分子与UT结合的结构基础,阐明了尿素分子通过UT进行跨膜运输的动态过程,还发掘了不同类型抑制剂与UT-A2的作用模式,为设计和开发竞争型、非竞争型或不竞争型选择性UT-A抑制剂提供理论指导。

山东大学黄深明副研究员,王明威博士后,张超博士,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刘磊博士后,北京大学黄之贞博士,熊梦瑶博士和蔡柏阳博士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孙金鹏教授、杨宝学教授和铁璐教授为本文通讯作者。文章写作方面得到了山东大学于晓教授的指导。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4305-y

制版人:十一


BioArt

Med

Plants

人才招聘

会议资讯



BioART战略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BioART友情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转载须知


【非原创文章】本文著作权归文章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作者的允许禁止转载,作者拥有所有法定权利,违者必究。


BioArtMED
BioArt姊妹号。关注医学最前沿,提高科学新认知,聚焦人类大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