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用血的代价给我上了一课

文摘   社会   2022-04-12 21:12  
今天的上海已然不是我所认识的那副面孔。以前每次从虹桥机场一下飞机,我都忍不住发一条朋友圈:回到上海也就回到了秩序和井然。不仅是因为那窗明几净的大厅,暖色的灯光,不仅是因为打车的地方就算人再多也都没有一个人插队,更因为你知道你接下来所面临的一切都是会像你在虹桥机场感受到的一样让你既舒适又安全,哪怕遇到什么紧急情况,110应该也会在第一时间出动,120也会紧急把你送往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医院。可是现在,我对这个城市所有的信念似乎在一夜之间坍塌了。
 
刚开始传出要封城的时候,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信的,怎么可能?不至于吧,这可是上海啊。封了还能叫上海吗?后来真封了,我在想,可能疫情真有点严重了,但还是对上海很有信心的,应该不至于出现西安那种就医无门最后人走掉的情况。再后来,一个49岁的女护士走了,在被自己医院拒诊之后,我才突然有点后怕。不至于吧,这可是上海啊。但那会我还是不愿意相信,这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符合我对上海的认知。放心,上海应该会自我纠错。隔天,新闻里说,要求所有急诊和重要门诊不得拒诊,我以为这就太平了。再再后来,物资短缺,无数病人在求救,不断有新的录音爆出来,一条柯基被打死在街头,我好像才死了心。
 
我关了朋友圈,我不看群聊,我以为这样就可以把自己屏蔽起来,但是越是这样就越是忍不住去看,不看还好,一看就一发不可收,越看越气,越看心里越堵,越堵就越想看,因为我担心上海人所经历的一切即将降临在我的头上。我所在的城市因为就在上海边上,这几天也如临大敌,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就在刚刚,我准备囤点吐司,结果一搜,所有的超市都关门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恐慌过,即便是在武汉疫情的时候,物资都还是有保障的。我提醒南京的朋友,该囤点物资了,他说,不至于,你因为在上海边上,真要蔓延到长三角,政策不一定能执行得下去。我说,你也太天真了。过了二十分钟,他给我发了个链接,“南京发布”今天早上发的信息:《加快方舱医院建设,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人最痛苦的事情不是遇到挫折和挑战,而是眼睁睁地看着你原本以为坚不可摧的东西在你面前一一坍塌。又或者很多人早就已经意识到了,但不愿意相信会是真的。总要为一种信念活下去吧。过去两年里,上海曾是很多人心中的那个信念。与其说沪吹是那些不了解上海的人对上海的一种溢美之词,不如说是他们想把上海当成他们活着的那个信念那个不多的火种。再不济,还有上海在呢。即便到今天,依然还是有很多外地人不相信上海发生的一切是真的,怎么可能,那么发达的城市,物资怎么可能短缺,你一定是在造谣。那些在上海安家乐业的人呢?他们曾对这个城市的信念有过哪怕一丝的动摇吗?还是说他们其实知道,但是人已经在船上了身不由己?
 
三年前,我离开上海的时候,还有点伤感,感觉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撸瑟,混了那么多年,都没能在上海站稳脚跟,我羡慕那些留在上海的同学和朋友,哪怕蜗居在宝山松江的一室户里,那毕竟也是上海啊。可是现在发现,即便住上20万一平的豪宅又如何呢,投资女王徐新不也抢不到牛奶和面包?汤臣一品里的券商大佬心脏病犯了不也看不了病而一命呜呼?以前我很羡慕我在上海的那些亲戚,一出生就可以坐拥千万房产,工作旱涝保收,老了,医疗养老更是没得说,我父母的生活跟他们真是一个天上地下,可是现在,我却反而有点庆幸,我的父母幸好没在上海。没菜了,谁给他们买?生病了怎么办?阳了怎么办?连六六那样的知名作家父母阳了都无能为力都在朋友圈哭天抢地,更何况我等升斗小民乎?
 
昨天把《刀锋》看完了,那个我百思不得其解苦苦追寻的答案在书的末尾终于出现了:当世界正以一种可以预料的方式下坠时,我们能做的也只有随遇而安了(大意)。像是灵魂开窍了一样,再看上海的疫情,我居然找到了些许光亮。我不再愤怒,而是平和的接受,并在想我能为上海做点什么?比如写下这样一篇文章。比如给上海的朋友发个微信。我其实这么多天一直不敢问上海的朋友,因为我知道问了,我又帮不了什么,彼此只会更难受。但是昨天半夜,我终于问了几个朋友。他们都回了,有的说在做志愿者,有的说小区有阳性,但应该可以挺过去。最后还不忘叫我注意安全。
 
这几天,我越来越喜欢那些普通人的个人叙事。今天看到一篇《是的,我还没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里头讲了她的上一篇文章《是的,我快没粮了》刷屏之后,居委会如何对她“关怀备至”,警察如何软磨硬泡请她删掉文章,而她又是如何婉言谢绝的。也太有骨气了吧?要是是我,我能做到像她那样处变不惊吗?还有那个拒绝去方舱的“假阳”夫妇,又是什么给他们勇气在那样的关头还保持缜密的逻辑和体面的克制跟要把他们拉走的人据理力争呢?父亲因为就医无门而走掉了,女孩在追忆父亲的文章里回忆,要是她当时做个假核酸证明,父亲是不是就能进医院?我最初看到这个的时候,心想,这年头要想活命还是得学会撒泼打滚,但现在,我想到的是体面。即便在人命关天的那一刻,她依然想到的是不作假不作恶。
 
与其苟且地活着,不如体面地死去。上海人用血的代价告诉我,要认清现实,放弃幻想,也在用行动和勇气告诉我,什么是市民精神,什么是公民精神。他们虽然势单力薄,他们虽然人微言轻,他们虽然手足无措,但是他们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并没有向不公不义妥协。那天看到有个做团长的90后接受媒体采访,她说,以前邻居见到了连句招呼都不会打,但是经过这次社区团购,邻居们都混熟了,说等疫情过后大家一定要喝一杯。一个叫王逅逅的博主帮她的邻居爷爷买了点物资,爷爷给她送了五百块钱,还有一封手写的感谢信。那个被网暴而坠楼的女孩的母亲说,我们想要讨一个公正和正义。被保安拦下不让出门就医,赶来的120医生冲保安一声怒吼,老人“砰”地一声跪下,向医生致谢。
 
有朋友说,上海有那么多知名的作家,王安忆啊,金宇澄啊,怎么没有像方方一样出来说两句。我说,也可以理解,毕竟人家都在体制内。再一个,我觉得上海出不出方方其实也不打紧,因为上海其实有很多零零散散的“方方”。比如那个录音里的疾控“领导”,比如那个写了“求救”一文的自媒体人,比如那个在方舱里拍视频让普通人讲他们症状的感染者,当然也包括这些愿意站出来的讲述者自己……我以前做记者的时候,一度以为这个社会的良知正义某种程度上是由记者律师这些职业的人构建的,但是今天我发现一个社会的良知有时候是靠每个市民每个公民自己坚守和捍卫的。记者的笔律师的辩护顶多只能改变一个具体的个案的命运,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在面对不公不义的时候主动捍卫自己的利益、价值和尊严,即便那个当下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肯定是正向的。
 
经此一“疫”,我固然不会再抱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我想我会依然保持我的那份愤怒,对不公不义的愤怒。愤怒不一定有用,但不愤怒只会收获更多的泪水。我固然做不到视金钱为粪土,但我想我会更敬畏一些东西,比如知行合一。而不是一飞黄腾达就忘乎所以,说出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豪言壮语,最后连自己的老母亲都救不了,还要被网友羞辱。我固然做不到完全没有爹味,但我想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警惕并收敛这种好为人师的道貌岸然和伪善,以一种更加谦卑的心去面对周遭的每个人,别人过得不如你,不是别人没你聪明没你努力,而只是因为你比他幸运,仅此而已。那些住房结婚生子养老的种种曾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担子,此刻却被轻松放下,因为再怎么拼再怎么伪装自己再怎么证明自己过得有多好到头来都是徒然的。但我想我会依然相信一些东西,比如那首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比如信念。过去,信念的取得,我会依赖于别人的施舍,现在我可能更相信,信念是靠自己一点点打拼来的争取来的,也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
 
窗外起风了,皓月当空,我的心如止水。我以前很害怕黑夜,我怕寂寞和孤独,但是现在我却越来越喜欢它。白天太过于聒噪,无法安心思考,你也很容易被那些亮丽的表象所蒙蔽,夜晚反而可以让人沉静下来,让你的视觉变得比白天更加敏锐,反而更能看清一些东西。人为什么而活着?生命究竟是什么,有没有意义,是否只是无常命运中一个悲哀的错误?这是刀锋里的飞行员拉里穷其一生的追问,也是最近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感谢疫情里的2500万上海人,我从中找到了一些些答案,只是希望当有一天我能找到更多的答案的时候,不需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最后不能免俗地说一句,加油,上海,加油,吾国吾民。


往期文章

那个熟悉的上海又回来了



二篇
欢迎来到优雅得体的中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