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衰上海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如果你回头看上海防控的脉络,他一直在探索属于自己的一条路,一如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摸着石头过河。
你不能说现在看似走回了老路,就一口咬定上海是失败的。事实上,上海从来没有溃败,上海神话也没有终结,只能说他探索的那条路那条介于清零和共存之间的第三条路暂时搁浅了。
即便到最后时刻,上海仍然在坚守着这一条路。上海没有全部停摆,一封了之,而是浦西浦东分批进行,在浦东封控之前要求超市卖场继续营业到凌晨,让老百姓有采购物资的时间。
这种过程肯定不可能是完美的,肯定会遭受各种各样的批评。但是我仍然相信时间会站在上海这一边。
虽然很多人说上海没有公民只有市民,但是上海市民跟其他地方的市民是不一样的。今天看到一个截屏,说请大家关注下社区里的老人,他们不会用社交媒体,不知道怎么发声,如果你是这些老人的邻居,不妨敲一下老人的门。
我不知道是不是上海市民提议的,也不知道转发这样一个截屏能带来多大的效果,但是它字里行间的朴实温暖善良都会让人有一种转发的冲动,先转转吧,万一有效果呢。
这也是我熟悉的那个上海,那个看似冷漠但在关键时刻能够守望相助的上海。这样的截屏很有上海的味道。端着红酒杯测核酸不叫腔调,这个才是真正的腔调。
当无力可依的时候,自救和觉醒成了很多上海人的自觉。我一个上海的朋友转发了一篇自吹自擂的文章,然后说取关拉黑,明明在longzi里还要夸longzi精致。
加油上海这样的话在上海人面前都显得太廉价,这些停留在表面上的口号也感动不了更欺骗不了上海人。
过去两年来如果说上海精准防控做的还算成功的话,离不开上海人的默默付出。甚至当外地人开始沪吹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有点过头了,他们本地人完全没感觉。而这波疫情里吐槽讽刺批评自我解嘲最多的其实也是上海人自己。
我看到的批评最尖锐的几篇文章都是上海人写的。这两天九宫格鸳鸯锅的各种段子也是上海人发明的,昨天听到有个rap用上海话讲上海不停做核酸买菜难。这好像是疫情以来不多的本地人用rap表达对疫情防控态度的歌。
这些天来,不少上海朋友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现在还相信沪吹吗?沪吹破产连累到你了。
上海人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内敛,不会像某些地方一边骂骂咧咧,说官方救援迟缓,一边抢菜的时候又唯独留下好丽友。上海超市里剩下的是老坛酸菜面。在那些嬉笑怒骂当中在那些看似插科打诨的吐槽中我能感受到这些人是真的爱上海的。
这是其一,其二,你可以看到不是上海人不支持精准防控了,而是人民的期待跟zhengce的推进有很大的差距。是zhengce的摇摆和不坚决,让上海人最后不得不说出为什么不早点封这样的话,谁会愿意封城呢?上海人如果不能起来去路边喝杯咖啡,就跟要了他们的命一样。
我一开始还为上海人每天团购各种汉堡牛排烤鸭奶茶感到有一种朱门酒肉臭的伤感,他们怎么不关心下那个护士之死呢,他们怎么不关心下普通人的疾苦呢,后来我才知道某种程度上上海人跟香港人很像,他们是不太喜欢悲情叙事的。
他们有时候直接到让你觉得他们太市侩太没有同情心。但是上海人的同情心不是放在嘴上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而且不喜欢声张。
有个小区四个小时募捐了12万给防疫人员发红包,还有的小区募捐给尽责的保安大哥每人发了一千块。这跟有钱没钱没关系,其他城市的有钱人比上海可能还多,但是这是上海人做事一贯的风格。
他们拎得清,知道什么人是真的为他们好,什么人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我说的时间会站在上海这一边,其实也是站在上海人这一边。张文宏首先也是一个上海人,然后才是张主任。
上海经得起所有的被嘲笑和自嘲,上海不会那么轻易被打败,也不会被打败。朋友说,你是不是很庆幸离开了上海,我说不会,上海没问题的,我相信上海。不是因为上海有恩于我,也不是因为我喜欢上海的纸醉金迷,而是上海人的自省和自我解嘲,上海人的批评和敢言,给了我莫大的信心。
上海之所以敢于趟出第三条路也是因为他们有这样的群众基础。而如今第三条路的折戟其实最痛心的是上海人自己,但请放心,上海人能屈能伸,即便再这样危难的时刻,他们也很少流露出呼天抢地的悲情,而是在默默的救人和自救。
他们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是不会明说,他们知道这座百年的城市这座经历过无数动荡的城市有着很强的韧性,不是一场疫情一次防控策略的调整可以轻易打败的。哪怕今天没有人驰援没有人救他们,我相信这座城市的人也会上演一出现代版的敦刻尔克。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