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是机缘巧合,疫情之前我去过一次砂捞越,但这、只是匆匆一瞥,三天两夜的行程,所见所闻都记录在“东马.沙捞越.古晋--燕窝工厂参观之旅”。当时我并不知道曾经有白人做过砂捞越之王。直到两三年后,有一次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部关于马来西亚砂拉越的电影——Edge of the World,出于好奇,就想着快速浏览一下,结果我认认真真地看完了这部电影,也因此了解到了这段特殊的历史。后来也多次查阅了一些布鲁克斯王朝时期的历史,准备整理一下,写个帖子,分享一下,去年十二月份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马来西亚基督教堂的文章,马来西亚最大的基督教堂(以及基督教的发展概况)(今年七月整理重发过一次),当时就在文末预告,后续会写一下砂捞越王的故事。结果因为工作比较忙,当然也因为自己不够坚持,一直拖到了现在。
White Rajah of Sarawak——砂捞越的白人国王,詹姆斯·布鲁克(James Brooke),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国冒险家,有点“误打误撞”的成为了砂捞越的首任白人国王,并且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布鲁克王朝。那么布鲁克是怎么从万里之遥的英国来到了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又怎样最终成为了砂捞越的White Rajah(王)呢?Dawin的《马来西亚那些事》之砂捞越白人王朝就此开讲(能不能写成一个系列?)
“不务正业”富二代,偶遇乱世婆罗洲
詹姆斯·布鲁克,1803年生于英国,出身小康之家,家里还算有点儿钱,但他从小不是那种喜欢按部就班的乖乖仔,读了两年多小学之后,就再也没有正经读过书。这哥们天生就不是普通人,人玩泥巴的时候,估计他想着冒险闯世界。年轻的布鲁克跑去东印度公司干了一阵子,想着像其他探险家一样弄个大事业,谁知在英缅战斗中受了重伤,心有余而力不足,军人梦想一度破灭,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二代”。可是,布鲁克没打算就这样过平凡日子。1839年,他用家里的一大笔钱买了艘船,决定去“散散心”,而“散心”地点嘛,他选了一个比较小众的地方——婆罗洲。那会儿的婆罗洲还是一片热带雨林,海盗横行,当地部族还特别喜欢“拿敌人的脑袋当战利品”。在普通人眼里,去婆罗洲就是“送命之旅”,但詹姆斯·布鲁克觉得刺激极了!传奇开局:借力英军,三下五除二成了“王”
布鲁克的传奇开局其实并不像故事那么简单,光凭一己之力是很难在混乱的婆罗洲立足的。虽然表面上是凭借自己的“英雄行为”打动了汶莱苏丹,但背后还有一层重要关系——英军的支持。布鲁克不仅是个冒险家,还是个“外交能手”,他深知自己不能单打独斗,于是开始和英国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向英国军方表达了自己的野心:若是能让他成为当地的统治者,他将维护英帝国在婆罗洲的利益!这个“提议”可真是“投其所好”,因为当时英国也希望在东南亚扩展影响力,只是没有特别合适的桥头堡。布鲁克的计划让他们眼前一亮——既不用花费太多人力,又能通过一个“准代理人”稳定婆罗洲的局势。英军不仅对他表示了支持,还提供了后续的保护,以便这个“私人王国”能顺利地建立起来。有了汶莱苏丹的授权,再加上英军的暗中支持,布鲁克的霸业之路更加顺利。平定叛乱时,他迅速调动自己带来的雇佣兵,再加上英军的协助,行动效率极高,叛乱势力被快速镇压。整个过程,他既展示了个人魅力,也大大依赖了强大的外援,可以说是“理想与现实完美结合”。于是,布鲁克在婆罗洲成了一个靠“混合打法”上位的传奇人物:既扮演了冒险英雄,又灵活地运用大英帝国的后台,快速打开了婆罗洲“私人王国”的局面。最终,汶莱苏丹在布鲁克的“混合双打”威力下彻底被打动,不仅把砂捞越“外包”给他,还正式封他为“总督”,让他全权管理。1842年,詹姆斯·布鲁克自封“砂捞越王”并带上了拉者的头衔,直接把这片土地当成了“私人王国”。
“爱与和平”治国难:制止打架、禁止海盗,还要“劝大家别砍头”
詹姆斯·布鲁克一当上砂捞越王,才发现这片“东方王国”并不那么好治理。砂捞越虽然美丽富饶,但内里是一锅翻滚的“热带乱炖”——各部族矛盾重重,时不时还会大打出手;海盗猖獗,沿海一带民不聊生;而且,当地人把“猎头”当作一种神圣的传统,每逢节庆或战事都要“收点战利品”。要让这个地方“太平”下来,布鲁克面临的挑战相当硬核!制止部族之间的“约架”:要当“调解专家”还要冒被打的风险
首先,布鲁克得面对部族之间频繁的冲突——真是让他“头大”!当地几个主要部族动不动就为了地盘、资源开打,每次见面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宿敌相逢”,打得不可开交。布鲁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这都还内斗成这样,我这‘王国’的日子还能消停吗?”为了调解这些部族冲突,他简直成了全天候的“调解专家”。他逐一走访各部族首领,给他们讲解“和平共处”的道理,还邀请他们到自己的“王宫”里来谈判。但这过程并不容易,许多部族首领根本不买账,认为布鲁克这是在“外来干涉”他们的事务,有时候谈判的场面一度紧张的他都觉得自己可能会“当场翻车”。不过他耐心很足,每次都带上一些礼物,用真诚的态度打动各部族,让他们觉得这个“白人王”还是有点诚意的。慢慢地,他靠着反复地调解,把部族之间的矛盾暂时平息下来。虽然和平是暂时的,但起码减少了“火药味”。要说服大家不打仗,光靠“政策”是不够的,还得靠一点真心——布鲁克就是靠这一招逐渐让人对他服气的。“打击海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了!
更让布鲁克头疼的是砂捞越沿海一带的海盗问题。当地的海盗团伙不仅实力雄厚,行动也十分灵活,基本上就是“打完就跑”。布鲁克意识到,这些海盗不剿灭,砂捞越的商船就无法安全通行,他的“国王梦”也会泡汤。于是他决定出手,不仅从英国带来些船只,还雇佣当地士兵组建了一支“反海盗小队”。布鲁克亲自带队,和海盗打了好几场硬仗。起初,他和手下们几次都差点被海盗包围,毕竟这些海盗熟悉地形,而且对布鲁克这种“外来户”没什么敬畏。几次战斗下来,布鲁克意识到,硬碰硬不是长久之计,得用点策略。布鲁克于是开始和附近沿海的几个村庄联盟,获取海盗的动向。这样,他的“反海盗小队”多次设伏成功,终于将几个主要的海盗团伙彻底剿灭。虽然这个过程费了不少功夫和银子,但总算是给了砂捞越一片相对安全的海域。 “劝大家别砍头”——艰难的文化博弈
不过,布鲁克最头疼的事情还是部落“猎头文化”的问题。当地很多部落,尤其是伊班族,世代崇尚勇武,以“猎头”来祭祀和展现个人荣耀。布鲁克试图和他们说,“砍头这种事太过激了!不适合现代文明!”但部落首领们对此的回应是:“这可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是我们的信仰啊!”布鲁克一开始想硬性禁止,但发现这样不仅没效果,反而引起了部落的不满。为了平息这种“文化冲突”,他不得不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他和一些部落首领达成协议,不直接禁止猎头,但将猎头仪式和“勇士庆典”转化成其他的仪式,比如通过勇士舞蹈或竞技方式来庆祝。这一方法既给了部落面子,又逐渐改变了“用猎头来证明荣誉”的习惯。尽管这个过程漫长且曲折,但布鲁克始终以“友善说服”为主,总算在砂捞越逐渐推广了更平和的风俗。詹姆斯·布鲁克的晚年,可以说是一段带着英雄落寞的余韵。他在砂捞越的王国虽然一手建立,并致力于维护了20多年,但到他晚年,疾病缠身,政治风波不断,加上财务状况也逐渐吃紧,让他的后半生充满了艰辛与波折。健康恶化,力不从心。布鲁克晚年的最大敌人是他日渐恶化的健康。自从早年在东印度公司服役期间负伤后,他的身体就一直没完全恢复过。加上婆罗洲的气候潮湿闷热,布鲁克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患上了各种热带病,特别是疟疾的反复发作,使他经常发烧、头晕,无法亲自管理政务。他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到了晚年,几乎已经不能再独自承担砂捞越的治理了,甚至不得不多次回到英国疗养。
政敌与“虐待丑闻”指控。布鲁克的统治方法虽然有效,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一些对他心怀不满的英国殖民官员和商业利益团体。到了1851年,一位英国海军上尉叫乔治·基恩(George Keppel)指控布鲁克过度使用暴力镇压当地的海盗。这场风波迅速引起英国政府的关注,一些人甚至怀疑布鲁克是不是滥用职权,在砂捞越搞了一个“暴君式”的王国。这一事件导致布鲁克在英国被调查,他不得不回国面对听证会,这让他的名誉受到了打击。虽然最后英国政府撤销了指控,但布鲁克因此失去了大量财力和精力。自此之后,他与英国政府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原本引以为豪的“英国后盾”逐渐淡化。
经济窘迫,财政吃紧。布鲁克晚年最大的困扰之一是砂捞越的财政危机。早年为了维持砂捞越的运作,他个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然而,砂捞越的资源有限,加上周围势力蠢蠢欲动,布鲁克并没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王国”的财务平衡。为了支撑砂捞越的财政,他不得不向英国政府和私人借款,这让他的财务状况一度非常紧张。
此外,他的管理模式虽然让砂捞越得以相对稳定,但并没有完全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到了晚年,他的资金链紧张到让砂捞越的未来显得不再那么确定。砂捞越的局势变得有些尴尬和摇摆不定。
王位传承与回归英国。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之后,布鲁克逐渐意识到自己无法再亲自管理砂捞越。于是,他考虑将王位传给自己亲信的侄子查尔斯·布鲁克。布鲁克选择查尔斯,是因为他早年也参与了砂捞越的事务,了解当地的情况。1863年,他正式指定查尔斯为继承人。1868年,詹姆斯·布鲁克正式让位,结束了自己长达27年的统治,返回英国养老。但由于战斗与疾病的折磨,他的身体和精神已大不如前,甚至靠借钱度日。1868年6月11日,他在英格兰家中去世,享年65岁。一代白人rajah,从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