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拜一个特别的神——拿督公

文摘   旅游   2024-07-13 14:50   马来西亚  

从上次朋友过来探访国际学校之后,我开始写一些介绍马来西亚生活的文章,连续写了几篇之后,突然感觉不知道写什么话题了。也没有朋友给我留言,否则我还可以写一下大家想要看的。

幸好,朋友给我介绍了一本马来西亚华人写的书,《流俗地》。据说在中国比较火,在马来西亚似乎知道的人不多。我问了几个华人同事,他们都不知道,也有可能他们正好不怎么看书,毕竟有太多的地方刷视频了,还有多少人愿意费脑子去读书呢。但是我始终认为,去读文字,跟听书,看视频是不一样的。文字,靠自己去看,在心里默念出来,会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体验,思考所得,是别人没办法直接塞给你的,只有自己思考了,才有机会获得。这也是我不怎么在我的公众号发视频的原因。我想总归有些和我一样喜欢,或者至少偶尔想读一下文字的朋友,所以我要在短视频时代,保有这一片自留地,给自己,也给喜欢读书,读文字的朋友。

关于《流俗地》,我搜了一下,确实在大陆和台湾,都有卖,有好几个版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买一本来看看,值得一读。这里我就不具体介绍,后面我应该会写几篇文章,介绍一下这个书。这里咱们先说说书里提到的一个很有马来西亚特色的神——拿督公。其中一段提到拿督公,当然这里还不是传统的拿督公。

拿督公是东南亚华人,尤其是马来西亚华人崇拜的一种独特的民间信仰。“拿督公”是马来语“拿督”(datuk)和华语“公”的结合。今天典型的拿督公神像是一个身穿纱笼(sarong)、头戴宋谷帽(songkok)的年长马来男性,右手握着一柄马来短剑(kris)或手杖(tongkat),左手拿着一枚元宝。拿督公通常被认为是一个马来神,但同时也有华人、印度人和原住民族的拿督公。在马来西亚,拿督公非常流行——无论大城市、小城镇还是乡村,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大都可以找到一种红色的小神祠,神祠里供奉的就是拿督公。

拿督公神像会被安放在这样的神龛里面,然后神龛被安放在路边,院子里或者门口。

拿督公是一个具有马来人身份特征的神,但崇拜他的信徒却绝大多数是华人(少数印度人)。这个现象是非常独特的,也是拿督公崇拜的第一大特征。当华人先驱移民到马来半岛时(东马比较少见),他们也把家乡的神明带到了这片新的土地上,因此,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宗教”中,绝大多数神明都源自中国,而拿督公则是仅有的几个例外之一。在中国本土,并没有叫“拿督公”的神明。虽然外表上是马来人,但拿督公已经被吸纳进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体系中。

之前跟本地人咨询过拿督公的由来,据传是当年华人先辈们下南洋,来到马来西亚之后,受到了当地马来人的帮助,于是在他们死后,给他们立祠造像,以此来感谢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拿督公逐渐演变成华人供奉的,马来西亚本土化的土地公,当然他又不同于中国的土地公。比如,在中国,土地公一般还有土地婆。

中国的土地庙

有研究认为拿督公崇拜的起源与两种信仰相关:一是马来人的克拉末(keramat)崇拜;二是源于中国的土地神信仰。二者在马来半岛相遇,通过马来亚华人的移植、并置和再造,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民间信仰。克拉末意思是“神圣”,可以用来形容人、动物、植物、石头等等,当这个词被单独使用的时候,指的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当形容人时,它意味着特殊的圣洁和神奇的力量。

另外除了拿督公以外,马来西亚还有另一个“土地爷”——大伯公。大伯公源自于客家话,因为土地神都是慈祥老者,所以被称为伯公。大伯公更加接近中国的土地神,在神格上已由地祇升格为天神,所以马来西亚的大伯公庙常成为地区上的主要大庙;拿督公指非华人土地神,即土地上的精灵和地下的鬼魂,所以拿督公大庙较少而小祠极多。

霹雳大伯公庙

对于大伯公和拿督公的崇拜,体现了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发展的本地化,以及和马来人文化的互相影响,也见证了马来族和华人的友好相处的历史。虽然也有一些不愿被提及的冲突往事,但是整体上马来西亚还是一个兼容并蓄,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国家。

Dawin在马来西亚
我似乎注定了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我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总想四处游荡。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呼唤,总是把我带向不可知的远方。即使坐在房间里,我也希望有一扇能够让我眺望地平线的窗户。这里是一个在大马工作生活七年的IT男的文字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