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马来西亚工作生活了7年的IT工程师,闲暇时光,用文字讲述真实的马来西亚
本来想写马来西亚的圣诞节,结果查资料的时候,又变成了写马来西亚基督教的发展,无意中又找到了大马最大的教堂,最后勾起了我的的回忆。
临近圣诞,周五的办公室,特别的冷清。大部分人都开启了休假模式,发一封邮件,收到一堆的自动回复。马来西亚虽然是穆斯林国家,但是马来西亚是一个多种宗教共存的国家。除伊斯兰教以外,还有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等。
马来西亚的基督徒(含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占到总人口的9%,圣诞节自然也被列为公共假期。根据维基百科,马来西亚基督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1641年,荷兰人占领马六甲,把葡萄牙人驱赶出去,天主教因此无法继续推广,而荷兰人同时引进了基督教。1710年,荷兰人让天主教徒恢复弥撒后,教徒在马六甲建立了全马来亚第一间天主教堂:圣彼得堂,这教堂维持至今,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教堂。1786年,英国人开辟槟榔屿,也在1795年从荷兰人手中接管马六甲 。1815年,英国伦敦传道会(LMS)正式差派米怜牧师(William Milne)前来马六甲建设宣教站,1860年,开放弟兄会进入马来亚。1885年,卫理公会也随即到来。长老会则主要是通过在柔佛的华人教会,槟城、怡保和吉隆坡的外国人教会成长起来。圣公会和天主教于1882年在英属北婆罗洲成立后来到北婆罗洲。例如天主教的米尔山宣教机构(Mill Hill Missionaries),主要是集中在华人和土著社区,如卡达山-杜顺人。1882年,崇真会开始向沙巴派遣传教士。移民也是基督教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的义和团起义后,从中国来的移民人数有所增加,特别是实力雄厚的中国卫理公会。跟鸡场街隔河相望的马六甲红色教堂(夏日么么茶就在旁边的红房子取过景)1936年,信徒较少的玛多玛叙利亚东方正统教会(Mar Thoma Syrian Church)从印度喀拉拉邦海岸迁移到大马,在此建立教堂。在砂捞越,白人拉惹(Rajah Brooke,这个人是砂捞越历史上的一个特例,曾经是砂捞越之王,原名詹姆斯·布鲁克,rajah是王的意思)于1847年开始支持英国圣公会,后来也接纳了天主教徒。1928年,澳大利亚的婆罗洲宣教教会开始用有限的资源开展宣教工作,成就了今天马来西亚最大的本土教堂 - 婆罗洲基督教堂,SIBKL)。要不是网上看介绍,路过一百次,估计我也不知道这是教堂,马来西亚最大的教堂
超大礼拜堂
马来西亚的教会,为了营造更好的教会氛围,会根据年龄,性别等组建不同的团体,方便大家交流,相处。从SIBKL的官网上就可以看到,小孩,青少年,学生,年轻人,家庭,女士,中年人,男士,老年人等都有自己的群体。这样大家就比较有共同话题,自然这个团体就能更好地发展。不同的团体还会组织各种有趣的集会或者活动。
SIBKL 青年教会成员活动
虽然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和基督教也是有些缘分的,2010年四月的时候,我们接到去福建平潭岛种树的任务。当时我们两三百号人都被安排住在新建的“东岳前基督教堂”。有一天正好当地的教徒在旁边旧教堂做礼拜,当时我就被唱诗班的歌声所吸引,走到了旧教堂的礼拜堂门口,听她们唱着,内心无比的平和,多日以来的疲劳似乎瞬间烟消云散了。后来在我翻看圣经的时候,还有一个姓念的阿姨送给我一本圣经。可惜的是,后来因为搬家的原因,这本圣经丢失了。念阿姨今年应该六十多岁了吧。一直想回去平潭,去看看那一路上平潭人家贴在门上的,“以马内利”四字特色对联,还有我种的树,睡过的教堂,听一听海浪声,再去静静的观摩一下礼拜,聆听一下唱诗班的天籁之声。
后续预告:曾经的砂捞越之王--英国人,詹姆斯·布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