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霸Jolin聊成长”公众号,收看更多好文
上海姑娘沙白
上海有个姑娘叫沙白,这个月买了一张去瑞士的单程票。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天里,她用视频记录了倒数的日子:倒数第七天、第五天、第二天……一步步走向她的告别。
今年43岁的她,据说曾是上海收入最高的托福老师,精通钢琴、走秀、拳击和舞蹈。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优秀眷顾她。红斑狼疮在今年引发了严重的肾炎,无法进行肾移植,她只能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经过多次尝试,她最终确认没有康复的可能。于是,她决定联系瑞士的安乐死机构,并完成了所有流程。2024年10月12日,在78岁父亲的陪伴下,她毅然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想法:
一、放下评判
关于安乐死,你可能有自己的看法,但请不要轻易对她的选择进行评判。评判,英文里叫 Judge。其实,自从她在视频中公开这一决定后,已经受到了无数的评判与指责,甚至让她在视频里愤怒地骂人愚蠢。这些视频,是她78岁的父亲帮她拍下的,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见文章结尾视频《上海姑娘沙白》)。
为什么不评判他人很重要?佛家有言:“悲喜自渡,他人难悟。”,大白话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生命是一场孤独的旅途,每个人都在面对各自的艰难,我们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选择与困境,即使我们不理解,也不该妄加评论。“管住自己的嘴”,是人应有的修养。静坐思己过,闲谈莫论人是非,唯有如此,才是对生命的真正敬畏。
二、什么是安乐死(Euthanasia)。
这个词源自希腊语,意为“幸福地死亡”,即在无痛中安然离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安乐死被视为解除无法治疗痛苦的一种方式。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长寿是医学的崇高追求,而安乐死同样是医学不可忽视的一环。”
2021年,瑞士推出了一种安乐死舱,像迷你太空舱一样,能被移动到任何地方。人在舱中关上门,回答评估问题后按下按钮,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于5分钟内无痛去世。这项发明出自菲利普·尼茨克博士,他是全球首位协助病人自愿安乐死的医生。尼茨克认为:“死亡是平静的、甚至令人解脱的时刻。”
2019年,日本NHK播出了纪录片《她选择了安乐死》,48岁的小岛在体检时查出患有罕见的多系统萎缩症。不久,她开始出现语言功能退化,肌肉开始萎缩,只能依靠轮椅行动。因为日本不支持安乐死,无奈之下,她到了瑞士,之后签下了同意书。
在最后的时刻,自己打开了点滴开关,向家人道别。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现在真的很幸福,谢谢你们。”逐渐小岛的告别声轻下去,语速越来越慢,一直到停止了呼吸。整个过程,花了4分钟,而她的脸上,也浮现出久违了的笑容。
2016年英国BBC也拍摄过一部纪录片,题目叫《How To Die:Simon’s Choice》。片中讲述了另一位跨国前往瑞士寻求安乐死的纪录片主人公,叫西蒙,他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精通4国语言,拥有自己的疗养院事业,是一名成功人士。
然而,在他57岁时,他患上了运动神经元病,也就是现在俗称的“渐冻症”。西蒙的病情恶化比医生预想得要快。确诊半年后,曾经精通4国语言的西蒙,逐渐丧失语言功能,只能借助仪器或在纸上一笔一画写下想说的话。
因为英国不允许安乐死,他也去了瑞士。在接受安乐死的前一晚,他和家人以及朋友享受了生命中最后的晚餐。
西蒙的妻子黛比表示,他们同意拍摄纪录片的初衷不是鼓励其他人做出相似的选择,她反而认为安乐死的问题需要深思熟虑和广泛的社会讨论。
而在纪录片中,西蒙曾不止一次提到“尊严”两个字,生命的最后阶段,他只求带着尊严离开。
死亡一直是我们文化中的禁忌话题,仿佛不谈论它,就不会发生。但事实是,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死亡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每个生命的选择,哪怕这些选择我们暂时不理解、不认同。沙白的故事,既提醒我们要敬畏他人选择的权利,也让我们明白,唯有把死亡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才能让每一天都过得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安然走完人生的旅途。
点击头像关注我,和你分享世界前沿的科技与教育!也欢迎预约我11月10日的直播,Jolin与你一起聊国内外教育。
更多生活趣事、养娃心得、人生感悟、前沿资讯等,我都分享在朋友圈!
扫码加我本人微信,与我深度链接👇
-END-
这是我以上原创内容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