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研倒计时越来越近,此刻正在“查缺补漏”的考研er们最担心的问题莫过于自己能否在考场中答完所有题,以及,如何命中所有题目的得分点,还有,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该怎么办。
新传考研的题量之大、字数之多在各专业中可谓“拔得头筹”。所以,“把题答完你就战胜了一半的人”,这句众所周知的话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我们走上考场,在高压状态下,究竟如何才能在3小时内洋洋洒洒写出一份接近6000字的高分答卷呢?面对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每种题型要写多少字、每种题型花多长时间合适、每种题型答题的要点和方法又是怎样的呢?如果遇到不会、刁钻的难题、怪题,到底要怎么编才能尽可能多拿分呢?
接下来就教你如何把考场上的每一分钟利用到极致,如何征服考场上的每一道题目,如何利用专业课抢尽可能多的分数。
现阶段每个考研er应该都对目标院校的考试题型了如指掌,也都或多或少参加过模拟考。
在正式考试中,3小时是完整的答题时间,一般来说,监考老师会按规定时间提前3-5分钟发试卷信封袋,给同学们留下拆卷和填写个人信息的时间。
在正式考试中,大家一共会收到三样东西:一个试卷信封、一份答题纸、一张草稿纸(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可能没有),部分地区还不允许自带文具(提前了解考试当地的相关信息),不管允不允许自带文具,大家都还是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要的文具:2-3支好写的黑色中性笔、1-2支2B铅笔、尺子、橡皮擦、小刀、胶棒。
拿到自己的信封袋后,我们需要先用小刀小心翼翼拆开信封(千万不要乱撕、破坏信封,因为最后还要把试卷和答题纸装回信封密封),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好个人信息,然后迅速浏览一遍考察题型和各题型所占分值,看较于往年是否有变化。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底,也更有利于掌控分配后期答题速度。
若题型和分值占比与自己平常练习时相差无几,则吃下了第一颗“定心丸”,按部就班把所有题作答完成即可。
若题型和分值出现较大改变,则按照具体分值进行“头脑风暴”,估算出回答该题所需要的时间,比如以往30分800字的消息改写变成了一道50分的评论题,1分对应一分钟,所以在前面的答题中,至少需要为这道题多预留出20分钟的时间。
同学们切记:不要“因小失大”!为了多抢答题的一两分钟,导致对试卷的题型和分值变化掌握不清楚,这就意味着会出现时间分配不当、答不完或者要点回答不全面的情况。
所以,无论时间有多紧张,都一定要记得先浏览试卷。
在浏览题型之后,各题型的分值占比和时间分配应该做到了然于胸。
比如名词解释一共是5分*6个,则平均每个名词解释4-5分钟,字数为200-300字左右,在名词解释部分可以利用的时间只有25-30分钟。
简答题是15分*3个,则每道题用12-15分钟,简答题部分可以利用40-45分钟。论述题同理。
在新传考试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分数决定字数和时间。
一般来说,新传考研一般是1分=40~50字(大部分情况),每 5 分对应的字数应该在 150-250 字之间;一道题目所花费的时间=题目分值/150分*180min,例如一道30分的论述题所需要的时间就大约在30~40分钟左右。
但强调一个点:要尽可能多的把时间留给分值大、容易答出差异性的题目。
把答题时间大致规划后,建议大家按照题目顺序作答。
一方面是因为试卷的难易程度一般是由名词解释等基础题型开始然后逐步深入,从基础知识开始作答,可以确保把该拿的分全都拿到,也有利于让自己进入答题状态,迅速激活答题思维,为后面需要思考、斟酌的题目做好铺垫。
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答题卡一般都是空白的B4纸(对折起来就是B5大小),4大张,16页,没有标注题号,不按顺序作答,可能会出现漏答错答、答题顺序混乱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改卷老师的“工作难度”,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有人拿到的答题纸是这样的)
(还有人拿到的答题纸是这样的)
当然了,想要在考场上“顺风顺水”的答完所有题目并不容易,“偏难怪”的超纲题目或者从未练过的题型难免会出现,如果遇到不会的题目,首先要放平心态,暗示自己“自己不会,别人也同样不会”,避免因为紧张情绪而影响到后续答题思路。
然后选择跳过,留到最后来作答,但要注意标清题号,留够答题篇幅,一般来说名词解释留半页空白,简答题留一页,论述题或者实务题则留两页。
1 名词解释:做到得满分
名词解释可以说是白送分的题了,分值在4-5分左右,答题字数控制在200-300字之间,更多的是考察大家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输出的能力,难度值较低。
只要大家能够写清楚要点,且语言准确表述流畅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名词解释所写的内容一般包括定义、背景、特点、原因、优缺点、正反影响、对策、案例等内容,不需要全部写出来,选取四到五点就可以,正好一点对应一分。
➤ 举个例子:后真相
后真相的定义是指“对于客观事实的陈述,往往不如诉诸情感和煽动信仰更容易影响民意”。(定义)后真相的特点在于参与主体多元、突发性强以及诉诸理性让位于诉诸感性。(特点)其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交媒体开放性、匿名性的特点导致舆论场众声喧哗,以及信息传播存在圈层化。(原因)比如“刘学州寻亲”事件、“无锡三岁女童疑似被猥亵”事件、“长沙采耳大妈遭网暴”事件都是后真相的体现。(案例)后真相对真相进行消解,冲击新闻专业主义,因此媒体更要坚守自身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积极进行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对策)
★ 注意事项
❶ 要点要写全面
因为名词解释只有5分,基本上就是1分占一个采分点,那你所写的内容就要包含4-5个要点。
但是有些伙伴在写名词解释的时候,往往只局限在概念的定义上,基本上只是在写概念,车轱辘话来回说,虽然字数上是够了,但是写的内容不全面,也是不能得满分的。
❷ 想不到要点拿案例来凑数
有些名词解释大家可能想不到4-5个点,那就可以用案例来填补这个空缺,通过案例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名词,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的,要比来回说车轱辘话好很多。
❸ 一个小细节
在写名词解释的时候开头最好是写出来具体的名词解释名称,比如“后真相是指……”,而不是上来就说“是指……”。
因为大家在答题的时候是在白纸上写,上面不会写题干,所以这样的好处在于老师能够直接分辨出你写的是哪道题,也算是一个留下好印象的小细节。
1. 篇幅上的不同
这一点是最明显的,简答题的字数在400-500,论述题的字数在800-1000,所以大家在答简答题的时候就不要用论述题的思路去思考,而是要精简地写出观点就好。
2. 案例的使用上的不同
论述题是一定要写案例的,这样整体的论证才丰富饱满,有说服力。
但是对于简答题来说,重点在于观点的提炼上,因此案例并不是必须要写的,如果在一个点下面有想补充的案例可以适当的写一下,但是不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3. 答题内容上的不同
简答题只要你把关键的要点列出来,表述清楚是什么就好,不需要具体的分析。而对于论述题来说,不仅仅是要凸显关键要点,还要具体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可以说论述题是在简答题的基础之上再次作答。
(开头)
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生态环境,使得新闻内容生产流程重塑,新闻内容分发技术升级,但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吸须防范。
(主体)
一、冲击专业新闻生产
随着商业和资本力量在人工智能和算法技术上的不断投入,算法介入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它将新闻的把关权力让渡于机器,机器通过自动从大数据中汲取信息的“无监督式学习”和人工设定规则的“监督式学习”两种方式从事新闻生产。算法生产新闻的特点是不透明,即新闻生产的“黑箱化”,使人们难以预见和解决算法带来的问题,这会对专业的媒体生产方式和内容质量产生冲击。
二、编织用户“信息茧房”
当信息分发主体由新闻从业者转换为算法技术,新闻客户端或智能设备便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跟踪挖掘用户对各种标签的浏览记录、频次、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满足用户更加动态化、人性化的需求,使得用户本人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进而束缚在一个由单一信息制作成的“茧房”中。在“茧房”的束缚下,用户难以形成全面的认知,同时,也会在新闻市场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将有关公共议题的优质内容逐渐边缘化。
三、出让用户“个人档案”
随着算法的精细以及个人信息越来越具市场价值,采集用户数据已经成为当前各大互联网企业的常规行为。这些被采集的数据勾勒出了用户的“个人档案”,个人的信息成为了资本的敛财工具,这种行为极易带来隐私泄露的隐患,人人对自己的数据控制能力越来越小,进而沦为企业的商品,Facebook就曾向“剑桥分析”泄露了5000万用户信息。
(结尾)
每当新技术来临之际,人们容易对新技术产生无限美好的期待,然而,无论是电报,还是互联网,历史证明,技术并不必然带来美好的乌托邦世界。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它的运用,一方面会简化新闻生产的流程,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伦理风险,因而,如何扬其长避其段是每一个行为主体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坚守专业新闻生产,提升竞争优势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一系列变革,新闻媒体应坚守专业的编辑标准。不能为了单纯追求与技术的较量而盲目追赶,而是应该精心打磨新闻产品的品质,带给读者具有思想深度与历史厚度的新闻产品。此外,也要避免对技术的发展视而不见,应考虑全产业链发展,开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体化运营,打造平台共享,引入复合型新闻人才,帮助记者建立更多元的知识结构,引入算法工程师,顺应时代的融合趋势,守住主流舆论阵地。
二、强化把关人机制,避免“信息茧房”
面对算法带来海量信息的现状,新闻分发平台不仅应与专业的媒体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也应该对不当内容进行及时的干预。因此,强化把关人机制,是避免造成“信息茧房”的不二法门。在算法式分发新闻中,不能忽视人工编辑的作用审核层面,加强人机协作,层层筛选,过滤劣质内容:推送方面,重大突发新闻或涉及公众利益等极具新闻价值的消息仍应该主要依赖于人,也可以在 各个细分领域中邀请更“有经验”的平台深度用户辅助人工编辑,通过对优质信息的加权推荐.弹窗推送等方式逐步在满足个性化的基础上提高信息的覆盖率。
三、建立科学治理体系,维护信息安全
要防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失控,应该在人工智能的源头一一大数据上建立科学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的质量规范.制度政策、 管理流程、职责定位和技术管控工具。具体可以发展区块链技术,构建隐私保护系统,也要加强行业 自律和完善相关法律。不断对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自律性的培养,使其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完善网络个人隐私保护相关法律规定,通过法律对人们的个人信息提供保障。
1. 首先,在考场上出现我们完全没接触过的题目,属于小概率事件,在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个别超纲考点,但不会占太大分值。
可以选择适当放弃,这里的“放弃”是一种答题技巧,并不意味要完全空着,这个时候就联系自己能想到的理论知识点,尽可能有逻辑,语言流畅的把它答满即可。
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同学应该追求的是向阅卷老师展现自己完整且自洽的逻辑,就算知识点不切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分作用。
2. 对于题目有所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的题目可以先把题目分类,看它是属于自己的热点盲区还是理论盲区,然后借助自身所掌握的学科框架和逻辑体系,思考考察的内容在框架的什么位置,以问题为中心发散思维。
其实,大部分题目都可以套用固定框架,例如原因、现象类题目万能的“5W框架”、措施类题目的“宏中微框架”,同学们都可以举一反三。
3. 其实,很多以前没练过的题反而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在大家都不会的基础上,想要与竞争者拉开差距,在组织答案过程中就要重视点与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论点展开的完整性等问题,至少脑海中已经有了大致答题框架再下笔。
如果对题目了解不多,答题做不到全面,也可以选择1-2个角度深入探讨与论述。在不会的题目面前,大胆设想、畅所欲言就是最好的应对方式。
作者 | Pluto&胖嘉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