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例:
“新闻真实”因为关乎新闻业的权威、信任及合法性。它作为一种新闻规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尽相同的挑战。下面,通过新闻认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真实”在数字时代面临的挑战进行阐释,并就如何重构适应数字时代发展的新闻真实观进行思考。
实例:
2019 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 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了5G时代。据中国联通与华为联合发布的《5G新媒体白皮书》所预测,媒体行业将首先享受5G红利,5G将在2022年之前带给中国媒体业超过4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站在这样一个现实实践与未来发展的节点上,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面对5G变革所带动的全新格局,新闻传播学应该如何积极重构。
实例:
后真相的形成
1、技术层面:技术赋权的同时滋生认知偏见
2、用户层面:匿名化信息环境摆脱道德约束
3、媒体层面,注意力经济模式迎合受众情绪
实例:
个性化新闻推送对新闻生产机制的重塑
1、新闻生产的智能化数据驱动范式
2、内容分发成为专业化的独立部门
实例:
个性化新闻推送对受众的重塑
1、个性化新闻推送之利:使用满足范式下用户地位的升级
2、个性化新闻推送之弊:信息消费固化和信息茧房的产生
实例:
我国当下对外传播主要由中央重点媒体领衔,忽视了地方媒体的传播效能,降低了我国国际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以新疆为例,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8个国家接壤,这些接壤地区的风俗文化和语言习惯与临近国家近似,因此在国际传播方面,由当地人编辑、以民族文字传播的《友邻》等地方媒体相比中央媒体而言更具传播优势。但放眼全国,这种地方媒体参与国际传播的案例还相对较少,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动能尚未获得较好的开发。
实例:
新闻推送会产生大量同质化的内容,随着技术的成熟,这种瓶颈会被突破。最新版本的百度新闻APP中推出了“聊新闻”的新功能,即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来读新闻,用户可以通过选择预设的菜单和文字进行互动,进而根据相关指令展开深度阅读。国外也有这方面的尝试,微软在2016年5月推出的新闻应用——Newspro2.0中加入了一个叫“新闻机器人”的服务,会根据用户的新闻指令推送相关新闻,且每次只推送三条新闻。在避免“新闻拥挤感”的同时,还可以保证新闻个性化。
实例:
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搭建党政领导干部与群众沟通互动的平台。《人民日报》搭建起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互动反馈平台,网络舆论监督呈现主流媒体和网民多层级去中心的泛众传播生态。人民网的《领导留言板》板块创办于2006年,截至2020年10月已收到269万余条留言,各级党政领导已回复留言194万余条。在提高政务信息公开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对各地方党政部门起到了监督作用。围绕《领导留言板》,各地党政部门正逐步建立完善起督办、定期汇报、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并将留言回复办理工作纳入到效能考评体系当中。
实例: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些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浏览量,以基于事实又偏离事实的传播手段,迎合“后真相时代”的受众情绪,导致数字技术与媒介伦理出现悖论——点击率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扩大,而传者的职业素养愈加退化,受众的价值观念愈加扭曲。面对这样的传播场域,网络媒体既要坚守职业伦理的真实性取向,还要不断调整媒介伦理的认知模式和实践路径,将媒介伦理由外设转为内置,特别要提升社交平台参与者的媒介素养,防止传播效率与媒介伦理二律背反现象蔓延。
实例: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进程“各自表达”、国际政治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国际传播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我们加强话语攻讦、智能媒体带来新型挑战,以及信息疫情发挥叠加影响等外部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国际传播应从完善体系规划细节、加强部门间和官民间传播合作、激发地方媒体的国际传播动能等方面布局智能全媒体国际传播战略体系,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艺术。
作者 | 琦琦
编审 | 小刺
排版 | 红红
我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