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运动员吴柳芳,何以掀起舆论巨浪?
文摘
教育
2024-12-11 17:00
福建
为什么是吴柳芳?
近日,两位前中国女子体操队队员,吴柳芳和管晨辰在抖音“吵”起来了。
起因是管晨辰在吴柳芳的一条疑似“擦边”的热舞视频评论区留言,表达对吴柳芳的视频内容表达不满,认为其行为可能损害了体操运动员群体的整体形象。两位的对话迅速传播,引发了公众对退役运动员职业选择、公众形象以及运动员退役后生活保障等问题的广泛讨论。尽管网络上确实充斥着许多擦边主播和内容,但并非所有这类主播都能像吴柳芳那样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同样,对于封禁的呼吁也没有吴柳芳所引发的那么强烈。一位体操冠军的擦边内容,与一位普通主播的擦边内容,为何存在不一样的反响?“标签化”是戈夫曼标签理论的核心,即社会通过对特定行为贴标签,将其认定为偏差行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每个社会成员之间都会有许多共同点和不同点,但是,不同点和不同点之间被赋予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人与人之间大部分的不同之处在社会中或被无视、或被忽略,而另外一些差异则总是被强调,或者被赋予重要意义。体操冠军与擦边网红,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差异,都各自有各自被赋予的意义,在吴柳芳身上叠在了一起。体操冠军,一个象征着荣耀与尊崇的标签,承载着无数运动员的汗水与梦想。在这一层意涵上,体操冠军的成就,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荣耀,更是国家体育实力的体现。因此人们对于体操冠军的期望值很高,天然地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社会的正面榜样。擦边主播,一个带有争议性的标签,通常与网络直播领域中的一些边缘行为相关联。在这一层意涵上,擦边主播的活动往往被看作是挑战传统道德和规范的尝试。尽管他们可能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但他们的行为和内容常常引起公众的广泛讨论和批评。因此,当体操冠军与擦边内容两种极具反差感的标签叠加在在一起时,公众的反应往往更为复杂和敏感。当体操冠军涉足擦边内容时,这种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便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人们往往难以接受一个被视为国家荣誉象征的人物,与低俗、边缘化的内容产生联系。这种反差不仅挑战了公众对于体操冠军的传统认知,也触及了社会对于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敏感神经。因此,体操冠军的擦边行为,往往会被放大解读,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而普通主播的类似行为则可能不会引起同等程度的关注。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于不同身份标签的期待与容忍度的差异。在事件发生后,围绕体操冠军吴柳芳下场擦边的行为是否恰当,公众的意见主要分化为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都各自有各自的“话语正确”,即都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论证逻辑链,算的上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即劣势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增势。起初的网友对事件评判的权重更加倾斜于“吴柳芳即使跳擦边舞也没多大关系,但她不应该顶着‘前世界冠军’的名号,这样会容易误导大众。”又或者是“体操冠军怎么可以擦边,这会造成大家对于体操运动的误解。”更或者是“体操冠军的公众形象应该是纯洁和高尚的,任何擦边行为都会玷污这一形象。”这些观点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这让很多人在刚开始不敢去发表不同的意见,成为了一种网络上的表达其实并不代表所有人的看法的“沉默的螺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意见的形成过程中,另一部分人开始提出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一种“反沉默的螺旋”,结果是少数人的意见和原来的主流意见势均力敌,甚至超越了原来的主流意见。反沉默的螺旋产生于互联网背景,由于网络传播环境下的社交媒体用户具有身份的多元化、观点的个性化、关系的平等化以及来源的草根化等主要特征,因此反沉默的螺旋得以迅速扩散。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即使是体操冠军也不例外。”“社会应该更加宽容,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过去成就而限制其个人表达。”此外,通过吴柳芳在直播中分享了自己过去较为坎坷的职业历程,这还牵引出一个更加重要且的话题,即“运动员退役后的职业尝试与转型困境”我国的退役运动员群体非常庞大,但他们退役后的境遇并非全然乐观。既有郭晶晶、李宁这样的社会名流,但还有更多人是生活在窘迫与困顿之中。有的运动员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献身于某一体育领域,整个青春都在为体育事业奋斗,然而当他们退役后,由于缺乏其他专业技能和知识,转型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昔日的体操冠军到如今的网络主播,吴柳芳的身份转变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对当代运动员职业路径多样性的一个映射。这些声音逐渐汇聚成一股力量,与先前的反对声音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事件的舆论场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双螺旋结构。但吴柳芳事件的复杂性就在于,基于身份标签与身份困境下对于她擦边行为合理性的探讨相对片面,成为各自阵营中的一种“话语正确”。支持的人认为吴柳芳是合法挣钱,不宜过多苛责,可却没考虑到如果对“流量拜物教”过于推崇,可能会出现社会价值观的偏离问题;反对的人认为吴柳芳的行为造成了退役运动员的污名化,让人误以为退役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和经济上的成功,但却没有正视退役运动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可选择的发展路径天然比他人少得多。实际上,吴柳芳的转型尝试尽管存在诸多争议,却也反映出了社会对于退役运动员职业发展路径的探索和思考。因此,纵使网络空间中存在舆论的双螺旋,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各自阵营里自说自话与固执己见,而是要一种“对话”的姿态,将该事件所揭示的问题有效地完善与解决。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实际上是传媒经济中“注意力经济”的一种体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的注意力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因此如何有效地吸引和利用这种资源,成为了传播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吴柳芳事件作为一个具有极高话题度和争议性的社会事件,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体现了传媒经济中“标题即流量”的现实,也揭示了媒体在追求眼球经济时的策略选择。媒体通过“蹭热点”,对吴柳芳事件进行争相报道,不仅满足了公众对于这一事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身的传播目标和经济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柳芳的个人故事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成为媒体塑造话题、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工具。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蹭热点”并非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炒作和渲染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使得舆论撕裂,损害公共利益,甚至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除此之外,吴柳芳和管晨辰作为曾经的体操冠军,在退役后都选择了进入网络直播领域,并分别与不同的MCN机构签约。尽管仅凭MCN机构的炒作不一定能让吴柳芳一夜涨粉近400万,但却也无法立刻摘清这个角色在此次事件中,充当幕后推手的嫌疑。因此在面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突然获得巨大关注时,我们不妨先冷却情绪,理性分析事件的多维度因素。保持独立思考,不被媒体的炒作所左右,也是在信息时代中保持自我判断力的重要一环。吴柳芳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体操冠军转型网络主播的关注,更深刻地触动了社会对退役运动员职业选择与转型困境的思考。这一事件不仅是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探讨,更是对运动员退役后如何寻找新的人生舞台、如何在流量经济中保持自我价值的反思。它提醒我们,应给予退役运动员更多理解与支持,共同探索更加多元与包容的职业发展路径,让他们的努力与汗水在退役后也能绽放新的光彩。[1]观察者网.谁是吴柳芳背后的始作俑者[EB/OL](2024-11-28).[2024-12-28].https://sports.ifeng.com/c/8esbJWj2BdK编审 | 东东
加入觅游25级提分班!20大母题搞定论述大题,考前快速提分不二之选!加入觅游25级答题班!给自己一次答题能力提升的机会!加入觅游25级实务班!助你从实务写作小白蜕变为实务写作高手!加入觅游25级全程班!定制你的专属上岸计划!一起踏实备考,稳稳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