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龄
翁镇发
1949年2月生,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
我自八岁开始跟随江南丝竹名家顾文强老师学习笙这一古老民族乐器,从小听着江南丝竹长大,对江南丝竹音乐产生了极大兴趣。十岁时,我考入上海市少年宫乐队,成为一名乐队队员。
1960 年,上海各个文艺团体招收文艺人才,借此契机,我以随团学员的身份考入上海市红霞歌舞团。在此期间,我获得了许多学习机会,跟随上海电影乐团杨树基老师、上海民族乐团张信民老师、天津音乐学院蔣朗蟾老师学习,笙专业演奏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也曾得到笙大家阎海登、胡天泉先生的指导。这些培养实际上都是国家给予我的,对此我深感幸福,也因此勤奋努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准。
1971 年初,我调入上海电影乐团。经过乐团的影视电影配乐、大型民族器乐排练以及独奏等活动,我得到了成长,也受到了团里的重点培养,这些积累都让我日后的演奏大大获益。我深感这一切都得益于国家以及领导的关怀培养,他们对我艺术道路的成长给予了极大帮助。
从笙专业教学上看,我在音乐院校专业教学的这些年里,每一届学生的专业水平都越来越高,这在几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从专业基础、基本功到技术等方面,他们已经胜过我们这一代。时代变迁,国家的经济实力越发强大,文化实力也一代更比一代强,让人欣喜。
2019年,在第八届华乐论坛会场
自改革开放后,民族音乐艺术领域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乐器改革上,20世纪80年代,我提出了在保留传统笙演奏技法和音色的基础上进行平均律改革,并与牟善平先生共同研制了37簧传统改良笙。这项成果解决了一人多笙的难题,且可以无障碍演奏东西方音乐,被誉为“中国第一笙”,并获得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三等奖。自2005年始至今,我又研发了中音笙、次中音笙和低音笙等37簧改良系列笙,目前已在各大音乐院校及专业团体广泛应用。
对于文艺事业未来的发展,我认为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既要传承好传统曲目,又要积极开展新课题、创作新作品。此外,文艺作品创作还应坚持立足民族根本,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和音乐,避免过度西化而抛弃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
与学生合影
实现文艺事业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从培养角度来看,传承培养至关重要,学校在这方面也承担着重要责任。希望相关部门共同深入探讨,为文艺事业的人才发展出谋划策。
翁镇发
中国著名笙演奏家、教育家、乐器改革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现飞云民族管弦乐团副团长。2015年成立翁镇发笙乐团。荣获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颁发的民乐艺术终身贡献荣誉称号、第八届华乐论坛杰出民乐教育家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