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怒批:医生为啥不会看片子?
近期,有关门诊医生不会看影像片子的多个事件引起了医疗圈的深刻热议!
起初,一位北京患者在网上公开批评了为其诊治的医生。他不满地表示:“现在庸医太多了,我挂的还是专家号,但专家竟然不会解读核磁共振的片子,过分依赖报告单,这样的专家有何用?”
据悉,该患者因感到头部不适前往医院就医,完成头部核磁共振检查后,片子随即生成。进行核磁共振的医生告知患者:“门诊医生的电脑上都有图像,现在可以找医生进行诊断,而报告单将在下周一出具,但这并不妨碍主治医生查看片子。”
于是,患者返回门诊,但主治医生却表示无法进行诊断,因为报告单尚未完成。
患者情绪激动,质问医生:“您不是专家吗?这不是现成的片子吗?难道您不会看?”
对此,坐诊的专家回应称,临床医生在解读影像片子方面不如专门从事影像诊断的医生专业。
……
诊疗结束后,患者在社交媒体上严厉批评了这次就医体验。他不满地表示:“我挂的是专家号,但医生竟然不会看片子。如果不会看,为何要坐诊?难道不是医生吗?我表达了不满后,医生才勉强表示可以看,但只是在电脑上草率地浏览了一下,便轻率地断定没有问题。我质疑为何会感到不适时,医生提出可能是血脂稠的问题,并建议我进行血液检查和24小时血压监测。在未征得我同意的情况下,检查单已经开出,要求我进行一系列检查,并告知我周一再来复诊,挂普通号即可。这简直是浪费时间,挂了专家号却没得到应有的诊断,连核磁共振都不会看,这是否意味着所谓的专家名不副实?”
临床医生,尤其是门诊医生不亲自查看影像资料,仅依赖报告单的现象,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2024年12月30日,一位自媒体博主“老苏”也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我带着CT片子去找医生,医生甚至没有看片子。我主动提出:这是我的CT片,请您查看。医生却直接告诉我:不需要看片子,只需给我看报告单。我追问:不看片子,您怎么知道哪里有问题?医生回答:报告单上写得很清楚,无需再看片子。”
老苏表达了他深深的担忧,并向网友求助:“医生告诉我,我妈妈的手麻是颈椎问题,几个部位压迫了神经,需要手术。我该相信医生的话吗?医生连片子都不看,仅凭报告单上的几句话就建议手术,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我感到非常不安。颈椎问题真的需要手术吗?我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吗?医生不亲自查看片子,只依赖报告单,让我完全失去了信任感……”
此外,许多患者也反映,现在提供的影像资料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一是医生不亲自查看,而是完全依赖影像科医生的报告,导致临床医生的读片能力严重退化;二是转院后必须重新拍摄,因为换一家医院后,之前的影像资料就无法被理解,医生只信任自己医院拍摄的片子。
关于医生读片能力的问题,仍在网络上持续引发热议。
“读片能力”和“是不是庸医”关系不大
那么,门诊医生仅看报告而不审阅影像资料的情况究竟如何?临床医生是否还保持着读片的能力呢?
以某医院的神经内科为例,确实有部分医生对读片不再那么精通,但基本的读片能力还是具备的。专业分工明确,影像科的诊断医生在读片方面自然更为全面和细致,相较于我们临床专科医生,他们无疑更加专业。
为何专科医生在读片能力上不及影像科医生?
目前医学生在校期间虽然普遍学习医学影像学课程,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学得很好,坦白讲,多数人学得并不理想。即便有所领悟,一旦进入临床实践,面对不断变化的病情,若不持续接触影像资料并积累经验,之前所学很容易遗忘,临床中的影像案例也会让人感到困惑,导致理解越来越模糊。
临床医生毕业后虽会经历各科室轮转,但在放射科的时间往往有限。刚有了一些了解,就可能要转到其他科室,若不主动学习,那么精通读片将变得遥不可及,因为这确实是一项挑战。
确实存在不会读片的医生,但也有许多临床医生精通读片。即便如此,这些医生往往也会依赖影像科的报告,这又是为何呢?
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表示,门诊医生不亲自读片,有时是出于对自己判断的不确定,如果判断正确,自然皆大欢喜;若判断失误,与报告不符,可能会引发患者的不满。现在的患者对医生的容忍度较低,任何小的差异都可能导致他们质疑医生的能力,这使得我们门诊医生在读片时变得谨慎。
他还表示:“因此,等待报告单的出炉更为稳妥,至少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既是为患者负责,也是为医生自己负责。特别强调,并非所有不亲自读片的门诊医生都不是好医生,有时出于现实考虑,我们不敢也不必亲自读片,毕竟影像诊断医生更为专业。在这种情况下,等待报告出来再做决定会更好,确保万无一失!”
影像报告具有法律效应、程序正义
随着事件的持续热议,各科室的医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原来门诊医生读片还涉及到程序正义和法律效力的问题。
天津一名外科主治医师强调:“排除那些不会看片的医生,为什么门诊医生不想看片了?因为现在都有专业的报告,门诊医生自己看的片、自己给出的结论,没有法律效力呀,还不能乱说。久而久之,医生对于自己能不能看片子也就不重视了,医院对医生自己会不会看片子也不重视了,一切都要等报告出来盖棺定论了再说。这就是程序正义带来的问题,也是标准化带来的问题。”
确实如此,现如今影像的诊断结论都是由影像科出具,影像科有严格的读片诊断和报告审核制度,每一份影像报告都至少经过两名专业医生审核签字后才能发出,避免任何细节的错漏。所以,门诊医生虽然也会去看片子上的一些明显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去看影像科医生出具的影像诊断报告。
而且,由于影像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发生医患纠纷,双方对簿公堂,法院也都是看报告,这导致医生更不敢乱说话了,等到报告出来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是最稳妥的。
对此,江苏某大三甲一名外科医生如此说道:“我的读片能力不错,但我也不会细读,只粗略地看一下。因为门诊电脑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影像科的分辨率不能比,好多线性骨折的只有在影像科才能看到,门诊看不到!这怎么能怪我们不读片呢?这就是条件的限制!影像科的图像有上百张,非常细致,各个平面都有,立体的各个角度都十分清晰,他们出具的报告更准确,总比我们用肉眼看的强吧?一句话,等报告出来是对患者负责!”
“当然,在影像科的正式报告出来之前,面对患者,他的情况严不严重,我们通过大致的影像,心里都有数,绝不会把严重的病例放走,这就足够了。”
恍然大悟,门诊医生不看片子,等着报告出来,这都是有程序的,这确实和是不是庸医扯不上一点关系。医生同行们反复强调,他们心里知道你的情况是否严重,在报告出来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判断,真有急病,肯定不会等着报告出来才采取行动。
所以,医生依赖报告,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患者没必要因为这件事而产生焦虑或者有什么不信任的感觉,等出了报告,诊断结果更加准确,医生再给出治疗手段,这难道不是一件更负责的行为吗?
来源丨梅斯医学
编辑丨杨坤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