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新闻社报道,2024年年末,多家医院陆续发布了最新的分娩数据。在全国分娩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部分医院今年却观察到不一样的情况,表现在年分娩量刷新纪录、单月分娩量创下新高。
多地医院分娩量增长
12月26日,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发文宣布,该院2024年第30 000个宝宝在爱与希望中平安诞生。这是该院在连续8年年分娩量超过2万例后,第9年再攀高峰,年分娩量突破3万例。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作为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集医疗、科研、教学、妇幼预防保健、辅助生殖服务于一体,南昌市一半以上的新生儿在这里出生,江西省每10个新生儿就有1个诞生于此。
同样在12月26日,广东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也宣布,12月25日,该院产科2024年总分娩量突破了10 000例,较2023年增长23.57%。
广东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也在11月27日突破了1万例年分娩量,成为珠海市首家年分娩例数过万例的医院。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负责人金丰梅表示,从1月份开始,产科床位基本处于满员状态。面对每月生育小高峰,产科提前做好了应急预案,合理增加产科床位,对医护弹性排班,确保每位产妇都能得到充分的医疗照顾。在保障母婴安全方面,医院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医疗应急能力建设,通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急反应能力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智谷趋势副总裁、上海纽约大学特聘研究员黄汉城认为,2024年国内多地出生人口“小幅回弹”,是由于疫情导致的生育推迟而出现的补偿效应。尽管反弹令人鼓舞,但仍需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黄汉城表示,广东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年轻人。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为广东带来了显著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人口的增长,使得广东得以维持一种相对独特的人口结构。
今年早些时候,广东一些医院的分娩量出现“逆势增长”的情况已见于媒体报道。
《广州日报》10月的报道指出,广州可能在龙年迎来一个生育小高峰。作为广州历年分娩量最多的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分娩量被视为全市出生人口的“风向标”。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该院已有超过2.3万名婴儿出生,同比增长近15%。预计全年分娩量将达到3.2万,接近近5年的最高峰。
该院珠江新城院区产房护长颜凤表示,过去人们普遍认为8月底是一年内产房的高峰期,但现在观念有所转变,整个下半年都是高峰期。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周文浩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广州的生育意愿旺盛,产科分娩量逆势增长,促使医院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预计今年广州的分娩量将比去年上升10%~20%。
此外,东莞、驻马店、邯郸、蚌埠等地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趋势。东莞市妇幼保健院2024年1至9月的活产数达到10 068例,创历史新高。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妇女儿童医院1月至10月的分娩量同比增长50.67%。邯郸市第二医院从9月下旬开始,产科入院人数持续上涨,床位每天满员。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在8月实现单月分娩338例,创近5年来新高。
也有地区的产科仍面临挑战
在部分医院分娩量“逆势增长”的同时,不少地区的产科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
湖南岳阳便是典型例子。据12月25日红网报道,12月22日岳阳市两会期间,岳阳市政协委员、岳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主任肖锦艳所在小组提出优化产科医疗资源配置的建议。
调查显示,岳阳市出生人口数量明显下降,2017年机构年分娩量达69 363例,之后大幅减少,2023年为24 979例,下降幅度达63.99%;2024年1—11月为22 318例,同比下降2.83%。这致使市、县医疗机构产科资源流失严重,分布极不均衡,区域间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不断拉大。
肖锦艳小组建议政府部门依据当地分娩量重新规划助产机构布局,全面评估并优化资源配置,卫健行政部门要从保障母婴安全出发,合理整合医护人员和设备,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云南保山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综合计算,2024年全年预计出生15 932人,相比2022年和2023年的1.76万人、1.77万人有所减少。
这表明保山出生人口并未因龙年而增加,逐年降低的生育率与文化观念、生育观念转变密切相关,同时也受结婚生育年龄推迟、新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经济发展以及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攀升等因素的影响。
而前述分娩量逆势增长的医疗机构,要么地处珠三角这样的年轻人口净流入地区,要么是区域性龙头妇幼保健院。因此,这些医疗机构的分娩量增长,可能本来就是“虹吸效应”的结果。
产科路在何方?
国家再出手,能化解产科困境吗?
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明确公立医疗机构要承担产科服务兜底责任,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等原则上应保障产科持续服务,并要求使综合性医院产科医师的薪酬水平不低于医院医师薪酬平均水平,严禁向产科和产科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卫生材料、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1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鼓励助产医疗机构开展生育友好医院建设。到2030年,生育友好医院在助产医疗机构中的比例力争达到90%。
《意见》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其中,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强调:各地要将产科作为各级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病房改造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结合孕产妇就医需求和院内资源调整优化,适当增加产科病房单人间和双人间数量,全面改善产科住院条件。
加强产科骨干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落实助产技术服务人员资格考核标准,依法许可准入,加强政策支持。
同时,在完善保障机制方面,各地要加快落实《产科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合理确定产科价格水平,促进产科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在确保医保基金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将产科、新生儿科医疗服务价格纳入动态调整机制中统筹考虑。推动住院分娩生育医疗费用由定额支付逐渐过渡到参加基本医保报销,同时纳入DRG/DIP管理。
在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下,我们在为部分医院分娩量增长感到欣喜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问题。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避免出现产科服务的“真空地带”。同时,也要加强区域间的医疗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确保每位产妇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只有解决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才能真正保障母婴安全,促进生育形势的持续改善。
附件:关于推进生育友好医院建设的意见
来源丨华医网
编辑丨卢璐
审核丨冯熙雯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