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教授:肿瘤治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与临床管理

健康   2025-01-24 17:31   云南  

肿瘤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并发症。了解肿瘤治疗相关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特点和管理策略对于优化肿瘤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关键意义。

专家简介

山东省肿瘤医院  刘波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科书记兼行政副主任

中国医促会乳腺癌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康复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医促会乳腺癌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分会常委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肿瘤整复分会常委

中国南方临床协作组常委

广东省抗癌肿瘤整形专业委员会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乳腺分会副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MD Anderson癌症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开发多项技术对亚临床乳腺癌进行定位活检诊治;胸腔镜辅助内乳区前哨淋巴结活检与清扫;开展乳房重建与整形,致力于将乳腺癌保乳手术和乳房重建相结合。发表SCI论文50余篇,Nature Communication、Molecular Cancer等。主持国家自然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立项12项。

、发病现状

在中国,抗肿瘤药物导致的DILI占比达8.34%,传统中药和保健品、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或免疫调节剂是主要的可疑药物。随着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和抗体偶联药物(ADC)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DILI的发生率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常见病因

1.ICI

包括PD-1/PD-L1和CTLA-4抑制剂在内的ICI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广泛应用。其诱发的免疫相关肝毒性是重要的DILI类型。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临床试验显示,不同ICI相关毒性发生率有所差异,且严重程度不等,少数患者可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

2.ADC

ADC作为新兴的肿瘤治疗药物,已上市的多种药物存在肝毒性风险。国内已上市的5种ADC肝损伤总体发生率为5%~55.3%,≥3级的发生率为0.4%~26.3%。

、发病机制

1.ICI相关肝损伤

ICI诱导的免疫激活不仅针对肿瘤细胞,还可能导致对自身细胞的耐受性丧失,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和细胞因子过度分泌,引起肝脏微环境变化,导致肝毒性。常见肝实质局部坏死伴CD8+T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多种免疫细胞可能参与其中。

2.ADC相关肝损伤

ADC的连接子不稳定或特殊因素可导致有效载荷提前释放,引起脱靶相关性不良反应。如T-DM1通过依赖于HER2/CKAP5依赖途径诱导细胞毒性,可能导致肝损伤。

、诊断

1.临床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胀痛、上腹不适、黄疸、皮疹、发热等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无症状,仅表现为实验室检查异常。

2.实验室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等指标的检测,依据相关标准对肝损伤进行分级。

3.影像学检查

腹部增强核磁共振或CT检查有助于评估肝脏形态、结构及有无肿瘤转移等情况,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

1.ICI相关肝损伤治疗

根据肝损伤分级采取不同措施。1级可继续免疫治疗并定期监测肝功能;2级需暂停ICI治疗,增加肝功能监测频率,必要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3/4级应永久停用ICI,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若3 d后肝功能无改善,可加用吗替麦考酚酯等免疫抑制剂。

2.ADC相关肝损伤治疗

一旦确诊,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根据肝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支持治疗,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必要时采取保肝、降酶等治疗措施。

、结论

肿瘤治疗相关DILI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临床问题。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准确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措施,有助于降低DILI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持续优化诊疗策略,为肿瘤患者的安全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撰稿丨山东省肿瘤医院  刘波教授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学术网站,了解更多学术信息。


往期回顾


#

年度进展丨洪卫教授:2024年晚期NSCLC免疫治疗进展盘点

#

年度进展丨方凤奇教授: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疗进展

#

更新要点一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发布

康迅网
面向全国医务人员,传递实用医学信息及临床诊疗知识,为中国医生成长赋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