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治疗(简称补液)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项基础技能,尽管临床医生几乎每日都会下达补液医嘱,但对补液的理解和应用仍存在诸多空白与误区。本文将对补液常见的概念和误区进行梳理,以期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补液技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常见概念
1.补液原则是什么?
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宁少勿多,见尿补钾等。
2.何时进行补液?
补液需要看准时机,避免容量过负荷,出现以下5种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补液。(1)脱水:如呕吐、腹泻、高热等导致体液丢失。(2)休克:如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3)手术前后:术前禁食或术中失血、失液。(4)烧伤:大面积烧伤导致体液丢失。(5)慢性疾病:如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需控制液体平衡。
3.补充何种液体?
补液不只是补“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很重要,液体种类应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选择。(1)晶体液:如常用葡萄糖盐水、等渗盐水、平衡盐液等,用于补充细胞外液。(2)胶体液:如白蛋白、血浆等,用于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3)葡萄糖溶液:如5%葡萄糖溶液,用于提供能量和水分,但不作为首选补液。(4)碱性液体:常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11.2%乳酸钠,用于纠正酸中毒。
4.补充多少液体?
补液需要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维持出入量的平衡,即输入的液体量应等于患者实际丢失的液体量加上每日正常的生理需要量。但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对于脱水严重的患者,初期补液量可适当增加,以迅速纠正体液失衡;而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则需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以防加重心脏负担。此外,补液过程中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等指标,以便及时评估补液效果并调整补液方案。
在补液过程中,需要明确两个“丢失量”,一个“需要量”,即累积丢失量、昨日丢失量、生理需要量。(1)累积丢失量:估计患者入院前可能丢失水的累积量,第一个24小时通常只补1/2量。(2)昨日丢失量:需考虑呕吐、腹泻、胃肠减压、肠瘘等导致的液体丢失,还有体温升高(体温每升高1℃,每千克体重应补3~5 ml液体)、气管切开呼气、大汗等散失的液体量。(3)生理需要量:一般按照2000 ml/d来计算。
如高渗性脱水的患者,所需补充液体量应根据临床表现及估计丧失水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按每丧失体重1%补液400~500 ml计算,总补水量还应该包括不显性失水尿和胃肠道失水量。能进食者可以口服,无法口服的患者则静脉输注5%葡萄糖溶液。纠正高渗性脱水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不超过0.5~1.0 mmol/(L·h),以免快速扩容导致脑水肿。治疗期间应监测全身情况及血钠浓度,酌情调整后续补给量。
常见误区
误区1:将生理盐水误认为是“最理想”的液体
实际上,尽管生理盐水的渗透压与人体血浆相近,但其钠、氯离子浓度较高,缺乏细胞外液中的其他重要离子。大量输注生理盐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如高钠血症、高氯血症、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因此在使用时需格外谨慎,避免超出患者的代偿能力。
误区2:混淆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张力和渗透压是液体治疗的基础概念,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在实际应用中常被混淆。正确区分二者对于确保电解质平衡和预防水中毒至关重要,二者的区别详情见表1。
表1 等渗液与等张液的区别
其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补液需要遵循“先盐后糖”的临床原则。
临床上,需要补液的患者多伴随电解质紊乱,补液的同时也需要补充电解质,使血液稀释并扩容,降低黏滞度,改善微循环,提升血压。而葡萄糖主要用于提供能量,而非维持血容量或纠正电解质紊乱。
同时,临床所用的5%葡萄糖溶液为等渗溶液,进入体内后葡萄糖被代谢,变为低渗溶液,可能导致细胞水肿,血浆渗透压也将迅速下降,进一步导致电解质紊乱,引发水中毒,同时快速输注糖水还可能导致应激性低血糖。
误区3:缺乏对补液后监测的重视
补液并非一次性的处理,而应像药物治疗一样,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关注血压、心率、尿量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具体监测指标详情见表2。
表2 补液后所需监测的指标
编辑丨冯熙雯
审核丨卢璐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