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之在科学岛:(复制?)了不断繁衍的……
——论中文文字处理机和写作、权力、资本及技术
LECTURE PERFORMANCER :
SHENZHI LEE on the science island: (Repites?) la multiplicación del universo.
Project Chinese word processing, on writing, power, capital and technology, phrase#1108.23
表演讲座,子杰
(本次在上海双年展(2023,11月8号)子杰关于“中文文字处理机”的作品,会在开幕之后的11号于展厅外找地方来做一个表演性讲座,作为作品的其中一部分,朋友们有空可以来玩。)
#关键词:媒介考古、人机关系、文字处理、技术和写作、劳动、创造性工作,多元技术-时间
#时间:2023年11月11日(六)晚19:30 #地点:远方书屋(江苏路876号贵冠商务中心3号楼201室) |
“我记得在系里收到《万寿寺》的情形,那是用蓝色色带针打在那种一匹布一样折来折去的宽纸上。我就站在走廊上读《青铜时代·序:我的师承》,周围一切嘈杂我都听不见了;只有这些蓝色的句子,带着音乐般回旋萦荡的声音。”(摘自《世纪之交的文学心灵》,艾晓明)
中文世界计算机“中古史”的诸要素,是否正是中国新自由主义现状、中国赛博技术变化等云雨翻滚的某个原点?电子化办公和写作的关系是怎样的?写作工具/媒介变化后,即由纸笔转到键盘上对写作本身是如何影响;人和机器、技术的关系又是如何?女性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等都是这个题目想要讨论到的。而这些讨论必然脱不开具体的空间: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学和知识分子的重新重视,众多科学工作者和工程师陆续聚集在一个(个)“科学岛”上:
“不久前这里还是庄稼地,现在是中科院办公区,连片的灰色办公楼在更广阔的田野构成独立的超现实的街道,有点“天空之城”的味道。……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除了大学,中国科学院的第一批科研院所在此建成,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关村的“科学城”与“大学城”蔚为大观,成为即使从世界上来看也是人才知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是第一次“地质”运动。”
“从地铁4号线中关村站A出口来,到中关村创业大街,二十分钟要步行穿过四条街。一路走过,可以看到中关村的历史变迁,就像走过传统电子产业的没落和互联网产业创新的历史,可以看到在数字时代已稍有久远感的地标分别是中国电子商贸曾经的造富工厂,如今已门可罗雀的海龙大厦、e世界——这些中关村最初的门面建筑,新一代的地标是理想国际大厦,它汇聚了新浪、优酷土豆、爱奇艺等当下中国互联网品牌企业,从e世界到e时代,这条路还会诞生新的地标,主角也许就是创业大街里那些年轻人。”(摘自《中关村笔记》,宁肯)
从教育和科研机构林立的西北郊,到科技公司汇聚的中关村,从郊野山岗变成科学城再变成技术与资本相互缠绕的城市空间,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子杰今年夏天在北京歌德学院和缓存空间驻地期间,与北京现实空间和当地相关人员发生交错并得以进入这个科学岛,探寻了一条隐秘的路径——根据一位计算机工程师的回忆所述重回现场,伴随着《珊瑚岛的死光》(小说:童恩正;电影:张鸿眉,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影像及其原小说原型《莫罗博士岛》(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H.G.威尔斯)的文字等——以空间作为方法,正如徐敏在文章《王朔与文革后期的城市漫游:以〈动物凶猛〉为例》中所说:“文学尾随着‘马小军’穿越了中国现实的核心空间,如同一个无形的楔子或一股潜流,以一种罕见的方式揭开了那个特定年代中国首都鲜为人知的文化秘密。”(当然文中所指小说可能仍是用纸笔写的,据说其时1991年王朔只有写剧本才用计算机。)
由此设身处地“上岛”,踩着几个脚印,对应着科幻小说里的一些影子,去理解权力和资本在此地的缠绕盘旋,技术和写作如何在此地发生,提出或可丢弃原有的单一时间线因果,进入多种技术历史的叙述、多种技术未来的想象的可能的讨论。
“这些科学家的住所和实验室或在各种经典的叙述里,无论是文字还是图像的,都位于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中,或在某处高地-可以俯瞰这片区域的楼层上……实验室犹如一个封闭-半封闭的房间,只有科学家可以自由出入并面对林林种种的仪器按钮游刃有余。……而当下这个春天里,黎奥波德和朋友坐着电瓶车一路向南,路上一个行人、一辆跑动的车都没有,就像经典图像里的科学城,生活暂停后,远方的真理和崇高如此清晰可见,毫无遮挡。”(摘自《深之在科学岛》片段文本,子杰)
------
#表演者介绍
子杰是漫画家和印刷工作者,长期关注城市化和空间、技术大和写作方面议题。在进行“中文文字处理机:写作、权力、资本及技术”研究期间,他和朋友们以“李深之”的名义展开了一系列翻译和出版实践:摘取了当下重要学术著作章节或单篇完整的文章进行译介,在文本内容和工作方法上相互嵌套,以讨论人机关系、技术和女性等话题;到现在为止已经印行了多本试读本小册子。
感谢:
王缉志、周蓬岸、计算编委会( Weave By Committee )、 徐敏、向在荣、洪瑜希,
北京歌德学院、缓存空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远方书屋、夹山改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