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港漂多年的妈妈们下午茶,结果她们纷纷表示:自己家孩子是从小在香港国际学校长大,现在突然遇到一堆新移民涌进来,表示卷不过,实在卷不过。不如早点出国,选个加拿大澳洲等相对比较佛的地方吧!
结果等到她们搬到国外,比如多伦多、尔湾,突然发现,这里的华裔竟然比国内还要卷!
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统计,在加州一些学区很好的社区,只要有一家华裔家庭搬进来,就会有1.6个白人家庭搬离。
有意思的事,和这群老港漂家长们一通讨论之下,大家竟然得出统一答案:算了!我们要做好被啃老的打算,鸡娃不如鸡自己!
国内如今到底有多卷?逃离出国真的就不卷了吗?在当今中国家庭不断逃离内卷又被卷到的死循环中,家长们有哪些经验和收获?最后又有什么样的顿悟呢?我们的专栏作者田心采访了几位家长。
家长为什么选择逃离?
4岁孩子就开始学奥数,孩子苦,家长更累
二胎女儿就读三年级,尽管已是第二次当小学学生家长,大二就上岸知名高校的闺蜜仍彷徨发问:
每次测试能拿满分的学生越来越少,曾轻松满分的学生开始出现七八十的分数,家长们都开始焦虑了起来。
一个周末,语文老师布置了两张试卷外加15篇阅读,其他作业还有两张英文试卷,一张数学试卷和一张科学试卷——完全不可能像过去一样,带着孩子来个轻松休闲的周末短途郊游。稍一放松,作业就完成不了。
虽然明令低年级不能考试,不允许排名,但在家长的默许中,大多数小学都以练习为名,偷偷进行期中考试,排名不公开。
其中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试卷竟然是整整六面满满当当的题量,外加一篇作文。除了个别阅读能力和专注力特别强的学生,许多孩子甚至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卷。
不仅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挫败感满满。
一位江苏的小学三年级家长在小红书上谈到了自己的焦虑。在11月15日的家长会上,儿子的期中考试出来了,语文拿了班级第一名,考了99分,英语98分。但让这位妈妈无法接受的是,儿子的数学竟然只考了89分,三科总分只有286分,平均分95.3。
其实成绩还是非常优异的,但这位妈妈回家后批评儿子数学成绩拖后腿,儿子顶撞了两句,便当即押着儿子恶补数学到凌晨一点,9岁的小朋友才得以上床休息。
这位妈妈依然无法释怀。据说有一种骇人听闻的理论是三年级孩子的三科总分,如果达不到295分的话,那家长不应该再对孩子学业寄予厚望,这个孩子基本无缘985,成为内卷道路上的陪跑者。
这种言之凿凿的邪说,并不能让三年级的家长放下焦虑,安心静待花开,在将信将疑和死心不息中,怀疑自己和孩子究竟哪一步错了。
有一拨号称要尽早躬身入局的幼儿园家长,竟然在中班就开始让孩子报班学习奥数。这些四岁的孩子,断奶不足三年,刚刚脱离尿不湿不久,手指肌肉还不足以握笔书写,便开始参加培训班,接触初级的奥数。
课后的学习方法也是相当费妈,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必须由家长读题,并做适当解释,孩子们口头答题。据说不少幼儿园孩子的回答正确率还颇高。
除了幼儿园小孩抢拍学奥数,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做一两百道口算题,更加算是常规操作,算是养成了对算术最基本的条件反射。
中国家长全球范围内找“反内卷天堂”
当地家庭却连夜搬家
除了留守内地一线城市教育内卷高地,有一拨妈妈在多年以前就开始未雨绸缪,为孩子在全球范围寻找“反对卷天堂”。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在四十岁前事业小成的家长,这辈子干过最难的事,并不是自己当年如何以小镇做题家的身份,并在时代红利叠加的大背景下,实现了阶层跃升。
虽然富士山再次爆发,南海海槽大地震的传闻不绝于耳,仍有年轻夫妇卖掉上海的房子,办理经营签,带着孩子移居日本,住进了房价相对低廉的一户建,开上了在上海需要排队拿号,耗资百万才能开上的阿尔法商务车,在一衣带水的异国他乡过上“小国寡民”的平淡日子。
日本作为东亚教育内卷排头兵,经过沉淀,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阶段,终身社员的身份依旧吸引力很大,但蓝领和白领之间的薪酬待遇,并没有很大的差别,日本高校毕业生90%的就业率,从根源上解决了家长和学生的焦虑。
除了全家移居,低龄留学也越来越风行。
不久前的视频平台上,有一段拍摄自越洋飞机头等舱的影片,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个在英国贵族寄宿学校低龄留学的9岁小男孩,独自在黑漆漆的机舱中,因为恐惧和孤单嚎啕大哭。邻座小女孩温言安慰。据说这位看似淡定的小女孩也是独自赴英的小留学生,年仅12岁。
每次长假结束,没有父母陪同的小留学便成为机场一景。摆脱刷题内卷的代价,就是尚未成年便独在异乡求学,孰轻孰重,难以简单概括。
作为比邻内地的华语社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绝对是最热门的教育迁徙目的地。尤其是香港的高才通施行快两年,高知家长们纷纷打开抽屉,翻开尘封已久的本科毕业证。一通操作下来,很快全家就能拿到香港身份,比起动辄投资三千万的投资移居和需要评分的优才,简单快捷。
不足三年时间,香港高才引进计划就超额完成,截止2024年10月,通过高才通抵达香港的未成年人数量为43600人。按照每年中小学派位的估计,香港每一个年级的学生数量大概在四万人左右,也就说这批家长本科出身全球顶级高校,不管是智商基因,还是家庭教育环境都非常出色的学生,开始进入香港各区中小学,有可能将内卷风气裹挟来港。
一位孩子就读本地名校的香港家长告诉我,她已经开始瑟瑟发抖,插班过来的新移民学生,除了英文稍逊,其他科目都有明显优势,感觉本地大学的录取标准也将水涨船高。
作为香港本地人,这位家境优渥、从小就读香港国际学校的家长,并未经历过刷题内卷的学习阶段,在各项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顺利考进了香港大学。但她觉得自己的孩子们估计不再有这样的幸运。
这一批竞争者的实力和内卷精神不容忽视,港三高校并不多的本地招生名额,将会面临僧多粥少的局面。
于是,她开始考虑带孩子去加拿大读书。但在加拿大扎根的亲朋好友告诉她,事情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简单,这边的华人家庭也并未松懈,华裔学生的苦读,华裔虎妈的决心,常把白人家庭吓得想要赶紧搬家。
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统计,在加州一些学区很好的社区,只要有一家华裔家庭搬进来,就会有1.6个白人家庭搬离。主要担心自家孩子在华裔内卷无上限的学术竞赛中败下阵来,从而影响到大学申请。
鸡娃的尽头,就是鸡自己?
这届家长疯狂想为孩子兜底:啃老又如何?
爱就是常感亏欠。
这句话在成为家长后,才有了切身体会。年轻时,在爱情面前感到亏欠时,买一束鲜花,买个名牌手袋,买一枚钻戒,基本就能消解所有歉疚。
但在孩子面前,不管付出多少都常感亏欠。在育儿路上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家长,其实经常深刻反省,如果我能为孩子兜底,是不是就不需要让孩子在内卷道路上越陷越深?
我几个精神状态比较领先,虽然还算不上财务自由,但在财务状况上也处于较高阶层的闺蜜们,辗转反侧,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了反内卷的终极解决方案。
腰揣名校本科毕业证,我就是不申请香港高才,也不总想着低龄留学、转换轨道,而是就地给孩子提供远高于平均水平的教育条件,但不苛责,放过自己,也放过孩子。
如果孩子将来能成才,闯出一番事业,自力更生自然是“上上签”,但即便学业事业都平平无奇,薪水不足以维持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水平,那也是不要紧的。
经过两代人的积累,家里有一线房子两三套,一套父母住,一套孩子成家用,一套出租,外加父母多年积蓄和不低的退休金,让有原生家庭兜底的孩子适当啃老,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在学习阶段,不想让孩子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不切实际的升学成就,甚至根本不具备选拔能力,常年做学霸们的陪跑,气喘吁吁,心情郁卒。
在工作阶段,更舍不得让孩子“为五斗米折腰”,潜规则那简直是天方夜谭,陪客饮酒都觉得伤身费神,常年加班的工作可以辞职,不管是月薪三五万,还是三五千,回到家里都是父母的宝贝。
母亲节父亲节,全家手挽手出去聚餐,已经工作的孩子献上一朵小花花,就已经心意叠加,幸福满满,豪华大餐结束,爸爸掏钱埋单也并不觉得尴尬。说到底是一家人,并不需要区分太多。
一位在上海的朋友说,大家都意识到现在一夜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而赚钱要付出代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上海本地人家庭选择了和谐地躺平。
祖孙三代住在一套市区老公房里,同时还有一套房子在收租,儿子儿媳有一份工资不高的工作,孙子就近上学,不卷学习,不焦虑就业。
平时全家去大壶春吃生煎包,奶奶掏出老人卡打八五折,去吃白斩鸡老人卡七五折。假期就上海周边走走,不考虑出国旅游,或者旺季旅游,窝在家里刷刷视频,看看电影,生活成本不高,但却自得其乐。
越来越多妈妈开始活得通透,反内卷的天堂,从来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如果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用全球最顶尖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来鞭策自己,用全国最牛学霸的标准来要求小孩,按时尚杂志上的样板作为生活品质标杆,那焦虑和内卷都很难平息。理智地接受自己和孩子的平凡,日日忧虑终是虚空。
本期福利
👇添加小助手👇
领取鸡娃/留学资料包,进广深鸡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