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2023-2024年放榜季(Class of 2028)给中国学生放了44封offer,其中国内21枚,海外23枚。虽然比去年略有增加,但是斯坦福近三年的录取率基本都在4%以下,难度超过哈佛。
最近我们采访到了今年9月刚刚到斯坦福开学的小M妈妈,跟我们分享孩子从二线城市公立到排名400的美高再到斯坦福的故事。Sigrid,三娃妈,大儿子小M今年拿到了斯坦福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小M文理兼修,是个不折不扣的学霸,妈妈Sigrid谈起他的成长经历,却说斯坦福大学的录取,对全家来说是一个“意外炸弹”。△ Sigrid妈妈教育分享现场(图源:学校官网)
从内地-美初-美高到斯坦福、普林斯顿,内地娃低龄留学该如何规划才不容易踩坑?扫码添加小助手,了解英美香港/新加坡/瑞士等低龄留学家庭”过来人“故事分享,还有10/19重磅线下低龄留学分享,赶紧添加小助手了解吧~Sigrid是典型的大湾区妈妈,曾经过着双城生活,工作日在一个城市,周末回另一个城市陪伴孩子。在大儿子小M小学的时候,她都在忙事业,跨城工作,当周末妈妈。事实证明,全职工作事业忙碌的父母,不见得会妨碍孩子变成牛娃,Sigrid对孩子的教育很有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把孩子接到工作的一线城市接受教育,她坚信孩子和家长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目标,相信学校能把孩子教好,也相信自己的选择。
小M被斯坦福录取,对Sigrid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小M在国内就是一个非一线城市普通公立体系的孩子,去美国之前一直是体制内红旗下长大,在国内公立学校上到八年级,然后八年级下学期去美国上了半年初中作为过渡,再去的美高。
Sigrid说,把孩子送到美国,就是希望他拥有“国际视野,中国内核”。美国是科技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教育水平最高的国家,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他们就这样走向世界,学到了西方更多的先进知识,然后把民主和科学带回国内。从Sigrid的角度来讲,“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特别感同身受,高中时代学到的这句话,一直在她的心里,虽然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但我们还是需要去做这件事,这也是把孩子送去美国读书的初衷,一直未曾改变的初衷。
2019年Sigrid特意带孩子去北京天安门看70周年国庆阅兵,Sigrid说不知道其他家长是否会在乎这些东西,毕竟每个家庭环境不一样,但是她比较看重孩子“中国内核”的特质。所以把孩子送去美国读书,想法就是这么简单,不是因为孩子不能适应国内的教育体系,觉得课业压力太大,或者说孩子的成绩考个好学校很难之类的,小M即使在国内公立体制内也是很好的学生,她就是想让孩子拥有国际视野,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和科技。
其实孩子在美高面试的时候老师也问过这个问题,你为什么来美国读高中?
“国际视野,中国内核”的想法一直未曾改变。
△《小别离》剧照
对于去美国读书这件事,小M的想法其实是从简单到成熟的一个过程。最初想法很朴素,父母让我去美国读书那就去吧。未来要怎么走,路在哪里,没有想那么深远。但是他知道要努力学习,为什么要努力学习,在当时小小的他想法中就两件事,第一要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学好本领才能更好的生存。第二是追求梦想。小M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去MIT读书,这是跟着妈妈看美国科幻电影种下的种子。Sigrid喜欢看美国科幻大片,小M就是妈妈的陪看,五岁开始跟着妈妈看英文原版大片,那时候看不懂中文字,英文更加听不懂了,就光看画面。Sigrid记得第一部电影是《超级战舰》,小M竟然看懂了。再后来漫威上画,母子俩一起看钢铁侠,看变形金刚,电影里出现最多的美国大学就是MIT,钢铁侠就是MIT毕业的,Sigrid问儿子:你要不要去MIT上学?儿子说要!这个梦想就这样在孩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知道了应该去更好的地方读书。虽然今年申请大学的时候,小M并没有申请MIT,但是他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珍贵的过程,当足够有资格申请的时候,MIT已经不在梦里,结果不重要了。△ 《生活大爆炸》剧照
对小M来说,从国内体制到美国初中、高中,然后进入斯坦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和经历,美国这个国家对他来说就是一步一步的水到渠成。小M就读的高中全美排名400多,教会男校,不以学术著称,但重视体育,每年都有体育生考上顶级大学。因为是教会学校,校风优良,学生阳光向上,提倡社会大同,不同肤色的人都可以在一起和谐相处,还设置了神学课,对于具备理科思维的小M来说是理想的学校,可以带来哲学上的思考锻炼,有助于文理兼修。小M在学校里度过了充实的四年高中生涯,刚去美高的时候,只对学习或者跟理工科相关的活动感兴趣,当时Sigrid收到学校的邮件,得知学校每年会有大型的春季戏剧演出,就问小M愿不愿意加入戏剧社尝试一下,顾问老师也觉得他需要多多参与不同的活动,全面发展。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小M开始参与春季演出活动,担任灯光师的工作,没想到从此爱上了音乐剧,成为了小剧迷。不仅如此,他在学校还创建了数学社,成功吸引二十多位老师和同学的加入,为50多个学生辅导数学。就这样,从自己擅长的角度切入融入美国生活,交到了各国朋友,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受益匪浅。
△ 《归去来》剧照
Sigrid说儿子其实是一个偏内向的孩子,理科思维逻辑很强,但是对哲学、文学还有艺术却有极大兴趣,喜欢体育运动,相信努力的力量,相信努力能改变一切。就是这样一个努力的孩子,一个人在美高四年迅速成长,就连今年9月去斯坦福报道,爸爸妈妈也没有去送他。Sigrid当年把孩子送去美国读书,从来没想过孩子能够考上哈耶普斯。冲大藤这事不是想就能做到的,谁不想去顶级名校?但是想没有用,一步一步踏实走就是了,就比如我想去罗马,罗马很好,我就往西走吧,这一路总会收获鲜花和风景,至于最后能不能到达罗马,已经不重要了。对小M来说也是如此,之前梦想去MIT,但是真的到了这一天,是不是MIT不重要了,梦想实现的过程中,个人成长和提升更重要。△ MIT校园(图源:学校官网)
美国申学具备太多不确定性,尤其冲大藤,这是没法规划的,能有资格申请的孩子,其实个个都值得录取,但是机率就是那么一点。家长站在这个层面,你要去拥抱的是不确定性。实在要总结经验,Sigrid说首先家长的目标不要那么明确,上名校的想法可以是一个种子,是一个希望,一种精神。再看看自己的孩子哪方面表现出天赋,哪方面需要补充和加强,从孩子的情况,家庭的情况,一步一步来选择适合的教育模式和学校。目前申请美国好大学通用的规划就是美高的孩子肯定比在国内读的孩子更好申一些,不需要考托福,有更多的时间去安排其他考试,也有更多机会融入美国当地的文化。至于孩子去美高4年能发展成什么样子,是没有一定保证的。
作为三娃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Sigrid觉得目前为止所有的投资没有一笔是吃亏的,从上私立学校开始,她觉得都值得。三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一样,老二老三是否能复制老大的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Sigrid希望孩子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包容的视野,找到自己的归属,找到群体认同感,然后成为一个有包容性的人,能兼听则明的人。可以复制的好的教育,其实还是品质品格塑造到位,因为三个孩子是截然不同的个性,他们性格特征各方面都不一样。能不能去上美高,孩子在八年级的时候或者七年级的时候,他是不是准备好了?在踏出国门前独立性如何?看问题的能力,会不会做批判式思维?有可能孩子没有准备好,不擅长自主学习,或者说习惯于按部就班,不习惯改变,尤其国内体系体制内上学的孩子。△ 《生活大爆炸》剧照
Sigrid建议想让孩子去美国读书,不妨先去美国上个夏令营,知道那个国家是怎样的状况,了解一下那是不是孩子想要去的地方,喜不喜欢。家长陪读也是一件辛苦的事,你会把所有的期望都转嫁在孩子身上,每天的事情就是围着孩子转,将孩子的结果视为你的结果。孩子一个人独自背了两个人的壳,那不是压力巨大吗?△ 《小敏家》剧照
Sigrid的一段话让笔者印象深刻,她说99%的孩子,包括她的孩子们其实都是普娃,这时候家长的格局就不能少,你得有投入,陪伴成长,然后转化成胜任力。孩子需要你的帮助,有些家长觉得教育孩子真的很难,其实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是否优秀,做家长的都难,只是在不同的层面的难而已。
斯坦福从五个维度给申请学生打分,分为1—6等:
第一, 标化成绩
第二, 高中成绩记录
第三, 课外活动
第四, 推荐信
第五, 自我表达和智力活跃度
总结一下,读美高的孩子,在高中成绩和推荐信这两项,大部分得分会比国内高中的孩子高。所以国内孩子的标化成绩和课外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文书看重的不是言辞优美地道,更看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深刻度,你怎么想比你做什么更加重要。
随着斯坦福大学录取率的持续下降,许多媒体已将其誉为“录取率最低的大学”和“最难跻身其中的高等学府”。录取率目前为 3.68%,较去年的3.9% 有所下降。 据《斯坦福日报》报道,这是该校历史上最低的录取率。
以2027届新生为例,可以看出斯坦福的偏好,要求学生具备极高的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和独特的成长经历。并且普遍表现出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能力,例如生物信息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除了学术成绩等硬实力,斯坦福也非常看重学生学生的软实力,包括领导力、求知欲、创业精神等。新生中有一部分是国际学生,或者有跨国学习和国际交流的经历,能够看到斯坦福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视。从内地-美初-美高到斯坦福、普林斯顿,内地娃低龄留学该如何规划才不容易踩坑?扫码添加小助手,了解英美香港/新加坡/瑞士等低龄留学家庭”过来人“故事分享,还有10/19重磅线下低龄留学分享,赶紧添加小助手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