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买“天价学券”录香港弘立,和李嘉诚的孙辈做同学,是一种什么体验?

教育   教育   2024-10-01 15:06   广东  

曾几何时,香港还是标杆式国际化教育的代名词。现如今,香港地区的国际学校,依然是内地很多家庭尤其是广深家庭的重要选择。很多内地家长挤爆香港优才、高才申请系统,都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明是我多年的好友,从小就是学霸,美国读完法律研究生后就一直定居香港,做了律师。上次回沪聊天才知道,她家女儿竟然在香港赫赫有名的弘立书院。


△ 弘立书院外观照

2003年8月,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诺贝尔奖得主高锟等人创办弘立书院,当时只有56位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短短十四年,这间一条龙学校送走不过六届毕业生,却已然成为香港最热门的私立学校。

2021年,弘立书院共有8个学生获得IB满分45分,占毕业班的14%,另有13位43-44分,38位40分以上!收到来自全球117所大学的407份录取通知书,包括牛津、斯坦福、宾大、伦敦帝国、伦敦大学、都柏林三一学院等。

△ 2009年,弘立书院创始校董高锟爵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她笑称自己是“港漂”家庭她是如何给女儿规划教育路线的?在香港的内地家庭如何选择国际学校?这两年,她们在香港还好吗?相信这篇信息量巨大的文章可以给到不少家庭启发和帮助。

(扫码报名低龄教育讲座)

 “港漂”家庭香港择校科普 

我美国研究生毕业就来到了香港工作,也是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关注孩子的择校问题。因为工作很忙,多数信息都是听同事推荐。

香港地区的学校分为资助(津贴)、官立、直资、私立、国际学校5种。

好的直资和私立小学,竞争最为激烈,热门私小会有几千人报名录取100人的情况。一般来说,很多家长愿意选择“龙校”,也就是小学和对接的中学结合成“一条龙”,“龙”内的小六毕业生不用考试或参加升中派位,可以全部直升“龙”内的中学。

此外,好的国际学校也是早早就要去申请,像汉基、英基、香港国际学校、新加坡国际、德瑞等等。

△ 48人争1个位,难度可见一斑

所以为什么在香港大家都说要赢在子宫里,因为可能你进了一个好的幼稚园,就意味着你可以上一个好的小学,继而可以上好的中学。



香港很多好的传统名校都是教会学校,如果你有一张受洗的证会加分,父母或兄弟姐妹是学校校友,有很牛的推荐人都可以加分。但是对于我们第一代港漂来说,这些加分项都很难。


我们也试过传统名校,但是都不是很理想,要么被拒要么放在备选名单里。

 幼稚园:老师把鞋扔进了垃圾桶 

选幼稚园的时候,我主要考虑的是要离家近,另外希望她可以去一个除了有普通话和英语教学,同时也有粤语(即“两文三语”)的学校,还最好是“龙校”。

最后,我选择了位于半山的幼稚园,这是一家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学校,有对接的小学和中学,还教授西班牙语。同学有大陆的,香港本地的,也有西方的。老师大部分是本地人,教学语言也大部分是粤语。

但是经历了这间幼稚园之后,我发现可能不太适合我家孩子。因为女儿性格比较自由随意,在幼稚园里有一次没有把鞋子放好,结果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她的鞋直接扔到了垃圾桶

老师可能就想给她一个教训,不过这件事给她造成蛮大创伤的,后面一提到这个老师就会哭。

此外,学校由于有教会背景,所以教学中有宗教课还有早上的祷告时间而我是佛教徒

另外就是,孩子外公去幼儿园参加家长体验课也发现,本地老师的普通话带有粤语口音,小鸟读“小了(liao)”,全班小朋友还跟着一起念。外公就很疑惑,这样能教出地道的普通话吗?

△ 电视剧《小舍得》剧照

 小学:插班考 

所以升小学的时候,我们就打算转学了。

当时设定的要求是,学校的中文教学要好,要国际化但又不能太自由散漫,非教会学校,老师背景多元化。弘立是12年一贯制的,一旦进去了基本能够保证直升。而且它的创办人是诺奖得主,我很喜欢它的学术氛围。

但由于弘立竞争激烈,很多家长都是早早把孩子送到弘立幼稚园,从而可以直升弘立小学,我们只能参加插班考。幸运的是小学一年级那年正好放出来20多个名额,我们虽然没买学券,居然被录取了,据说当时有几百个孩子参加考试。


△ TVB纪录片揭秘:香港一些名校只招收特定月份的宝宝

弘立的学券很贵,当时差不多是600多万,等于是给学校了一笔600万的无息贷款,离校后会还给你。但购买学券只是得到额外的面试机会,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但不保证一定录取。

当然,如果你买了学券没被录取,可以在中介市场上买卖和转让。有人会把这当投资,因为学券是限量发行,弘立的学券又特别抢手,肯定有买家。

不过当时我没买,太贵了。

“最贵私校”、“天价债券”,关于弘立的报道中常见到这两个前缀。现在市面上弘立的二手债券550至700万港元不等,而且有价有市,成交后卖家除了给弘立书院的智立教育基金有限公司一笔转让费外,还必须和基金会均分利润。

香港的很多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有学券,包括汉基、英基这些国际学校。弘立算是市场上最高的价格之一。

弘立的申请表有很多论文式的问题,比如作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什么样的理念?如果你的孩子来了弘立,你对于我们的Community会有什么贡献?后来我才明白,学校鼓励家长尽量参与学校的建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 TVB纪录片揭秘有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幼儿园,面试当校工

 有参加面试培训班吗?

面试我当时有给她准备,但也不是那种特别对口的培训班,只是教了一下孩子基本的礼仪,比如面试的时候要鞠躬,拉开座位,面试完了之后要说谢谢这些很基础的礼仪。

学科方面,因为她上的幼稚园的课业程度本来就算比较深的,所以就没有怎么给她补。

面试分好几轮。第一轮面试只有孩子参与,是初选。


第二轮面试会邀请家长,家长可以选择用中文面试(和小学校长)还是用英文面试(和小学招生办主任)。我们选的是中文面试。


弘立的现任小学校长是以前北京一所名校过去的,我跟她特别聊得来,她也一直在赞同我的教育观念,当时我就觉得,稳了。

 在弘立的就读体验 

我觉得弘立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是学校的目标之一是孩子的中英文都达到母语水平,比起很多国际学校重英文轻中文,对于很多家庭都是很有吸引力的,毕竟中文更难学。

刚入校的时候中文跟英文的比例是7:3,随着年级升高而把中文的比例调低,而把英文比例增高。到了九、十年级比例是2:8

△ 如果要评选全港最重视中文的国际学校,那么弘立书院一定名列前茅

教材上,小学的中文和中文数学用的香港本地教材,而英文数学和英文是没有教材的,从各个地方去拿一些东西汇成它自己的一个教学体系。

平时功课不多,1个小时内就搞定了,但是学校特别强调多阅读,寒暑假没有作业,老师唯一的要求是阅读,会开中英文各一个书单让孩子自己选读,写阅读报告。没有所谓的考试的概念,平常阶段性地有一个评估,也没有末位淘汰制。

△ 弘立书院对普通话学习有明确的要求

校风来说的话,虽然它是私立偏国际的风格,但也很注重传统教育,以“八德一智” (智、忠、孝、仁、爱、礼、义、和、平)作为价值体系,小学部也是以这样的名字来分班的,所以总体而言校风不错。师资特别强,好多都是各种中外名校教育学的硕士博士。

△ 弘立公布的教师学历比例,拥有硕博学历的占70%

除了传统的语数英之外,学校还有探索课,认识你自己、你的社区、你所生活的地球,会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独立的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者和同学组队完成项目并做演讲。

学校每年都会换老师,所有孩子重新分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这点跟内地的家长希望老师一直跟着孩子的心态不同,很多家长就觉得一年换一次挺好的,万一遇到个合不来的老师,不用转学,忍到下一年分班就好了。

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比如分享家长的职业(我分享过当律师的生活是怎样的)、家乡的特色菜(我爸做了四喜烤麸,带了PPT去班里演示做菜过程,给每个孩子试吃)。

△ 弘立书院有设种植场,供学生栽种植物

班上也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女儿班上有个孩子,上课的时候会突然在地上躺下来,或者把自己的作业纸撕了。女儿说经常有一个老师坐在他边上陪着他。

这其实对普通孩子和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是双赢的,特别是那种问题很轻微的孩子,这样他没有被特殊对待,其实也容易在正常的孩子中慢慢自愈,对正常的孩子来说,也更容易建立同理心。

 和李嘉诚的孙子做同学 

我们这种专业人士处于家长鄙视链的最底层,哈哈。因为学校很希望家长能够多多去学校参与活动,工作很忙的专业人士又帮不上忙,也出不了力。

全职妈妈很多。有一年班级妈妈聚会, 20个妈妈里大概只有2、3个妈妈是全职工作的,其他都是全职妈妈。吃完饭其他妈妈都约着下一轮活动,我那时就感觉自己好穷,人家都财富自由不用工作了,我还要回去搬砖(笑)。

有些妈妈还有好几个孩子都在弘立,她们可能就相当于全职在学校,做故事妈妈、午餐妈妈、帮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大大小小活动都有她们。 

有的人会想,如果去了这样的学校,我就有可能挤入上流社会,我觉得好像也想多了。


我女儿曾经的同班同学有李嘉诚的孙子,刘銮雄和甘比的孩子也在弘立,但孩子之间是很简单的,而且会自动找到和自己背景相同的孩子做朋友,我们家长也是,玩得好的都是港漂或者专业人士背景的家庭。

△ 媒体曾报道称李嘉诚孙子已入读弘立书院

你听着觉得弘立好牛,但是上海的国际学校学费早就把香港的甩开一条街了。弘立号称是香港最贵的私立,一年学费是20多万港币(不到17万人民币),上海的国际学校普遍要近30万人民币一年吧?

所以香港的国际学校和私立学校性价比整体来说还是挺高的。

 女儿玩得好的朋友,一半回国内了 

从19年下半年以来,香港社会还是比较紧张的。那段时间每天都很焦虑,真的考虑过离开香港。

以前和我女儿一直玩得很好的4个在弘立的同学,现在就剩2个了,另2个家庭由于工作、政治或疫情的种种原因,已经转去了内地。

弘立小学校长是北京来的,中文老师大多是来自于台湾地区或内地,外籍老师很多都来自美国、澳洲、新西兰,本地的老师大多在国外接受教育,学校的政治立场不会太极端,家长群也没有什么政治方面的讨论。


有点庆幸当初的选择。

△ TVB纪录片揭秘香港教育现状

 未来的规划 

我比较佛系,走一步看一步。

但是我觉得关键还是看女儿自己的兴趣。因为她也不是那种学霸类型的。前两天跟我说她想去当兽医,这是她最新的理想,之前她还想当作家、画家、医生,我都支持她。IB的理念是终生学习,全人教育,这点我很认同。

△ 总校长Dr. Malcolm Pritchard认为,学习如果单纯以测验及考试为主,思想会太狭窄,因此IB课程要求学生主动作深入和多方面平衡思考

 应该以兴趣为导向,还是前途为导向?

一个人要过得幸福快乐,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太重要了。不然做什么事你都会很痛苦。

可能我也处于一个中年危机的阶段,我做我的专业做了十多年了,很多时候找不到对工作的热忱,就是很机械地在做事情,感受不到乐趣。

△ 电视剧《小别离》剧照

我们当时成长的环境是你要很实际,要考虑你将来的谋生。但像女儿现在的学校是IB体系,它就希望你有一个长远的终身学习的理念,而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工作。我觉得这是很对的一个理念。

其实我当时高中毕业的时候,是想考新闻系的,因为我对人比较感兴趣,又比较喜欢艺术。我现在在上油画课,也看艺术法的书。可能兜兜转转到最后,童年的兴趣还是会留在你的心底深处,抹不掉的。

我常常想,如果能够让我自己选择的话,我没有做律师,而是去做了一个记者,或者是我在做法律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商业法,去做人权法或艺术法,会不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发展?

所以,女儿如果对什么感兴趣,我就一定支持她多去尝试


既然是你的兴趣,你就会有一个热忱去探究它,你就会始终有好奇心,会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重磅线下活动】广深“低龄留学规划”讲座

香港汉基爸爸、美高规划名师…

现场讲解英美港/新加坡/瑞士低龄规划

就在10月19日,深圳线下隆重举办!

👇🏻欢迎扫码报名👇🏻


广深妈妈圈
给挑剔的广深家长,筛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最新文章